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28日 星期二

    如何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

    ——访四川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昌文教授

    本报记者 孙明泉 张雁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28日   10 版)
    赵昌文:1964年12月出生,甘肃环县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金融学》杂志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等3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9部;在国外知名学刊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模式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资本、技术、知识等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行优化配置。有专家指出,一个能够支持科学和技术持续不断创新及发展的强大的金融体系,将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学者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推动科技和金融的全面结合,既是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选择,也是推动自主创新、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那么,如何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科学出版社前不久出版的《科技金融》一书对此做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作者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与金融作为“第一推动力”全面结合的视角首次对科技金融一词作了严密的表述,提出了科技金融的“5I规律”。作者认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安排,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走访了该书的主要作者、四川大学副校长赵昌文教授:

        记者:普遍认为,知识和科技是应对金融危机、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正是因为技术进步才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那么,究竟是技术进步导致了金融危机呢还是金融危机促生了技术进步?

        赵昌文: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但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金融危机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并不存在单一或者某几个明确的路径。本质上讲,金融危机与技术进步两者之间应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经济技术范畴。一方面,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造成大规模新的技术取代原有老技术或是对现有技术的根本改造,生产的现代化、效率的提高相应会带来金融市场在一段时期内的急剧甚至爆炸性增长和发展。大量金融资本会追逐新技术以及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的新产业,而新技术、新产业也会由于金融资本的支持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分离,无论这种繁荣持续多长时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失衡、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关系的失衡迟早会出现,直至爆发金融危机。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作用的关系,科技发达的国家同样也是金融体系相对发达的国家。比如以石油、汽车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五次技术革命之所以发生在美国,就与美国的金融体系有直接关系。

        记者: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在科学、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后来落后了,很遗憾。原因在哪,您怎么看?

        赵昌文: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对此有许多解释,但都忽视了金融制度对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巨大作用。我认为中国古代的金融制度是工业革命没有发源于中国的决定性原因。因为工业革命的本质是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和先进技术在生产中长期、大规模的使用,技术创新及技术扩散机制非常重要。从技术创新机制看,与农业社会低成本的偶然发明不同,工业革命所要求的许多技术发明成本很高,不是一种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而是类似于当代企业的R&D投资行为。从技术扩散机制看,从偶然的科学技术发明到先进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大规模的使用,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中国当时的信用制度、货币制度、金融制度很不完善,存在着货币流通、资本供给在结构和总量上与技术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存在着由于不完善信用制度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太高与先进技术开发、使用的收益分享和保护制度不健全之间的矛盾。所以,中国古代的金融制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制约了向工业文明的转换。

        记者:虽然“科技金融”一词在实践中已开始应用,但在理论上仍未被严格界定,更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内涵。您如何理解“科技金融”?

        赵昌文: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首先,科技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金融发展与科技发展的必然,是现代科技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产物。只有当中国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上的突破和创新时,科技金融才会应运而生。其次,科技金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它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科学金融”与“技术金融”。科学与技术的原理、产生机制及目标是不同的,因此,针对解决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的金融制度设计和安排、政策需求也是不完全一样的。第三,科技金融是一个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概念,它几乎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

        记者:您在新出版的《科技金融》一书中提出,科技金融有五大规律?

        赵昌文:对,我初步概括为“5I规律”。

        一是创新(Innovation),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金融的发展。这个创新既包含了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也包含了金融的创新。

        二是投入(Input),投入是科技金融的基本内容。这个投入包括从政府到市场的全部投入,既有直接的资金投入,也有间接的政策投入。

        三是一体化(Intergration)。它既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也体现了金融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它涵盖了从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部过程;它体现在高新技术企业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整个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它是各种科技金融工具之间的结合。

        四是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科技创新的投入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持,以专利保护制度、市场竞争制度等为代表的基于政府公共权力的制度安排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有决定性的作用。

        五是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虽然各国的金融体制、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全相同,但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一些本质的、共同的特点,科技金融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任何国家科技金融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都必须吸收、借鉴国际上被普遍认可和一致遵循的做法。

        记者:如何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角度来理解科技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赵昌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与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及金融体制改革密不可分。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着科技金融的宏观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着科技金融发展的整体方向,金融体制改革决定着科技金融发展的速度和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中国科技金融经历了从行政化到市场化、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单线条到综合性的发展过程。

        记者:在您看来,当前我国在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赵昌文:我认为,主要问题一是科技金融既没有纳入国家的科技战略也没有纳入国家的金融战略进行统筹考虑;二是政府公共科技资源配置中存在管理部门过多、资源分散配置、过分集中于大城市等问题;三是科技金融发展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即要对基础科学、基础技术和科技推广这类公共领域的投入有体制和制度上的保证,也要解决政府管理中越位、不到位和不作为的弊端。

        记者:去年我国经济成功“保八”,但当前我们也面临着资产泡沫、产能过剩、通胀压力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它也涉及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您如何看待科技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

        赵昌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中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长期战略选择。科技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科技金融既可以通过引导资本流向新技术而催生出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通过金融杠杆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中不断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单位投入产出的技术经济效率,即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促进这一转变同样既需要企业自身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也需要政府强化金融支持,引导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产业化。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