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27日 星期一

    别让心脏性猝死的悲剧发生

    作者: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27日 10版)

        “飞机失事会引起所有人的关注,但是你知道吗?我国每年约54万人心脏性猝死,相当于每天坠毁四架波音747飞机。”这是日前在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美敦力公司共同发起的第二届“健康心跳,健康心”心律失常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中,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阜外医院张澍教授给出的数字。

        张澍教授指出,其实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死亡是可以预防的。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是指心跳节律或速率的异常改变,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整齐。人在一生中,几乎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心律失常,然而更多见于心脏有病变的人。严重的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心脏性猝死88%由心律失常导致。

        张澍教授指出,在我们的身边时常听到有人猝死的消息,一个个好端端的人在他们生命的黄金时期因为心脏骤停突然离世,一次次对我们敲响警钟,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心律失常的重视和治疗,防止出现心脏猝死的悲剧。

        张澍教授倡议,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 加强检查和预防,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特别是疾病的高危人群不能持侥幸心理,一定要尽早选择和接受有效的疗法。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因为症状或通过心电图等以明确诊断,也可通过筛查高危人群,提高患者亲属和同事及全社会的救治水平,加以防治。在心律失常病人中,较为常见的是冠心病人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低下,以及曾经有过心梗和猝死的幸存患者。这样的高危人群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及早选择和接受有效的疗法。另一类危害较大的心律失常是房颤。这在我国患病人群中是数量较多的, 现有600万—800万房颤患者,而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其次,提倡科学治疗,合理利用医疗科技手段。一旦确诊,患者可以选择药物、导管介入手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体内除颤器和心律同步装置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许多研究表明,适应证患者寻求起搏器和除颤器等科学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社会和医疗经济意义: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工作时间,避免心脏骤停带来的高昂抢救成本直至挽救生命。目前,美国每年仅体内除颤器植入量高达十几万台,我国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认知度还是医保覆盖程度,都还需不断提高。

        此外,医疗界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帮助患者树立科学的疾病管理理念。医生和患者在选择了先进的科技疗法后,应建立和利用科学的疾病管理手段,发挥医疗科技的最大价值。目前患者在植入起搏器或体内除颤器植入后普遍存在的误区通常有两个极端:或是过度小心翼翼,或是以为万事大吉。其实,不光是患者,很多医生也表现出重术前轻术后、重植入轻随访、重技术轻互动。心律失常疾病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诊断、治疗、康复都需要患者、医生乃至家属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提高疾病管理理念不仅让患者直接受益,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也会增强人们对心律失常疾病治疗的信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