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27日 星期一

    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

    ——广东省江门市创建文明城市经验扫描(上)

    作者:本报记者 罗 旭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27日 05版)

        近400岁的大榕树横卧在水面上,郁郁葱葱的榕叶生机勃勃,一木成林15亩,吸引了3万多只小鸟筑巢。

        这里,是巴金笔下的“小鸟天堂”,更是人类生活的好地方。空气清新水草丰美,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精致的屋舍前白发垂髫怡然自得……一幅富裕、文明、和谐、优美的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数十年不变求美之心,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特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之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杜绝环境污染,成功避免发达城市走过的弯路,建成一座美丽、和谐、开放的城市,这就是广东省江门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最大经验。

        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

        2005年,致力于招商引资的江门拒绝了投资上百亿的纸浆项目。

        不为诱惑所动,缘于2004年江门已经委托北京大学制定了一个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在实际操作中形成了3道门槛——强调提高土地利用率、投资强度的“黄色门槛”,强推环保准入的“绿色门槛”,以及着眼发展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的“金色门槛”。

        江门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海说,在坚守这些门槛的同时,江门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即速度的代价、政绩的代价。2006至2009年,江门全市共否决和劝退187个建设项目。但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现在很多大项目、好项目都冲着江门的好环境来了。

        近年来,由于江门市优美的生态环境,江门市已成为全国绿色半导体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之一。2009年,江门市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的产值已达到66.29亿元,计划2015年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

        刘海介绍,江门市以打造“珠三角生态型宜居典范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避免重走发达城市曾走过的弯路,始终注意凸显城市的生态、人文、山水特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以环境建设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环境改善的成功路子。

        如今,江门成为珠三角中难得的一块宜居“绿洲”。林业用地绿化率达89.4%,森林覆盖率为45.6%,绿化率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9.33平方米,初步形成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绿色生态屏障,构建了“山水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山水”的生态格局。

        政治开明,干群关系和谐

        今年3月30日,李先生来到江门市下辖的开平行政中心求助。原来,他于1995年买了一套住房,现在办房产证,要由原房地产开发公司加盖公章,但这家公司已于1999年清盘。中心工作人员接到求助后,立即多方协调,终于找到了那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公章,解决了李先生的难题。

        多年来,江门市以执政为民为理念,积极推动党群、政群、干群和谐,致力于打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廉洁型政府和创新型政府,有多项服务措施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如成为全国首个全方位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地方政府,开设“12345”服务热线,向社会公布市领导手机号码,实施首办(首问)责任制、“一把手”道歉制等。

        随着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市民满意度逐年上升,城市的美誉度也不断攀升。在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年度调查报告中,江门被评为A类地区,位居全国第六;2006年,江门又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投资环境“银牌城市”,在政府效率方面,江门在所有参评城市中名列第一……

        2009年,江门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市政府领导和组成人员参与义工服务活动制度》,成为全国首个推行“官员义工”的城市,参加义工活动成了公务员考绩的重要参数。在江门市义工联主席司徒捷看来:“官员义工制度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提高义工人数,而在于可以改善政群关系、官民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公务员整天呆在办公室,自身素质和视野会受到限制,参与义工活动,可以真正体察民情,体味民生冷暖,与百姓关系越近,越利于工作开展。”

        友爱慈善,人际关系和谐

        今年8月,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小煜并不开心,原来她父亲去世家境困难,看着母亲艰难养家,她萌生了退学打工的念头。正在这个时候,江门市原市委书记、五邑慈善会会长蒋进来到了她家,并送上了2000元救助资金,鼓励她好好读书。

        多年来,江门市以人际关系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致力于营造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慈善、公益、爱心成为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江门市累计收到慈善公益活动捐款近60亿元人民币。各地利用捐赠款物先后新建、扩建中小学校2910所,新建扩建481间幼儿园、托儿所,新建扩建434个医院、医疗卫生站,新建扩建433个敬老院,兴建大小桥梁949座,修建大小水泥道路1.36万多公里,兴建自来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1441宗,新建232个文化中心、影剧院、图书馆等等。同时,各界广泛开展赈灾、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就业等慈善活动,先后救助困难群众七万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从2004年开始,江门市委、市政府将促进慈善事业纳入本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以“慈善公益万人行”为主要形式的慈善公益募捐活动。目前,慈善事业已逐步成为江门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质,形成“爱心桥”、“圆梦行动”、“一元爱心日”等许多响亮的慈善品牌。乐善好施、热心公益,已成为这方水土、这个城市的品格特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