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9日 星期日

    填补政府经费空缺 实为扩大个人影响

    英国富人捐款文化机构

    作者:本报驻伦敦记者 郭 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9日 08版)

        近日,大英博物馆收到了英国富人2500万英镑的捐资,这是近年来英国文化艺术界获得的最大一笔捐款。英国文化大臣由此呼吁富人们发扬光大慈善文化。

        慷慨解囊的是英国森斯伯里大型连锁超市集团前主席约翰·森斯伯里爵士。现年82岁的森斯伯里爵士曾为许多英国文化机构捐款。1985年,森斯伯里爵士及其两个兄弟向国家美术馆捐资5000万英镑,帮助修建美术馆侧楼。同年,英国慈善家保罗·盖蒂勋爵分别向国家美术馆捐赠4000万英镑和英国电影学院捐赠5000万英镑。

        大英博物馆方面称,森斯伯里的2500万英镑捐款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慷慨”,这笔资金对于大英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将造福于未来子孙。这笔捐款将用于大英博物馆建造一个新的世界文物保护和展览中心。

        英国文化大臣亨特日前表示,政府虽然不依靠私人的慷慨解囊来填补文化事业经费空缺,但他希望更多的人像森斯伯里伯爵那样资助文化艺术机构。亨特说,虽然政府从来没有说过要以慈善来代替国家支持,但是森斯伯里伯爵的慷慨捐资无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会带动英国的慈善活动。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出来捐助不仅是在伦敦、还有英国全国各地的大型文化机构。在英国,慈善机构的捐款中仅有3.7%流向了文化艺术。

        目前,英国深陷财政赤字,新上台的本届政府为紧缩财政,已停止了建立英国电影中心的计划,削减了艺术委员会的预算,并解散了曾发挥较大作用的英国电影委员会。大英博物馆的新中心项目预计需资1.25亿英镑,其中政府仅拨款2250万英镑,其余经费要靠大英博物馆自己募集。预计对文化的财政预算将被削减四分之一以上,大大小小的文化艺术机构都会受到影响,许多中小文化艺术机构更是面临经费不足、裁人减项的窘境。在文化艺术界一片凄风愁云下,森斯伯里爵士的捐款对于大英博物馆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在森斯伯里家族中,约翰·森斯伯里伯爵并非唯一的慈善家。他的堂兄、布莱尔政府时期的科学大臣大卫·森斯伯里勋爵曾捐款数亿英镑,主要资助科学项目,大卫的捐款达到了10亿英镑,是英国捐款最多的人。他的兄弟西蒙·森斯伯里曾向国家美术馆和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捐献了收藏的两百多幅画作,其中包括法国著名画家莫奈和高耿等人的作品,价值1亿英镑。

        在英国,对文化艺术机构慷慨捐赠的不止森斯伯里家族。加利·威斯顿先后向大英博物馆捐资4千万英镑;保罗·哈姆林分别向伦敦南岸中心和皇家歌剧院捐款1.7千万英镑和1千万英镑;多纳德·戈登分别向皇家歌剧院和威尔士千禧年中心分别捐款1千万英镑;费文·杜菲尔德共向伦敦南岸中心和皇家歌剧院捐款1.1千万英镑。捐款数百万英镑者也不乏其人。近年来金融和能源等暴利行业诞生的新富们也对文化艺术事业广散钱财。例如,英国石油公司前主席布朗的捐款达七位数英镑,多个投资银行家、对冲基金经理的捐款额都在数百万英镑之间。

        工党影子文化大臣布拉德肖在充分肯定森斯伯里对大英博物馆捐款时强调,靠慈善来填补削减文化预算留下的经费窟窿是不现实的。一些主要的捐款人向政府致信警告说,慈善不可能替代政府的文化拨款,而只能是拨款之外的资金来源。

        据《卫报》报道,英国肯特大学的一项慈善研究表明,私人捐款往往是要附加条件。例如,捐款人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看捐款能不能形成其个人的影响。如果其捐款的突出作用被其他捐款人的捐资或政府的拨款冲淡或淹没了,突出不了捐款人本人,那么要他掏腰包是很难的。

        (本报伦敦9月18日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