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6日 星期四

    【西政】记忆

    聆听大师的声音

    作者:张君虎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6日 10版)

        第一次听说“西南法学论坛”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姨父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一次聊天,他问我:你们学校的“西南法学论坛”很不错的,你都听了哪些讲座?当时的语塞让我现在想起来仍有一种遮掩不住的惭愧——入学快半年了,居然连学校这么有名的论坛都没听过。也是凑巧,当时邓晓芒教授的“中西怀疑论比较”讲座在渝北校区举行。那晚我和室友挤在大教室门口站着听了一晚。确实没有失望,不管是当晚的讲座内容,还是嘉宾的点评,都是那么的精彩,让我和室友见识了什么叫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后来我们才知道“西南法学论坛”的学术批评之激烈、严厉、不留情面,在法学界是很有名的。到这里开讲座的人是一定要有勇气的。

        讲座过后,室友和我一起感慨:这辈子听这么一次讲座也就够了……但是这个“誓言”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之后每个大师的讲座,我和室友都飞奔而去。说实话,那时我们还是大一的小毛孩,对于很多东西,我和室友都只知其皮毛,但是我们无法抗拒学术报告厅里发出来的那种神秘的诱惑。纯学术层面的探讨、精湛的讲解、犀利的质问,使我们如痴如醉。

        我们对这个论坛的依恋,不仅因为它是知识的殿堂,还在于这里的老师有着让我们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第一次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讲座,应该是邓正来教授的“怎样成为一位法律人”。怀着对邓教授的敬佩,我们像虔诚的修道士一样聚神聆听,除了频频点头,似乎做什么都是多余的。可是,到了最后提问阶段,与我们同来听讲座的一位本科生同学却接二连三地向邓教授提出了若干问题,这让我和室友瞠目结舌、羡慕不已。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还只是“听”讲座的话是多么的浪费资源。此后,在听讲座之前,我们总会查清楚主讲人的背景、专长,带着问题去听,我和室友总是比赛,看谁提的问题在讲座结束之后能被主讲人回答。

        寝室里的卧谈会多了,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当天的讲座内容;寝室里也多了争辩,当然,是纯学术的——大家也乐此不疲地奔跑着去听每一场讲座,甚至不畏路途遥远跑到老校区的岭南厅去感受站在门口、过道甚至讲坛的周围听讲座的盛况,为的就是晚上卧谈的时候有发言权。后来有同学悄悄地写评论,在同学们之间传阅,甚至发表,其他的同学也不甘示弱,有写学术的,比如听了周国平教授讲座后的《也说头脑的尊严》,听了江平教授讲座之后的《谁有权界定公共利益》,听了邓正来教授的“怎样成为一位法律人”后的《法律人的职业道德与操守》,甚至也有同学写人物评论的,像《俞老是个好人》、《李老师与愤青》等等。简单的聆听逐渐演变成了同学之间的学术争辩,这已经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聆听大师们的思想,追随大师们的脚步,我们在西南这块静寂的土地上默然潜行……

        (作者系2004级民商法学院学生,第十届“挑战杯”重庆赛区特等奖、全国三等奖获得者,重庆市2005~2007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标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