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6日 星期四

    “感恩经费”,不是好方法

    作者:十月舟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6日 02版)

        教师节已经过去,但新闻还在继续。每年这几天,都会出现关于教师节该不该给老师送礼,送什么、送多少的讨论。为了让学生明白尊师重教的道理,并不增加家长负担,今年郑州市第26中学由学校出钱让学生给老师表达心意,每个学生发10元,共发了约1.8万元的“感恩经费”。

        学校想通过发“感恩经费”的方式,让学生用有限的钱为老师献上一份心意,促进教师和学生关系回归传统,并抑制家长给教师送礼的不正之风,其初衷是好的,但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妥当。

        自从1985年我国设立第一个教师节以来,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得到弘扬。但近年来,教师节屡屡被质疑变成“送礼节”。有些家长怕别人都送礼,自己不送孩子会得不到公平待遇,便硬着头皮给老师送礼,而老师收与不收,都是一件令人尴尬的为难事。毫无疑问,物质攀比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异化成了金钱关系,质朴的师生之谊变味,教师的光辉形象蒙尘。

        尊师重教是一种优良传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简单用物质来衡量。郑州市第26中学鼓励学生用10元钱表达心意,表面上看是移风易俗之举,实际却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轻礼与重礼有量的不同,却没有质的变化,用10元钱的礼物替代重礼,不啻于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学生表示对教师的尊重,关键在心意,心到则礼到。尊师不尊师,与送礼物不送礼物没有关系。事实上,出色地完成作业,给老师发一条自编的短信,送一张自制的贺卡,写一段感谢的话,都是表达敬意的好方法。可以说,简简单单的方式,反而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纯粹,更加融洽。

        另外,发钱送礼以便扭转社会不正之风的目的恐怕也难实现。老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家长之所以争相给教师送礼,并非因为担心孩子的心意表达不到位,而是怕不送礼老师就给孩子穿小鞋。毋庸讳言,社会上有些老师,收受家长财物,舞弊徇私,轻义重利,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虽然这样的老师只是少数,但家长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不得已选择送礼。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家长和学生想到送礼取悦老师,几乎是“自然”之事。所以,要想刹住送礼之风,根子不在学生,而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但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圆满”的。

        当然,在道德建设中,师德的塑造至关重要。为人师表,以德为先。9月6日,教育部网站刊登了十所知名中小学联合向全国教师发出的倡议书,倡导全国教师反对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学生、家长的财物。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校园风气会越来越好,师生关系也能越来越纯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