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作为一个不满百人、演出收入只有几百万元的地方歌舞院团,宁波市歌舞团大胆地成为文艺体制改革的“吃螃蟹者”。没想到,改革的成效来得如此震撼:2007、2008演出收入连续两年超过1500万元,2009年更是突破了1900万元,演出市场遍布上海、广州、长春、郑州、深圳及浙江全省各地,去年职工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8万元,在国内同类院团中居于前列。
3年前,在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十里红妆·女儿梦》的第一次策划会上,一帮主创人员“野心”勃勃地说:“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它拉到国家大剧院去演出!”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迅速:今天,他们已在北上的途中,苏州、青岛、天津,一路巡演,最后一站正是国家大剧院。9月16日起,他们要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连演3天。
圆梦的过程很艰辛,也很幸福。
闯市场:跟着指挥棒,转
有人用“从乐队指挥到市场指挥”来形容邹建红这几年的“变身”。是的,作为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邹建红,他自己也伴随着剧团一起经历了一次蜕变。昔日的他,是一位出色的乐队指挥,他指挥的越剧《桃花梦》曾在浙江省戏剧节上获优秀戏曲伴奏奖;今天的他,则是一位出色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带领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走出了低谷,他本人还荣获了2008年度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成为浙江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不管是指挥乐队还是指挥演出团队,邹建红始终充满激情。如果问指挥演出团队的那根“指挥棒”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市场。
2003年6月,宁波市被列为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宁波市属的歌舞团、甬剧团和越剧团等3个国有文艺院团被列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推进文艺院团改革过程中,宁波市没有采取一刀切,马上把院团转为企业,而是从实际出发,坚持分类指导,实行“一团一策”。对歌舞团,宁波市创造性地采取了“造船出海”模式。2003年9月,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原宁波市歌舞团44名演职员委托公司管理,注册资金采用多方位集资的方式,除政府投入外,企业员工人人出资成为股东,还吸纳社会股参与。
从纯粹的艺术生产单位到公司,宁波市歌舞团经历着嬗变。改革是裹挟着市场的风浪一起涌到人们面前的,与团员利益切身相关的是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邹建红说,市歌舞团公司推行全员聘任制,采取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钟点工以及外聘专家等多种聘用方式,完全打破身份管理,实行评聘分离的分配制度。管理者的收入与公司效益挂钩,演员的待遇与演出业务水平、演出场次结合。“换句话说,人们的收入直接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挂起了钩。”
曾经几乎无戏可演、人心涣散的歌舞团,能迅速脱胎换骨吗?当时公司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效益。效益从哪里来?邹建红和全公司人的答案很明确,找市场要!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制后的第一个月内,他们就承接了舟山沙雕节等三台大型晚会的演出, 9月到12月,歌舞团公司演出收入达到297万元。这相当于之前一年的总和。“回想起来,那时候真的有一种悲壮感,44个人的公司,要独立完成一场大的演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设备到演员,我们都要从外团去借。”7年后再回首,邹建红无限感慨。
2004年,趁着演出市场淡季的几个月,市歌舞团公司练起了“内功”,请来了吉林歌舞团传授手绢花演出,请来了省杂技团传授杂技,又请来了中国歌舞团传授踢踏舞……歌舞、杂技、小品,这些强化培训为演员艺术表演的多样化打下了基础,也攒下了此后久演不衰的多个压台节目,如《海底世界》、《天一书声》、《红蝶》、《海底童话》、踢踏舞《阳光之恋》等。
逐波踏浪闯市场,辛苦自不待言。公司买了一辆别克君威,两年跑了14万公里,简直可以和出租车的行驶里程相媲美。
围着市场这根“指挥棒”转,市歌舞团公司渐渐“做大”了。新体制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公司不断出击全国市场,参与各类大型活动的招标演出。他们尤其擅长策划主题性晚会。针对不同的客户以及当地的文化特色策划节目,让客户和观众有文化认同感、参与感。7年来,他们成功策划演出了二届中国国际沙雕节、第99届广交会开幕式、上海江南造船厂建厂170周年以及中国海洋文化节等无数个大型文艺晚会。公司每承接一台晚会,从策划方案到节目编排、外请明星,从舞美效果到晚会导演、场外协调等,都有专人负责。另外,他们还为方太、贝发等大型企业策划了好几场晚会,通过文艺节目的策划,使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文化更了解,更有荣誉感和凝聚力。目前,宁波市歌舞团公司将演出网络已扩展到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邹建红说,“改革后,我们转变思路,眼睛向市场看,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创作什么。”
围着市场这根“指挥棒”转,宁波市歌舞团公司渐渐“做强”了。7年来,公司独立策划组织的演出与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央歌剧舞剧院、江苏省歌舞剧院、浙江省歌舞剧院、浙江省曲艺杂技总团等国内知名艺术院团都有过良好的合作,实现人才资源上的优势互补。他们还能与“欢乐中国行”、“同一首歌”等大型演出轻松“对接”。“如今我们承办的大型活动,别人都不相信是一个小公司能够做出来的,我们真正实现了策划在北京、制作在宁波、市场在全国的运作模式。”说这话时的邹建红无限自信。以往歌舞团仅仅作为班底演出一场,收入不过三五万元,而现在公司全面参与了整个活动的策划、导演、剧目创作、舞美设计制作等工作,单场收入就达三四十万元,增加了近10倍。2003年底,公司成立四个月,演出收入就达到360万元,比之前翻了一番;2007、2008连续两年超过1500万元;2009年更是突破了1900万元,职工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8万元……邹建红摊出的这一个个数字,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演出市场的“蛋糕”的诱人之处,也看到了只有先人一步,才能赢得先发优势。
在推进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改革过程中,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来支持和推动改革。在经费划拨上,政府对改革后的市歌舞团公司实行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的管理办法,变人头经费为项目经费,坚持每年度拨给市歌舞团公司项目经费110万元,并按8%比例逐年递增,到2008年政府划拨的项目经费已达到235万元。而且,政府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文化产品生产的计划,也不无偿使用各类歌舞文化产品,而是改为政府采购的形式。
创精品:寻找突破口,跳
如果说,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改革的前3年,是以做大市场、发展产业、增强实力为主的话,从2007年起,他们又多了一个重心,那就是创精品。创精品的突破口在哪里?邹建红和他的主创团队盯上了宁波的本土文化。当然,精品的磨砺过程永远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市歌舞团公司来说,可谓经历了一个“三步上篮”的阶段。
早在谋市场阶段,市歌舞团公司就已经开始创作了大量反映宁波本土文化的作品,如策划的主题晚会《风情七千年》就是根据宁波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打造的,又如这几年陆续创作、演出的《烟雨江南》、《金色图腾》、《红蝶》、《瓯乐》等,无一不带有浓郁的本土风情。
2008年,市歌舞团公司选中了一个“人无我有”的主题——创排讴歌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者的音乐舞蹈史诗《跨越》。剧团多次组织省市专家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地采风,与不同时期的大桥建设负责人座谈,反复研讨剧本。在剧目的创排上,他们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根据不同的剧种,邀请国内一流专家组成主创班子,如多次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的邢时苗担任总导演,央视资深策划人朱海担任总撰稿,著名作曲家印青、赵季平、刘青等担任晚会的特邀作曲,又邀请了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谭晶等演唱歌颂杭州湾越海大桥的主题歌《奠基沙》、《告诉海》等。2008年5月1日,《跨越》在宁波大剧院上演,以其恢弘的舞台气势,细腻的情感表诉,强烈的艺术震撼,获得了现场观众的共鸣。
如果把《风情七千年》和《跨越》比作“三步上篮”中的前二步蓄力过程的话,《十里红妆·女儿梦》正是那最后奋力的“起跳”。
经过多年的寻觅,市歌舞团公司把目光聚焦到了“十里红妆”,这是又一个“人无我有”的本土题材。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单剧本创作就历时三年。为了更好地反映江南的婚嫁习俗和民俗民风,市歌舞团公司组织省市两地民俗专家广泛收集了浙江的民间传说,如绍兴的“女儿红”、宁波的“子孙桶”、嘉兴的“轧蚕花”以及其他地区的“荷花灯”等,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从而使全据演绎的民俗风情达12种之多。2008年8月6日,宁波市歌舞团公司举行了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的开排仪式。从这一天起到10月6日审查演出,刚好两个月时间。两个月要让一部舞剧成形,难度可想而知。一场打造精品舞台剧的攻坚战就此开始,演员们每天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到晚上十一二点排练结束,除了吃饭,中间几乎没有间歇。
2008年10月7日,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在宁波大剧院审查演出,主创人员邀请多方面专家举行了多场座谈会,共同探讨修改方案,特别是在“风情”或“剧”的定位上形成了一个明确方向,增加了两个人物——阿林和幸儿,从而使剧目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剧情更趋合理,作品也更具观赏性。
2009年3月,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终于掀开了神秘的面纱,在宁波大剧院隆重公演,出现了连演七场、场场爆满的可喜场面;随后,在上海大剧院演出,出现了演员六次谢幕观众还迟迟不愿离去的感人场面。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胜在何处?有关专家总结说,此剧形象地展示了浙东人民核心文化价值观,让观众触摸到浙东文化孕育下的这一方人的深沉的灵魂,在浙江的舞台艺术创作上又写下了崭新的一页。就像宁波人常说的“闷声不响,扑通一枪”,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一炮而红,荣获了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七届全国舞蹈“荷花奖”优秀剧目奖。
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已在浙江省主要城市、上海、德国亚琛等地共演出71场,近6万名观众观看了演出。近日,《十里红妆·女儿梦》正在苏州、青岛、天津一路巡演,最后一站是国家大剧院。到国家大剧院去!邹建红说,这是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一次汇报演出,是宁波文化人的一次夙愿的实现。
连续三年演出收入超1500万元,这在全国的文艺团体中也许不是最高的;每年的演出场次在120场以上,这在全国的文艺团体中也许不是最多的;每两年要创作一部大型艺术作品参加全国大赛,这在全国的文艺团体中也许不是唯一的;但如果说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一个只有90多名演职员工、政府每年只有200万元项目经费投入、并且每年还要依靠自收自支购置200万元演出设备的“小团”来说,这无疑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