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4日 星期二

    绽放在异乡的花朵

    ——苏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光彩班”纪事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通讯员 沈渊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14日 09版)

        9月3日,苏州市2010级“光彩班”开学典礼在二十四中学举行,91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成为“光彩班”的新生。

        2008年秋季起,苏州市委统战部和苏州市教育局联手,选择了一批家庭经济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办“光彩班”,让他们免费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他们的素质与苏州市民同步提升。3年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关爱下,3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光彩班”快乐成长。

    雪中送炭,300名“异乡儿”免费就读

        2008年初夏,13岁的李淑君在苏州市彩虹小学读完六年级,学业优秀的她,却担忧着还能否在苏州继续学业,“上初中的花销比小学多出不少。”

        李淑君来自安徽巢湖,妈妈在苏州做保洁员,爸爸没有固定工作,家里还有一个小她七岁的弟弟,一家四口租住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屋,每月千余元的收入要维持四个人的生活。

        “当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苏州市十二中的老师主动找上门来了。说像我这样的条件,可以上‘光彩班’,保险、午餐、校服、社会实践、作业本、辅导书等全部由学校免费提供。仔细一算,一年可省下2000多元!”

        苏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周向群每年都去参加“光彩班”的开学典礼。她告诉记者,像李淑君一样,“光彩班”的每个孩子,身后都有些沉重的故事。“他们的父母为苏州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他们作为新市民培养好,这也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2008年,苏州市委统战部、苏州市教育局决定由市十二中和二十中,分别与苏州市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举办“光彩班”。由光彩事业促进会提供每年每班10万元,并且设立了光彩事业奖学金进行帮扶,以便他们更顺利地完成学业。

    好中选优,教师成为孩子们的“依恋”

        孙丽娟,十二中首届“光彩班”的班主任。孙老师带的“光彩班”有46个学生,分别来自安徽、山东、四川、福建等8个省市的30多个地区。接下这个班时,孙丽娟对每个孩子进行了家访,“有的孩子家住得偏远,每天上学放学要花几个小时,有的学生,兄弟姐妹几个挤着睡一张床。”

        于是,富有爱心的孙丽娟有了46个孩子——“光彩班”。班上的每个学生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每个学生的生日她都不忘记。“一开始,因为成长环境的问题,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知识基础确实有点对接不上,但他们的朴实和善良打动了我。我给他们确立了‘快乐远航,光彩绽放’的班风,我不希望他们背负太大的压力,所以一直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学业以外,人格教育最重要,我告诉孩子们懂得回报,做社会有用的人就是成功。”

        学生们对孙丽娟充满了依恋。他们在作文里写道:“她经常对我们笑,笑起来有两个酒窝,让我们感到心里甜甜的。”

        “光彩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由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鲍寅初亲自审核,配置最优秀的骨干教师任教。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十二中还专门建立了“光彩班”教学团队,与苏州多所名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了市内名骨干教师针对“光彩班”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教师与专家、大师对话,开拓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培养名师团队。

    心灵熏陶,爱的传递将实现接力

        “我希望能有一台电脑”、“我想考一所好大学”……在苏州市十二中“光彩班”的教室里,有一个“许愿池”,这是班主任给学生们开辟的一块倾吐心声的天地。没想到,这些心声引起了学校党员老师们的注意,他们纷纷从许愿池的许愿树上摘下了一片片希望的叶子,用自己的爱心成全了孩子们的心愿。

        马志强特别喜欢英语,他的梦想是长大后做一名翻译官。不过学习过程中生僻的单词,让他挺头疼。他特别想拥有一本苏州本地孩子司空见惯的电子词典,当他如愿以偿得到了老师赠送的电子词典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刹那,我感觉离翻译官的梦想近了许多。”

        两年来,“光彩班”的孩子们沐浴在爱的暖流里。冬天到了,联通公司市场部的党团员带来了围巾和帽子,民企送来了冬衣;上海世博会试运行,市里分配给教育局的名额,教育局首先想到的是“让‘光彩班’的孩子们去增长见识”。

        苏州市十二中校长陶秉洲告诉记者,“帮助学生们实现心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一种心灵的熏陶。‘光彩班’的举办,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帮助这些学生获得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些来自异乡的孩子,在苏州拥有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把苏州当成了‘第二故乡’。不管将来他们是否留在苏州,走上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会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