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盛誉。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山东步步尝试,天天积蓄;如今,一个崭新领域——文化体制改革,正成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华彩乐章。作为首批改革试点省,山东在历经7年后,于2009年全面提速,今年6月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走在全国前列。起点高,速度快,效果好,一个具有山东特色的经济文化现象令人瞩目。
日前,记者在山东大学采访了“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有关专家,对山东文化体制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改革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
韩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主任、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专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央作出的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在新时期要使山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稳步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主体建设。主动改革、循序渐进,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环节,切实解决好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以及国有文化资源监管、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问题。
韩英:山东的实践证明,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山东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丰沛厚重,齐鲁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齐鲁文化、红色文化、滨海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等,绚烂多姿,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山东正迈步走着一条求变、求新、求效、求实的文化体制改革之路。改则活,变则通。山东早部署,早落实,抢占市场先机,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把山东巨大的文化发展潜力开发出来,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自2003年山东文化体制改革启幕至今,已有249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新的市场主体。
从改革初期的“推着拉着往前走”,到如今的“轻松上阵阔步走”,山东闯出一条求变、求新、求效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可喜之路。
坚持正确方向是要素
丁培卫(山东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既不能因为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否定它的商品属性,阻碍文化走向市场,又不能因为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而淡漠意识形态属性,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使改革走向歧途。二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没有经济效益不行。但是,文化产品又是特殊的商品,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等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发展文化又绝不能舍本逐末,无论何时都应该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在确保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根本途径在于创新。
丁培卫:山东努力转变观念,打破体制藩篱,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实施上市融资策略,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大。观念有了突破,旧体制束缚才会解脱。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山东出版集团的改革,再次印证了这一点。2008年,山东出版集团所属明天出版社首推《笑猫日记》系列6本童话,发行量超过百万册。此后,明天出版社与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签订《笑猫日记》全球英文版、德文版合作与输出协议,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机构签订20多种图书版权输出协议,抢滩海外市场。
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韩英:首先,应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推进现有的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稳妥推进转企改制,不能搞“翻牌”公司。对于国有文化企业,要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要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文化市场格局,重点培育和发展各市(区、县)特色文化产品区域专业市场,充分发挥中心市场和区域专业市场的主导和辐射功能。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积极推进现代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有线电视数字化等新型文化产品流通业态,建设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再次,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制定行业规范,加强对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和行业组织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健全市场规则,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让优秀的国有文化企业通过市场竞争做大做强。
丁培卫:山东拥有孔子、泰山等大品牌文化资源,各市还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围绕大资源实施大战略打造大项目,是山东特色和优势所在。山东把园区和基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和优势文化产业项目的孵化器。山东牢牢把握市场规律,高起点谋划,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不断优化配置和整合资源,面向市场,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逐步构建特色文化产业带和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了一大批体现该省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等10项重点任务,确立了“三园”(鲁文化产业园、齐文化产业园、红色文化产业园)、“三区”(东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中部文化产业集聚区、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区)、“三带”(黄河文化产业带、运河文化产业带、滨海文化产业带)的文化产业布局。
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中,在本土文化的悠久传统、多元思潮与世界文化的灿烂成就与多元格局之间,存在着兼收并蓄、不断创新的广阔空间。立足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建构本土化和主体性的话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事业得到繁荣、文化产业实现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