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09月07日 星期二

    文学类型化意味着什么?

    本报记者 韩小蕙 《 光明日报 》( 2010年09月07日   05 版)

        前不久,在东北石油城大庆市举办的“文学类型化及类型文学研讨会”上,全国四十多位著名学者首次就该议题进行了系统的高端研讨。

        “类型文学”是近期文坛正在热议和研讨一个新词,它大抵是指在传统的“精英文学”和“纯文学”之外的、更广泛和宽阔的文学形式,主要以“类型小说”为主,拥有众多读者。据有关统计,2009年全国出版长篇小说约3000部,其中“类型小说”占三分之二,至于网上读者的点击量更是动辄数百万甚至数千万。

        新世纪以来,类型化写作发展迅猛,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文学现象。

        什么是“类型文学”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类型文学”是这些年从网络到市场逐渐流行起来的,它其实就是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写作的另一说法,是把通俗文学作品再在文化背景、题材类别上进行细分,使之具有一定模式化的风格与风貌,以满足不同爱好与兴趣的读者。

        结合现有的作品类型与流行提法,它大体可以归为十大门类:1.官场\职场(如《杜拉拉升职记》、《浮沉》)。2.架空\穿越(如历史题材、皇帝戏)。3.武侠\仙侠(如大量模仿金庸之作)。4.玄幻\科幻(如宇宙文学)。5.神秘\灵异(如《新西游记》之类)。6.惊悚\悬疑(如侦探文学、盗墓文学)。7.游戏\竞技(如保健文学、药膳小说之类)。8.军事\谍战(如打仗、间谍、武器系列)。9.都市\情爱(如打工文学、爱情肥皂剧)。10.青春成长(如中学生文学)。

        夏烈(浙江类型文学研究所主任):

        “类型文学”的创作主体是70后、80后,大众文化是其背景,网络写作是其手段,具有全民写作、人人参与的特点,还有商业资本的强力介入。

        “类型文学”是怎么兴起的

        陈福民(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科技的发展构成了文学类型化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新媒体的出现、便捷的网络传播和电子书阅读改变了文学的传播和接受方式,进而直接推动了类型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也就是说,相对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互联网是一种新的文明类型,由此,也必将有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与之相适应,“类型文学”便是文明类型转型的产物。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类型文学”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大发展和市民阶层逐渐庞大两大因素之上的。它也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和时事的进程而发展。有什么样的市民阅读需求,就有什么类型的文学样式产生出来。

        王干(评论家,《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 

        大众文化的兴盛确是文学类型化的动力之一。“类型小说”的兴起与持续,至少有写作、阅读与市场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合力主导。阅读就是需求,就是市场,社会平稳发展时期,民众需要娱乐、消费、听故事,“类型文学”是对纯文学和新文学的补充,这是“类型小说”所以勃兴的根本所在。

        “类型文学”有何特点

        阎晶明(评论家、《文艺报》总编辑):

        对比“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类型文学”的基本功能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五四”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启蒙意义与审美功能,转变为娱乐性、时尚性和消费性。因此,丰富的情节、突出的故事性和想象力,是“类型文学”最引人注目之处。“类型文学”的结构、叙述、情节,都有一定的类型和套路,便于复制、传播和读者的阅读接受。

        白烨:

        大量的“类型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提供给读者的某些门类的专业知识,使得“类型文学”也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功能。这一认识功能不仅关系到对社会现象的认知,也关系到对当前大众审美文化意识和价值观的认知。

        贺绍俊:

        在今天,“类型文学”是“通俗文学”的基本方式,也是“娱乐文学”最优化的通道。它能够激发阅读的欢娱,可能是公共性的、常识性的,也能有思想性,但它的方式是寓教于乐,因为娱乐是其最大的功能。

        冯毓云(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类型文学”也具有巨大的颠覆性,将历史大众化,把帝王将相的故事转变为挖掘被掩埋历史的手段,还原了历史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原生态性,展现了自然生态意义上的人类的本真历史。而20世纪是大众的时代,“类型文学”转向了日常生活,盗墓文学、谍战小说等等恰好契合了这个潮流。

        “类型文学”将何去何从

        张陵(评论家、《文艺报》副总编):

        当前,以文学期刊为主导的传统型文学、以商业出版为依托的市场化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是三者并存。传统文学或纯文学因为“类型文学”的兴起与强势,有了较量的对象和生存的压力,是会在这种有形与无形的竞争中不断进取和发展,从而从写作追求和后备作者的两个方面受益。

        王松(天津作家):

        从写作的角度看,我还有诸多疑问: “类型文学”是以题材划分还是以写法划分?“类型文学”可否对生活的某个领域更深入下去?具有活力的创作方式会否变为“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所具有的适合消费时代的不断复制,能否对当代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徐坤(北京作家):

        大量“类型文学”作品的精神价值缺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其消费性、娱乐性突出,情节像打游戏一样吸引人,但到达终点却往往是一片空白,没有回味和沉思的价值。“类型文学”作家们也要具有人文情怀,不可将公正性、善恶是非、悲悯、道德等等淡化,这些都是文学的基本立场。因此,“类型文学”写作者应该增强其写作的责任感、道德感和人文精神,还应该具有将“类型文学”不断发展完善的决心和毅力。

        乔焕江(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

        有些所谓超越现实的乌托邦、异托邦写作,大量借用的却是陈旧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资源,限制了读者对现实思考的深度;又比如很多商战小说运用非我即你的狼文化哲学作为成功的标准,公然宣扬不择手段、成者为王败者贼的处世哲学。从中难以见到我们寄望于文学的更为高尚的审美追求,消解了文学创新的动力,令人忧虑。

        李美皆(评论家、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文评中心主任):

        《杜拉拉升职记》和《浮沉》是非典型“类型文学”;典型的“类型文学”是功利的、催生的,野生的和家养的不同,我在等待它的自生自灭。

        “类型文学”能进文学史吗

        吴秉杰(评论家):

        “类型文学”有很大的认识价值,比如当代的打工小说,就涉及到地域文化、大众心理等等。另外我认为现在“类型小说”是文学创造的黄金时期,文学史不再是伟大作家的连线,普通的类型作家也成为其中的点。

        陈福民、乔焕江:

        “类型文学”写作在以前主流的文学传统中是无效存在的,一般都被认为是等而下之、不入流的,甚至被看作垃圾。研究者也存在此问题。但事实是纯文学的价值观念已经不能再掌控对“类型文学”的研究,因此研究者应尽快更新研究观念和方法。

        于茀(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我想应该把“类型文学”放到文学史中加以研究。文学史自身进程是社会进程的反映,理论家应该承担起价值使命,承担起“类型文学”的导向作用。“类型文学”也是有多个层次的,文学史的发展会淘汰一切没有生命力的作品。

        陈爱中(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

        我却对“类型文学”读不下去,感觉受到了欺骗。它只是一种复制的文学,起码是在电子媒介复制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很多作者缺乏文学修养,其作品离文本的经典化还距离很远。它不应该进入文学史中。

        夏烈:

        当前对“类型文学”研究主要都集中在小说上,也应关注有无小说之外的“类型文学”,比如散文、诗歌有无类型化的趋势?还有,“类型文学”的范畴和边界问题也值得讨论。

        贺绍俊:

        经典意识在“类型文学”中依然存在,一些“类型文学”也的确从经典中汲取了营养。然而,“类型文学”与“精英文学”是并行不悖的两种文学形态,没必要把“类型文学”抬高到“精英文学”的高度,也没必要以“精英文学”的标准去衡量“类型文学”。“类型文学”应该及早建立起它自己的批评体系,以促进它的健康发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