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科学技术诞生以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科学技术所具有的唯实、求真、理性、尊重首创性等成为科学共同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些国际公认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不仅成为科学共同体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在引导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科学技术通过发现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造福社会,同时,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给这些发现者和发明者以尊重和奖励。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总是有些从事科学技术的人追求科学技术所衍生的名利甚于追求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尤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成为蓬勃发展的社会化的宏大事业,科研活动中违反科学道德、学术不端的现象也不断滋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不端行为,特别是一些严重违反科研道德的学术不端重大事件时有发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科研道德和学风问题成为国际科技界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对于我国来说,近代科学传统还不是很长,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道德约束机制和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在绝大多数科学家恪守科研道德与良好学风的同时,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在科技界也必然有所反映,科技界确实面临着不端行为、学术失范和学风浮躁的严峻挑战,通过科研不端行为获取声望、职位、利益和资源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腐蚀了科学的健康肌体,损害了科学在社会上的崇高信誉,损害了科技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加强科研道德规范建设,保证科学的学术诚信和规范,维护科学的社会尊严和声誉,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国科技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科学方法,恪守和发展科学伦理道德,自觉遵守科技行为准则,既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
解决科研道德失范和学术不端的问题,仅仅依靠科学家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高度重视道德教育,完善社会监督和科研机构内部制度建设。近年来,我国一些科学组织和科学研究机构已经制定和出台一些针对科技工作者行为的规范性文件。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具体有力的监督、约束和惩戒机制还不健全,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社会监督与控制尚缺乏相应系统有效的制度保障。
为了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科研道德文化,必须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人员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的正确科技价值观,必须努力建立和完善教育、倡导、监督、约束、惩戒机制,形成政府宏观引导、科技界严格自律、社会关注与监督的科研道德建设整体格局。
《科研活动道德规范读本(试用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努力。本书比较系统地反映了当代科研活动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不仅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特点,也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和规范性。这是科研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很有意义,可作为科技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的重要读物与行为遵循的规范。(作者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