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从步行到飞行

    ——60年祖孙三代求学路

    作者:祝伟坡 《光明日报》( 2009年10月30日 10版)

      春来秋往,花开花落,不知不觉间,我已当上了爷爷。我们祖孙三代都是从小学读到大学,然而,60年间,我们的求学之路却经历了从徒步到骑自行车,再到汽车代步和飞行的巨大变化。
      
      我的故乡秦庄村,是冀南一个偏僻的村庄。1949年初,我考上回隆镇的高级小学,不满14岁的我,背上铺盖卷,开始了步行到外地的求学之路。那时村里似乎没有谁骑自行车,运送货物也大都是肩扛、挑担,或推独轮车,还有老牛拉铁轮车。读高小每月需交50斤生活粮,我有时用肩背,有时搭邻居赶集的牛车拉。读高小的一年间,我从家到学校步行往返多次,逐渐习以为常。
      1950年,我考上了距离我们村五六十里的魏县初级师范学校。那时,从村里到县城根本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公路,我从家到学校要走一天。在魏县师范学习的三年里,无论是踏着冰雪,还是迎着朔风,我和同村的校友都是迈开双脚往返于学校和家的。走累了,我们就幻想着如果哪天能坐上汽车就好了。
      
      1956年,我考入河北天津师院中文系。从村里去天津上大学,我仍然是先沿土路步行到县城,乘汽车再倒火车。晃晃荡荡的慢车,每个小站都停,十多个小时才能到达天津。大学四年,求学的路上,仍要花去很大一部分时间步行在土路上。
      
      时光流转到上世纪80年代,儿子开始骑自行车上中学。
      
      说起买自行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60年,我和妻子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北师大中文系任教。两年后,妻子调到师大附中,带着孩子教课。无论对于工作,还是对于家庭生活,我们非常需要一辆自行车。可是一无余钱,二无购自行车票证。一直到1965年,才买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价钱是156元,相当于一个人三个月的工资。自行车成了我们最贵重的一件家当,骑上它,轻便快捷,对工作和生活便利多了。我们心里非常高兴,对它备加爱护。
      
      我们在筒子楼里住了21年,直到1981年终于分到一套两小间的居室。住房条件改善了,但孩子上学的路程却远了。他见有些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心生羡慕,但我们囊中羞涩,又无购车票证,后来一位好心的邻居把一辆旧自行车送给他骑。从此,孩子踏上骑自行车求学之路。这辆自行车,他从初中骑到高中,一直骑到天津南开大学,并伴随他读完了研究生。
      
      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科学技术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大大改观,我们的家庭生活也跟着发生了重大变化。2003年春,一个儿子买了轿车,不久,另一个儿子也开上了轿车,我们家迈进了轿车时代。
      
      我们的小孙子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骑自行车上学,一直骑到初中。2005年他到正定中学读高中,和他的许多同学一样,家长都用汽车接送,小汽车就成了孙子求学的代步工具。去年,小孙子考上南京的一所大学,放寒假时花200多元买了一张机票,两个小时就从南京飞到了北京,接着乘动车组火车,又是两个小时就回到石家庄。
      
      我们祖孙三代求学之路大不相同。上世纪50年代,我背着行李,步行在坎坷土路上,晴天一身汗,风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冬天顶风冒雪;80年代改革开放初,儿子骑上自行车上学,轻便快捷,不再像父母那样吃苦了;60年后的今天,孙子坐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跑,乘动车组在大地上奔,登上飞机在天空飞行,与我们当年徒步求学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祝伟坡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