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09年08月24日 星期一

    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

    关中地区龙山文化早期文字是昌乐骨刻文新的佐证

    贾宇、赵秋丽 《 光明日报 》( 2009年08月24日   06 版)

        本报讯(记者贾宇、赵秋丽)昌乐骨刻文究竟是早期刻划文字还是虫蛀或草根腐蚀所留下的痕迹?本报此前多次报道的山东昌乐骨刻文成为近日“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纪念大会暨甲骨文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的焦点。昌乐骨刻文发现者和鉴定者、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提出,关中地区龙山文化早期文字可印证昌乐骨刻文的存在。

        刘凤君最近在对关中及附近地区出土的带有刻字的多件遗物进行鉴定时注意到,其与上世纪80年代陕西长安花楼子、旬邑大店村遗址出土的文字艺术风格雷同,它们均属陕西龙山文化时期。而这种文字风格与山东昌乐、寿光、青州、桓台等地早期的昌乐骨刻文风格不谋而合。因此,这一发现是对昌乐骨刻文新的佐证。

        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至4500年,早于甲骨文产生的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刘凤君认为,正是由于关中和山东两地大量出土龙山文化时期相类似的刻划文字,因而可以印证昌乐骨刻文是真实存在的。在刘凤君看来,文献记载中的黄帝、炎帝、蚩尤和他们的继承人尧、舜、禹等也都大体活动在这一时期的这些地区,他们分属华夏和东夷两大文化集团。而两个地区文字的发现,把长期以来关于东夷华夏文明的研究和争论引向了深入,在文明起源时间和内容上作了实实在在的诠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