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书人故事•从《以笔为旗》看军旅文学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7年12月01日 星期五

    此书出于当下 价值高于彼时

    朱寒汛 《 博览群书 》( 2017年12月01日)

       舒晋瑜新书《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令人心生敬意,让人有恍然回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的喟叹,然而它出现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甚至高于出现在彼时。翻开目录,这部访谈录以姓氏(笔名)拼音首字母排序,几代军旅文学大家赫然在列,其中既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十年期间军旅文学第一次浪潮中举足轻重的冯德英、峻青、马识途等,也有早年成名、“新时期”复出并再创高峰的魏巍、白桦、徐怀中、李瑛、彭荆风、黎汝清等,还有新时期崛起进而迅速占领军旅文学高地至今的周涛、朱苏进、朱秀海、周大新等,以及新世纪前后开始名声大噪的阎连科、徐贵祥、柳建伟等。此外,军旅之外最重要的军旅作家都梁,纯文学梯队之外的著名军事战略思想家金一南,以及军旅生涯相对短暂、不以军旅题材为主,却打下过深刻军旅烙印和军人情结的作家如何建明、二月河、毕淑敏等,也都囊括在作者的视线之中。应该说,作家采访并不鲜见,然而如此厚度、如此广度的全明星阵容,可谓光彩夺目,先声夺人,人们理想中军旅作家访谈录应该具备的格局和野心,大抵如此。尤其重要的是对数位资深作家的“抢救性”采访,近年来,随着主旋律写作甚至军旅文学的边缘化,一般读者甚至业内人士,对这些当代文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的研究关注,与他们曾取得的辉煌和作出的贡献不相匹配。书中《黎汝清:军装是世界上最美的服装》札记提到,作者一个月间两赴南京采访的九个月之后,老作家便驾鹤西去,享年88岁。限于客观因素,这几篇采访大多无法使用标准问答形式,从事新闻工作者都明白,此类采访不易写,需要从碎片化的信息中,根据时间和逻辑线索提取核心,梳理成文,既要不损作家的独特风貌,又不能掺杂过多的采访者的个人解读。可以感受到,采访虽不够顺遂,然作者笔触从容不迫,温柔敦厚而明白晓畅,可以清晰完整地呈现受访者的成长轨迹和文学观、世界观的嬗变,既体现了受访者艰辛备尝的创作发轫史和那一代军旅作家的家国情怀,又凸显出采访者深厚的学养、严谨文风和突出的整合能力。每一个作家的成长轨迹和心灵密码,不在口头和外表,而潜藏于作品的行句之中。尤其是军旅文学其类型决定了作家极度依赖军旅生活第一手体验和感悟,有什么样的军旅人生,便有与之相应的军旅文学。细读之下便可发现,不同于一般采访,舒晋瑜对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都有深入的了解,从一个专业记者甚至文学创作者的角度捕捉到最具文学性的话题,皆因在前期案头准备、阅读作品方面下过苦功。于是,赤子之心如白桦,跳脱恣肆如周涛,冷峻深刻如朱苏进都在书中有了宛若立现目前的呈现。“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作家问一答十,重要原因是采访者善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氛围如老友对谈,感同身受,采访者心有灵犀,把握主线,适时引导,往往一语中的,受访者往往被击中块垒,卸下心防,直奔主题,一吐为快。如问到朱秀海:为什么那么勇敢?你经历的战争和影视作品中战争有什么不一样?朱秀海竟从1978年12日20日接到参战命令开始,洋洋洒洒说起受命当天巨大的惊恐导致麻木,如看篮球赛“见球不见人”“市区万家灯火与我无关”,到实际参战之后误入雷区,战壕中夜读《安娜•卡列尼娜》等,其根本的转变来自于想通了“既无可逃避,就不逃避”,生动无比,谐趣横生,生命的脆弱和豁达折射出张力,让我们理解到,任何伟岸的精神和壮举,如果缺乏了最基础的生命体验的滋养,是不可能产生《穿越死亡》这样的战争文学作品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舒晋瑜在书中少有惊天一问,而是将自己的见解和智慧比较巧妙地融于尽可能短的提问之中,心存厚道,不卖弄、不搞笑、不刁难,温文尔雅,自然而然,其立场既发自文学的初心,又根植于良好的艺术感受和文学品味。这样的素质和水准,在“聒噪的大多数”占据网络、社交空间,美好的审美空间严重萎缩的阅读语境之下,真是难能可贵。除了朱苏进和朱秀海,在二月河、都梁、徐贵祥、柳建伟、马晓丽的采访中,读者分明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军旅文学现状的担忧、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和军旅作家剧作家化的思考。这种担忧和思考来自于作者对军旅文学的长期关注、了解和热爱。中国现当代军旅文学,发轫于硝烟弥漫的土地革命战争,淬火于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繁荣于前后“十七年”,鼓舞和讴歌着共和国的每一次磨难和崛起,与广大读者同呼吸共命运,长时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化艺术核心力量,积累下了一大批让几代人视之若珍的大家名作。当下文艺作品常提及“情怀”,对于军旅文学和军旅作家来说,最大的情怀是责任和担当。军旅文学包括但不限于为军旅影视作品提供母本和动机,军旅文学的核心是中国心、民族魂、强军志。舒晋瑜不在军营,却能以如此定力眼光投射到军旅文学当中,让人对高品位的军旅文学产生了美好的回忆和憧憬,让人对军旅影视快速脱离现有窘境产生期许,让人感到文学的信仰和军旅文艺的正能量。所以,尽管该书中缺少关于莫言、李存葆、刘震云、麦家的专访,个别采访没有注明具体采访时间而不免遗珠之憾,但是该书对军旅文学依然功莫大焉,况且上述这些作家的创作尚在进行时,我们怀着十二分的热情,期待着她的再次出发。(作者简介:朱寒汛,现任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外军事影视》杂志主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