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书人故事•从《以笔为旗》看军旅文学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7年12月01日 星期五

    因为曾想当个女兵

    ——《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序

    舒晋瑜 《 博览群书 》( 2017年12月01日)

       不止一个人问过我,到底是怎样的情怀,让我近二十年来专注于梳理军旅文学。因为多数的记者甚至军队的作家不可能集中时间去采访这么多作家。我有一种英雄情结。我的父亲是军人,我对军旅作家怀着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在这本书里,我只是表达一个普通记者、一个军人的女儿对军人的崇敬之心。70后的同代人可能有共同的记忆,中学的时候疯狂地迷恋过军装,拍毕业照的时候,同学们互赠照片,很少不穿军装不戴军帽的。这种隐秘的情结兀自涌动。自1999年起,我在《中华读书报》工作,每年的八一前后,都会采访一些军旅作家。从魏巍、徐怀中、峻青、徐光耀、彭荆风……走近他们,内心会有天然的亲近感,使我的工作洋溢满满的幸福。所有这些采访,都是无意识的,我当时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结集他们的访谈出版。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情感因素。山东籍的军人在军旅作家中占了很大比例。杨朔、峻青、冯德英、李存葆、莫言、王海鸰……曾经多次采访王海鸰,谈山东的那一次令我印象深刻。我们是电话里聊的,但我能想见电话那端她那眉飞色舞甚至有点得意的样子。在认识王海鸰之前,我从来不认为山东的鱼有什么特色。她那么热情且极富煽动性地和我聊家乡的鱼:每次从济南回来,我就保温盒、泡沫盒,从姐姐家往北京带鲜鱼、炸鱼……从山东回来一次我家的冰箱就全被山东的鱼占满了。过去一直生活在山东不觉得山东鱼有什么特别之处,吃过山东的鱼就知道别的地方鱼不好吃。同样靠海边,福建的、海南的鱼都不行。澳洲也是以海产品著称,但是那里的鱼也不如山东的鱼鲜。我对祖籍山东的感情,也是在采访中一点点激发出来的。王海鸰自豪地对我说过,在部队,山东兵最受欢迎。“有一次在部队,一位河南首长问参谋,新兵里山东兵占多少?参谋就报告首长山东兵多少。首长就问:山东兵怎么这么少?山东兵好带,聪明,能吃苦。” 王海鸰当时听说部队愿意招山东兵,她特别高兴。“也许这是一种狭隘的家乡意识。其实都是祖国大地的,何必呢?可是这种事我就高兴。如果哪个地方发生了盗窃案,里面有山东人,我就很不高兴。”她说,一般人聪明不吃苦,吃苦耐劳的不聪明,可是山东人集吃苦和聪明于一身。比起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同一届同学李存葆和莫言,王海鸰身上的山东特色不那么鲜明,普通话很纯粹。李存葆就不同了,他的家乡口音一点儿没变。但是他一向低调,不愿意接受采访,但是谈到家乡,谈到家乡沂蒙山人的品质,他却敞开了话匣子。他说:我想一个作家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良知。在中国不管哪个作家,他不了解人民想成为一个大作家是不可能的,不管写散文、小说还是报告文学,沂蒙山人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做人要有良知,在中国一个作家不了解农民是当不了作家的,在中国,任何人向上查祖宗三代大多是农民,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在民间,文化传承主要还是通过民间。我以山东籍军旅作家为例,只是窥斑见豹地说明, 我是带着一种对作家、对军人、对文学的崇敬和体贴之心走近他们的。追寻他们的精神轨迹,追寻他们的创作来处。每一位军旅作家,他们为什么能够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他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他们的作品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带着问题意识走近他们,他们的回答使我多多少少寻找到一些答案。我想,对于他们文学精神的探寻和发现,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探寻和发现,寻求军旅文学精神的出路,就是寻求当下中国文学变革的努力。我喜欢军人的豪爽,大气和勇敢,喜欢军旅作家作品中传达的大义和担当。和他们的对话,能使我们重新反思军旅文学的现状,而不是一味地表达遗憾。很多时候,优秀的军旅作家从事影视文学创作,成为我们分析军旅文学缺乏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军旅作家中,朱苏进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当年的《射天狼》等作品几乎代表军旅文学的最高水准,然而他转行影视改编,很多人为此惋惜。他的分析是,继续写下去也未必有经典。他查阅过很多优秀的从事战争文学创作的西方作家,无一例外,他们都经历过战火纷飞,而我们的作者经历的都是虚拟战争,想象的战争,之后再在异境中表达;当你发现军人的真正价值和真正痛苦时,你能否不被这个世界按住,真正进入审美创作?朱苏进打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 一棵苍天大树,必须砍削成适合使用的营具,还要用漆一烫,才能做成合适的桌椅、门板、枪托。使用的代价,就是消失天然的大树。而大树无法抗拒,大树甚至还以为这是自己的新生。所有的这些,也是军旅作家创作中面临的共同困境。因为各种原因,书中有很多疏漏,定稿后才发现还有李存葆等很多著名作家没有收录进去。好在后面还有两部访谈录,可以弥补一下。而有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2014年,我曾先后两次拜访南京的黎汝清。黎汝清的家乡博兴县正是我父亲的祖籍。然两次采访,文章却耽搁了一年之久。2015年2月25日,黎汝清在南京逝世,我的文章却还没能完成。我从网上看到黎汝清去世的消息后大吃一惊,我不能原谅自己的倦怠。近年来我做着一件事,即对我20年记者生涯进行梳理。20年来,我记不清自己采访了多少位作家,有些采访了,连名字都不记得,但是有些采访了,成为知心的朋友。还有一些,我们共同成长,互相见证。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积累几乎足以覆盖文坛。如果说第一部访谈《说吧,从头说起》只是从采访的成熟度和作家的知名度结合的产品,到了《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就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梳理了。除了军旅作家可以独立成书之外,下一部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访谈录》和《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访谈录》也将陆续出版,中国优秀作家基本全部涵盖其中了。仅以我的绵薄之力,表达我对文学的崇敬。(作者简介:舒晋瑜,《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著有《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以笔为旗——军旅作家访谈录》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