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评论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5年10月01日 星期四

    社会转型期的一面镜子——评《品格论》

    朱强 《 博览群书 》( 2015年10月01日)

        拉布吕耶尔的散文名著《品格论》虽然写于三百年前的法国,但在今天,由资深翻译家梁守铿翻译、花城出版社出版,读之仍感同身受,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古代法国社会转型期的人心世相,同时也给我们理解当下社会转型的各种现象以借鉴和启发。

     

        首先,《品格论》照出了社会转型期政治观念的变化。三百年前的法国,尤其《品格论》成书的17世纪末期,正处于新古典主义衰退,启蒙运动暗流涌动的时代,封建中央集权制仍然稳固,但为遏制割据势力的扩张,法国君主不得不联合新兴资产阶级上层“穿袍贵族”,采取一系列鼓励政治文化革新和经济发展措施,新旧势力由此达成妥协又勾心斗角(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P179)。社会重大转型和风俗、趣味裂变,就在其中悄然酝酿。《品格论》以洞察幽微的目光,窥其征兆,政治观念上虽然仍信奉君主制,却偏向民众,反对专制豪奢,把民众与君主的关系,比作羊群和牧羊人的关系,强调作为君主的牧羊人有为羊群提供鲜嫩小草、保护羊群安全等责任,而君主的豪奢恰如牧羊人、牧羊犬的穿金戴玉,毫无意义(P334)。为此,《品格论》主张君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选择民众信任的人当大臣(P331),否则独裁专制,既残暴又没有前途,作者甚至喊出“在专制的国家没有祖国;在那里作为替代的是:利益、光荣、对君主效劳”(P316)。这些发人深省的声音,是逐渐崛起的资产阶级新兴势力的政治要求,它带着妥协意味,不同于下一个世纪的雷霆决绝,但耐心、明晰、稳定,一步步推动着社会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品格论》同样具有启蒙作用,和下一个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构成相承脉络。这种以民为本、反对豪奢的理念,遥遥呼应于今天我们的转型变革,并不过时。

     

        其次,《品格论》照出了社会转型期审美趣味的变化。17世纪末期的法国,处于新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交替时期,《品格论》一方面认为“作者固然应当语句规范和用词确切,但是这些意义确切的词应该表达一些高尚的、敏锐的、有理有据的、蕴意美好的思想”(P105)、“适宜造就完美,理性产生适宜”(P480),这种明晰、理性、节制的观念承接了新古典主义主张。另一方面作者又崇尚自然、真实、朴素,不断嘲讽矫饰与奢侈之风,主张“一个美丽的女人禀性自然才可爱”(P411),而赶时髦恰恰忽视了真实自然,恰如因黑肉不再流行,人们就认为“黑肉没有味道”一样可笑(P450);宫廷达官生活奢侈浪费,言行虚伪专横,种种场面荒谬得不可理喻,他们死后受宠女人逃散,继承人忙于争遗产,无人真心落泪,而生活简朴的平民百姓却能“死得安详”(P251-253、P141-142);心无妒忌和仇恨,不去权贵家买通门卫、管家,不去可怜巴巴乞求大人物召见,无求于这些不可一世的家伙,人们就平等了,心里平静了(P312-P313)……

     

        这种审美主张极富平等自由色彩,与其民本主张相互呼应,是那个时代新兴势力谋求改变地位的曲折反映,在为宫廷服务的新古典主义风尚中,注入了来自民间大众的朝气。在今天,我们的主流精英文化要实现创新发展,同样需要借鉴其主张,从民间吸取养分,还原生活自然真实的面貌,反之,一旦脱离民间大众,变成服务于上流社会的装饰品,则必然矫饰作态,僵化没落,露出荒谬可笑的面目。

     

        再次,《品格论》照出了社会转型期精神信仰的倾废、人性的裂变与自我的迷失。这方面最为出彩,常有令人叫绝的篇章。

     

        首先,作者注意到的是精神信仰的倾废,突出表现在戒律废弃、人心不古,但他不是像孔子那样哀叹“礼崩乐坏”,或者杜撰上古三代礼乐盛世,而是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尖锐的笔调,绘形绘色地呈现这种倾废之风,表现出了思想家特有的批判精神。他指出,发家致富已经四海通行,它的声音“统治着宫廷和城市,穿过隐修院的围栏,越过男修道院和女修道院的墙垣,没有哪个再神圣不过的场所它不能进入,没有什么人迹罕至、荒凉僻静的地方会有人不认识它”(P218),在这种风气里,僧侣追名逐利亵渎宗教,登上讲台便装腔作势(P521),把庄严的布道变成了逗笑弄趣的演出,为的是博取听众的彩头(P512),乃至满足其妒忌心(P519)。

     

        信仰倾废,精神塌陷,引发了种种可笑场景。作者以幽默笔调,描绘女子们滑稽的表现:在修道院是风流女子,在情郎面前是慈善家;在教堂和祈祷室读情书,别人还以为是在祈祷上帝(P137)。而神职人员计较报酬、推诿责任、懒而无为(P482-P484)。世俗庸众更以钱财势力为准,价值观颠倒,演出一幕幕冷酷而可笑的悲喜剧:包税官失手,人皆谤之,可如果他成功,却要娶其女(P207);一个人得势升职,赞誉之声充斥周遭,甚至陌生人不吝美词,一旦失势,“没有谁比原先那些拼命狂热地说他好的人更瞧不起他,更尖刻地责备他,说他更多坏话的了”(P265)……作者还从反方向,洞察这种世态炎凉的微妙征兆:一个宠臣,如果让人在候见室等候的时间少,面色开朗,少皱眉,送客送得远点,那就快要垮台,其后果然(P288)。这些场景,在今天我们看来,也似曾相识,读之或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信仰倾废令人性裂变,具体表现为千奇百怪的伪善、虚荣、欺骗、痴迷,《品格论》对此作了精彩绝伦的揭示:众人为求得贵族头衔绞尽脑汁,有市民甚至从招牌上取下王冠放在自己的马车上招摇,而贵族靠编造的族谱跻身亲王(P476-P477);商人利用光照和货物的光泽掩盖缺陷,贴上来路不明的商标,冒充良品销售,在量尺和秤上作弊,达到短斤少两的目的(P220),其手法一如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奸商行为……

     

        真相罔顾,虚荣之欲便泛起,常常令人哑然:阿里亚思自以为自己万事通,宴会上夸夸其谈,称自己对某地风俗逸闻了如指掌,有人当场指谬,双方争吵,阿里亚思争辩说自己所言系从法国驻该地大使塞顿那里亲耳听来,有个宾客提醒指谬者就是塞顿本人(P177);欧吕佛尔故意向人们展示他的苦行衣、教规书等,从不去僻静的教堂,而是往热闹的庙宇挤,祈祷时做出近乎自虐的虔诚模样,以至于旁人不得不劝其停止,而转身他就去勾引年轻女人,骗取亲友钱财(P467-P471);为了起名字,贵族富人搜肠刮肚,“为什么还要跟商人或者农夫一样取名为彼得、约翰、雅克呢?我们要避免跟平民百姓有任何共同的东西;相反我们要装出我们之间有各种差别,好把我们分隔开来。让这些愚民把十二使徒、使徒的弟子、最初的殉道者据为己有好了”、“我们洗礼采用汉尼拔、恺撒和庞贝这些伟人的名字”(P298-P299),反讽笔调将贵族暴发户的虚荣心理,揭示得鲜活淋漓,极富喜剧色彩。

     

        人性裂变,自我随之迷失。《品格论》多个章节描绘了这种迷失的可悲与可笑。赫尔玛格拉斯满腹经纶,却不懂当代事,满嘴都是古代的典故法则,和人们聊天驴头不对马嘴,令人捧腹(P199-P201),这反映出当代社会巨变,让守旧者迷失了时空定位;恋物奇癖者更把自己迷失在各种物象中,没有了主客观界限,痴迷狂热,如在梦里,他们有的只知自己的李子树好,对别人的李子不屑一顾,有的搜罗满屋书籍却从没有从任何一本书里得益,有的养了上千只鸟,家里乌烟瘴气自己苦不堪言,有的酷爱蝴蝶性情怪异,竟把刚死的毛毛虫当作美物示人……(P451-P457)这些自我迷失者犹如精神病人,无法理性适当地对待自己和现实,是社会转型裂变烙下的最痛苦的伤痕。今天,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当我们看到暴发户用镀金名著装点门面、不满现状者言必称从前如何如何、富二代竟相炫耀宠物名酒、某些影视剧以都市白领的空虚颓废为美大加传扬时,我们同样看到了这样的伤痕。《品格论》照出了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影像,带给我们深刻的警示。

     

        转型期的社会人心如此不堪,《品格论》在以尖锐而机智之笔,描摹揭示的同时,指出其根源之一:全社会为成功狂热。只要获得成功,幸福就会取代一切美德,即成功可以不择手段,“无需证明正当性”。作者怒斥这种价值观肮脏丑恶,等于“卑劣的谋杀”(P440-P441)。这呐喊于三百多年后的我们,仍不啻是当头棒喝!

     

        无疑,《品格论》洞穿了世俗人心,临巨变而发先声,其人生态度也和上文论及的政治理想、审美趣味一样,寄寓于字里行间,那就是心怀未来,不为眼前的“时尚、威严、恩宠、财富、权势”等所迷乱,因为这一切声色犬马都是过眼烟云,注定消失(P474),只有“人道和德行”可葆不朽(P330),这个“人道和德行”,我们理解是有益于后人而不是同污于当下的精神财富,因为《品格论》谈到,“当下是富人的世界,而未来则是有德之士和灵巧的人的世界。荷马依然活着而且将永远活着;那些包税官,那些税吏则不复存在”(P224)。

     

        不为现实人心所惑,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这既是荷马,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为此作者不惜在生命最后的八年九次增删修订此书,以期尽善尽美,经得住后人考验,而今天,我们捧读之,同样感慨:“拉布吕耶尔依然活着而且将永远活着;那些暴发户,那些奸商佞臣醉生梦死者则不复存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