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随笔札记
    报 纸
    杂 志
    博览群书 2010年09月07日 星期二

    佛禅诗话五则

    张培锋 《 博览群书 》( 2010年09月07日)

        余欲撰《佛禅诗话》有年矣,乃取古来涉佛谈禅诗作,吟讽把玩之余,或评说、或赏析、或考订,非吾好古炫博,实以此种文体简明平易,要言不烦,谈禅者非此不办。数年间,仅得百余则,益知古人“为己之学”远难于、亦远胜于今日之“为人之学”也。兹节选五则,先行发表;至于隐于行墨之间者,犹待知音云尔。

    不如无生

        《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鲜可以饱。”古人多以此诗为“自伤逢世之难,忧闵之甚”,为“乱世之音怨以怒”之例,是矣而尚未探其深意也。诗结语“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明众生欲望无尽,贪得无厌之旨,罕譬妙喻。盖苕花虽美,终有败时;见其败时,则知生为虚幻,源于贪欲,若无贪欲,则本无生,无生即无死,方无根本烦恼。窃谓此乃人之常情,天之常理,稍具理智之人,静心思之,皆能得此结论,非待佛教方明也,佛教亦只将此常情常理充类至尽而已。是“不如无生”非绝望也,乃觉悟也。白居易《赠王山人》所谓:“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毕竟共虚空,何须夸岁月。彭殇徒自异,生死终无别。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王梵志《道情》诗:“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王安石《胡笳十八拍》第十四首:“鞠之育之不羞耻,恩情亦各言其子。天寒日暮山谷里,肠断非关陇头水。儿呼母兮啼失声,依然离别难为情。洒血仰头兮诉苍苍,知我如此兮不如无生。”末句用《诗经》语,亦暗蕴佛理于其中。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谓王梵志诗乃“俗语所不肯道者,何以骇为?”试以《诗经》此诗思之,谓吾国先秦古人早已明“无生”之旨,不可乎?

    黑头白头都是头

        《祖堂集》卷十四《马祖》章:问:“如何是佛法旨趣?”师(马祖)云:“正是你放身命处。”问:“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西来意,不烦多说。”师云:“我今日无心情,不能为汝说。汝去西堂,问取智藏。”其僧去西堂,具陈前问。西堂云:“汝何不问和尚?”僧云:“和尚教某甲来问上座。”西堂便以手点头,云:“我今日可杀头痛,不能为汝说,汝去问取海师兄。”其僧又去百丈,乃陈前问。百丈云:“某甲到这里却不会。”其僧举似师,师云:“藏头白,海头黑。”此乃禅宗史上著名公案,后世灯录皆有载录,拈颂者更不乏其人。丹霞子淳《林泉老人评唱丹霞淳禅师颂古虚堂集》卷四第五十三则载偈:“声前一句口如眉,佛祖从来总不知。昨夜昆仑闲说梦,白头生得黑头儿。”南怀瑾《参禅日记》四月十一日亦因读此公案而说一偈:“黑头白头都是头,莫从黑白觅烦恼。若人欲问西来意,问取东村水牯牛。”皆如哑谜密咒,似有无尽玄机,说得头头是道而又不知所云。今人或谓此公案中西堂智藏之答意义显露,故为“白”,百丈怀海则无任何提示,是为“黑”云云,似皆未中的。李壮鹰《禅与诗》一书论此公案,引秦观《淮海集》卷二十五《二侯说》为解,甚有见地。秦观文谓:闽有侯白,善阴中人以数,乡里甚憎而畏之,莫敢与较。一日,遇女子侯黑于路,据井旁佯若有所失。白怪而问焉,黑曰:“不幸堕珥于井,其直百金,有能取者,当分半以谢,夫子独无意乎?”白良久计曰:“彼女子亡珥,得珥固可绐而勿与。”因许之,脱衣井旁,缒而下。黑度白已到水,则尽取其衣亟去,莫知所途。故今闽人呼相卖曰:“我早侯白,伊更侯黑。”按,马祖所言当为:“智藏为侯白,怀海乃侯黑。”以现代俗语译之,即“一个比一个滑头!”禅之所谓“别无奇特”,所谓“平常心”,于此一段公案尽之矣。盖秦观所述故事当时必甚流行,马祖口音或杂福建方音,未可知也。门人不解方言,误记为“头白”、“头黑”,后人则据此发挥,遂成无厘头矣,明此不觉哑然失笑。古人于此公案,未必无真解者,万松行秀《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卷一引此公案,已明谓:“将谓侯白,更有侯黑。”《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五“前京兆翠微无学禅师法嗣章”引赵州语“我早侯白,伊更侯黑”,周裕锴《禅宗语言》一书亦已拈出,并引《淮海集》为解,特未悟赵州语与马祖语乃同源耳。

    冷暖自知如饮水

        宋人陈棣《题鉴止轩》:“安身南北皆吾里,勿较使行兼尼止。心犹泥絮吹不起,岂有颜甲生微泚。方塘净绿含真理,与我娱嬉聊尔尔。佳处难言还隐几,冷暖自知如饮水。”末句“冷暖自知如饮水”几成禅宗口头禅,然考其出处,最早却来自密宗。唐一行法师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十二:“今说此自证之法,非彼二乘外道之境,于彼法中无可喻况之者,故云无比也,如饮水者,冷热自知,尚不可为不饮人说,况如来境耶?”文字小异,含义全同。此疏乃开元十三年(725年)后一行笔记善无畏口说之秘义而成,意谓任何语言文字之描述皆无法代替实证经验,其理应即钱锺书《管锥编》引“康德驳‘本体论证’所谓一百元之概念终不如一百元之实币能增财富也”(三联书店《钱锺书集》本《管锥编》第二册,P58),皆善于取譬。禅宗自《六祖坛经》以来,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示悟境之不可言说。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问:西域先贤,相破既是相成,岂可此方相非便成相嫉?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各观心,各各察念。留药防病,不为健人。立法防奸,不为贤士。”苏轼《与子由弟四首(之二)》:“子由为人,心不异口,口不异心,心即是口,口即是心。近日忽作禅语,岂世之自欺者耶?欲移之于老兄而不可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死生可以相代,祸福可以相共,惟此一事,对面相分付不得。”阐发甚明。《补续高僧传》卷十一载宗元对僧道谦语:“‘途中可替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师曰:‘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元曰:‘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驼个死尸路上行。’师于言下领旨,不觉手舞足蹈。”饮水“事亦当在”著衣吃饭“中也。后世运用于文学中之例,如李纯甫《瓢庵》:“此味欲谈舌本强,如人饮水只渠知。”《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宝玉自己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儿和众人都笑了。玉钏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说,方觉自己烫了。众人上来连忙收拾。宝玉也不吃饭了,洗手吃茶,又和那两个婆子说了两句话。然后两个婆子告辞出去,晴雯等送至桥边方回。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脂批有云:“多情人每于苦恼时不自觉,反说彼家苦恼。爱之至,惜之深故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深意味,岂能持告君?”或可证儿女情长之心与禅悟之境有相通之处。纳兰性德《饮水词》之名亦来源于此也(见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

    春来草自生

        冯道《天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偶作》:“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按皆达人劝世之言,诗句平易而耐寻味,后世几视为谚语。冯道乃五代名臣,所谓“事十主,更四姓”(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四),于乱世诸臣朝不保夕之际,独能悠游自保,宋人多有赏其为人行事者,如《宋稗类钞·诗话》载:“世讥冯瀛王道依阿诡随,不能死节。尝考质其生平行事,亦多侃侃不顾避处。王荆公雅爱道,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富文忠公称以为孟子之所谓大人。其所作诗,虽浅近而多谙理。”考唐代有懒瓒禅师,乃北宗禅七祖普寂弟子,作《乐道歌》,颇长,末句为“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见《祖堂集》卷三)皆明禅宗任运随缘之旨,与冯诗“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句意相仿,而失冯诗之精练。传冯道首倡以雕版刊印佛经(《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七),其人盖真深明佛理者也。

    求人不如求己

        梁章钜《楹联丛话全编》载:西湖飞来峰,相传晋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山,叹曰:“此是中天竺灵鹫之小峰,不知何年飞来。”因以为名。又不知何时,于峰洞中多镌佛像以镇,虑复飞去,则更荒唐。峰下即冷泉亭,亭匾旧传为董香光所题。据《西湖游览志》,“冷泉”二字为白乐天书,苏子瞻续书“亭”字,今皆不可考矣。惟董香光联云:“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彼教中机锋语也。又有书王右丞“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句者,亦雅切。至《七修类稿》中又载一联云:“飞峰一动不如一静;念佛求人不如求己。”则钝相矣。按,《七修类稿》之联本一公案,禅门所载详略不一,以明人曾凤仪《楞严宗通》卷六所记最详尽:宋孝宗问天竺僧云:“既是飞来峰,何不飞去?”答曰:“一动不如一静。”又问:“观音手中数珠念甚?”答曰:“念观世音菩萨。”又问:“自念自号作甚?”答曰:“求人不如求己。”郑燮《板桥诗钞·题画篱竹》:“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篱笆,求人不如求己。”就地取材,其则不远,诗句清新隽爽。王之春《椒生随笔》卷三:“查孝廉(伊璜)禅机联云:‘凭你猜拳,是了是了又是了,呸!真消息还在别家。倩人搔背,上些上些再上些,咦!假痛痒总归自己。’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儒释一理也。”按,亦正真谛、俗谛一理也。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文编辑 陈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