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5年06月04日 星期三

    北京大学发布2024学生阅读报告

    62%北大学生坚持每日阅读1-3小时,假期阅读时长提升15%

    《 中华读书报 》( 2025年06月04日   01 版)

        本报讯 近日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2024学生阅读报告》。该报告以翔实数据与鲜活案例,勾勒出燕园学子沉浸书海、以阅读丈量世界的学术图景,为书香校园建设与全民阅读推广提供高校样本。这份兼具理性分析与人文温度的报告,不仅展现了北大学子“读万卷书”的治学精神,更折射出高校在传承文化基因、培育创新人才中的使命担当。

        北大图书馆于2025年3月开展的线上阅读调查覆盖全校31个院系,回收有效问卷1508份。报告显示,北大在读生中,本硕博阅读量随学业层次提升呈阶梯式增长,博士研究生年均阅读图书超35册,周均阅读论文近6篇;60%-75%的阅读时间投入专业领域,教材、学术文献构成知识体系基石。尽管学业压力与日俱增,仍有62%的学生坚持每日阅读1-3小时,假期阅读时长较学期中提升15%,“阅读马拉松”成为燕园学子的独特风景。

        作为学术探索的起点,课程阅读在北大呈现鲜明的“问题导向”特征。北大艺术学院丁宁教授开设20年的通识课《西方美术史》堪称典范,其“知识饱满、专业准确”的选书原则,通过达·芬奇《岩间圣母》的地质学分析、马奈画作与左拉文学的跨媒介关联等案例,引导学生从文学、哲学、科学等多维度解码艺术文本。课程激发的学术灵感令人惊叹: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从植物图谱切入,破解画作中的生物密码;法学学子追溯“持剑女性”形象演变,重构法律与艺术的对话场域。正如丁宁教授所言,通识阅读的价值在于“让经典成为对话者”,为不同学科学生提供知识重构的可能。

        在知识获取方式上,智能化阅读渐成新常态。调查中,62%的受访学生借助AI工具辅助学术文献阅读,主要用于提升效率与跨语言翻译,彰显数字时代阅读方式的创新变革。艺术学院丁宁教授的课堂实践印证了这一趋势:在讲授达·芬奇《岩间圣母》时,学生借助AI图像分析技术,从地质学视角解构画作中岩石的肌理与色彩,催生出多篇跨学科研究论文,展现了技术赋能下学术视野的无限可能。

        阅读正以更鲜活的形态融入校园生活。2024年,北大图书馆总馆入馆量突破230万人次,中文系、外国语学院、历史学系位列借阅量前三甲,彰显人文社科领域的阅读热度。而在学生社团儒行社的读书会上,哲学义理与文字考据交织,古典智慧与现代思考碰撞。社团成员在共读《论语》《庄子》时,既有专业研究生领读疏通文脉,又有跨学科提问直指思想本源。这种“专业带读+自由讨论”的模式,让古籍经典从书斋走向生活,有社员感慨:“在思想碰撞中结识的挚友,比任何功利性社交都珍贵。”

        面对数字时代的阅读变革,北大图书馆持续创新服务模式:从优化馆藏资源到推广AI阅读工具,从打造沉浸式学习空间到支持社团文化共建,一个立体化的书香育人体系正在形成。正如报告所言,这份调研报告犹如“管中窥豹”,却足以管窥当代青年对知识的虔诚与热忱。这份聚焦高校阅读生态的报告,不仅为书香校园建设提供实践参照,更通过展现青年学子的阅读风貌,为全民阅读注入高校力量,让书香从燕园蔓延,成为文明传承的时代底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