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南非著名剧作家阿索尔·富加德去世

    《 中华读书报 》( 2025年03月19日   04 版)

        1973年《希兹尉·班西死了》在英国伦敦演出期间,南非剧作家阿索尔·富加德(中)与演员约翰·卡尼(左)和温斯顿·恩乔纳在一起

      著名的南非剧作家和小说家阿索尔·富加德(Athol Fugard)3月8日在西开普省斯泰伦博斯的家中去世,享耆寿92岁。

      纳尔逊·曼德拉大学在3月10日发表的讣闻中提到,富加德生前就确定了自己的墓志铭。

      “有一天在卡鲁,在膝盖还撑得住的时候,我去跑步,努力爬上一处山坡,一群黑人小孩看着我。我从他们身边跑过时,其中一个喊道:‘加油啊老爷子——你是第一名!’(Hou so aan, Oubaas– jy kom eerste!)这就是我想刻在墓碑上的话。”他说。

      2015年秋天,陈文聪国际戏剧工作室曾在上海和北京引进并演出了富加德的三部剧作《我的孩子们! 我的非洲!》《孤岛》和《火车司机》。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20世纪非洲名家名著导论》收入了许秋红的文章《阿索尔·富加德:南非反种族主义的斗士》。文中介绍:“在各方面的影响和鼓励下,富加德于1961年10月将他第一部具有真正国际影响力的作品《血结》(The Blood Knot,1963年发表)搬上了舞台。在约翰内斯堡演出时,富加德不顾当局的禁令,启用了黑人演员与自己演对手戏,而且热烈欢迎黑人观众到场观赏,这些举动得到了广大黑人群众的极大鼓励和肯定,但却招致了南非当局对他的警惕和封杀,此后他的剧本无法进入正规剧院演出。之后,他和家人搬回到伊丽莎白港居住,并在那成立了自己的剧团巨蛇剧团,深入黑人社区演出。1967年,对富加德极为欣赏的英国广播公司将《血结》拍成了电影,轰动一时。但由于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富加德招致南非当局的全面封杀。他的护照被没收(直到1971年才归还于他),剧团被查封,作品严禁在国内发行和上演。然而来自南非当局的警告和封杀反而坚定了富加德为黑人呐喊的决心。继《血结》后,富加德又创作完成了两部有名的剧本——《哈罗和再见》(Hello and Goodbye,1965年首演,1966年发表)和《博斯曼与列娜》(Boesman and Lena,1969年首演并发表)。它们和《血结》合称为‘伊丽莎白港三部曲’或‘家庭三部曲’。”

      1980年,富加德出版了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泼皮》(Tsotsi,许秋红译《救赎》,梁永安译《大仔》),后于2005年由南非导演加文·胡德搬上大银幕,并于次年赢得了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奖)的最佳外语片奖。

      高长荣编、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非洲戏剧选》收入了富加德的作品《希兹尉·班西死了》。梁永安汉译富著小说《大仔》2007年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康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