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刚
笔者研究程翔老师语文课例的成果——《深究学理教语文》一书,近期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深究学理教语文”体现了程老师的教学理念。在中国知网上可以看到许多一线教师和大学硕士生也在研究程翔老师的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研究当代语文教育,程翔老师不可绕过。他提出的“做有灵魂的教育,教有学理的语文,当有骨气的教师”,振聋发聩。他不仅是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还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四十多年来,他从未脱离过课堂,他的近二十本著作中都镌刻着他课堂的身姿。同时,他还是优秀学者,相继出版了《论语译解》《说苑评注》《〈论语〉:中学生版》《〈诗经〉选读:中学生版》《东游记》等。
笔者与程翔老师相识,还是十多年前在济南的语文研讨会上,聆听了程老师执教的《岳阳楼记》。程老师用隐喻的文学笔法来解读: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表层意,读出邪恶势力强大的深层意;从“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品出君子遭排挤,政治环境之恶劣;从“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读出君子受重用,政治环境良好,因而迁客骚人或悲或喜,从中透析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笔法。程老师遵循学理,课堂如沐春风。
研究程老师的教学思想,源于读他的《敬畏母语》一书,感佩于程老师“教有学理的语文”。我每就一个课例进行分析,都要经过逐字品析、细致批注、理出思路、提炼理念;再厘清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对于每一个环节的推进、教师的评价、问题的设计、课堂的生成等教学细节一一找出,思考其背后的学理支撑。程老师说:“我走上探索学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之路,教有所依,讲有所据,练有所控。”在程老师的课例中体现其教学的学理。
所谓“学理”,就是必须遵循的教育教学的原理和法则。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教育教学的学理,任何学科都应该遵守。程老师说,我们要有“三个不能超越”的观念: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超越;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个性差异不能超越。无论升学竞争多么激烈,都不能超越这三条。无论内卷卷到什么程度,都不能拿着学生的生命健康为代价去换取所谓的高升学率,这是个底线,绝对不能突破,如果突破了我们的教育就发生异化,大量的学生会出问题。“三个不迷信”,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三个不可怕”,学生考试成绩差不可怕,但是要努力学习;家庭贫寒不可怕,但要有志气;长得丑一点也不可怕,但要有一技之长。还有“三个可怕”,心理变态可怕,精神麻木是可怕的,灵魂堕落了是可怕的。这作为教育教学的原理和法则,一定要遵守。二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学理,它是指导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该书正是探析程老师“课例”的基本学理。选取的课例是程老师四十多年教学生涯的智慧结晶。程老师把这些课例称为“课堂作品”,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对程老师的课堂评价:“每一节课都是智力创作的成果。”本书所选取的课例不仅指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还包括体现其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论文。
笔者在写书的过程中,研读程老师的课例,宛如走进清幽的山林,令人流连忘返;又如观赏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程老师的课堂不仅散落着珍珠般的“语文要素”,那是学生把玩语文的珍宝,而且顺着程老师的课堂一路前行,学生或喜笑颜开,或沉思冥想,或激烈讨论,活泼泼的少年在课堂尽显青春的活力。那是因为程老师“眼中有学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的当下展现生命的历程?程老师告诉我们:应当树立课堂生命观。程老师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他的课堂中,关爱学生,与学生亲切交谈,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须臾不离。他认为人性教育当属语文教育的灵魂,美好的人性——“良心、宽容、尊重”,是教学中难以量化的,也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
程老师的语文教学过程就是通过读、写、听、说、思的实践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他的永恒追求。程老师潜心研究,以学术的眼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他的课堂阅读教学边界清晰。凡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的,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他不提倡课前预习课文,总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时间感受文本,使教学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施教。以此避免隔靴搔痒,学生跑野马,而教师一厢情愿,夸夸其谈,以致各行其是,无效教学。程老师的课堂则围绕阅读的能力点,启发学生内化吸收,形成素养。如此,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学生喜欢这种高效的课堂,因为他们经历了“对课文理解由误及正、由浅入深的曲折经历”。
生成性是程老师探索学理的重中之重。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只是引导、点拨、启发、释疑,读、写、听、说、思,全部由学生去完成。学生亲历课堂,由不会到会、由无趣到有趣、由不喜欢到喜欢,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中搏击,享受生命的绽放,吮吸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精神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