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真正汪恰洋烟”
《红楼梦》中涉及烟草的内容凡两见,一详一略,详者为鼻烟,略者为用烟袋吸食者。
“鼻烟”一段发生在“晴雯补裘”故事之前。
(晴雯)虽然少减了烧,仍是头疼。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来,给他嗅些,痛打几个嚏喷,就通了关窍。”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翻盒扇,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又有肉翅。盒里面盛着些真正汪恰洋烟。晴雯只顾看画儿,宝玉道:“嗅些罢!走了气就不好了。”晴雯听说,忙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不怎样。便又多多挑了些嗅入。忽觉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嚏喷,眼泪鼻涕登时齐流。(第52回。文字据庚辰本,程高本有多处改动)
在“真正汪恰洋烟”后有脂批:“汪恰,西洋一等宝烟也。”程高本将“真正汪恰洋烟”改为“真正上等洋烟”,改动看似不大,但关键是失掉了认识此种鼻烟的重要信息。
“汪恰”两字显系外文音译,脂批表明其为西洋一种最好的鼻烟的名称。程高本改为“上等洋烟”显然是顾虑到读者对之不明就里,或是程高诸人自己也不明白。红学家吴世昌先生曾说“假如有人能认出‘汪恰’是什么商标或公司的名称,那将多么有趣”。人们提出了一些猜测,如周策纵先生认为或许是西印度群岛中的浮贞群岛(The Virgin Islands,通译维尔京群岛)或美国浮贞尼亚(Virginia,通译弗吉尼亚)的音译,因为此两地在16-17世纪后都是著名的烟草产地,其生产的烟草和鼻烟销往欧洲后很受欢迎。
《红楼梦》中关于烟草的另一处描写在程高续作中,是使用烟袋吸烟,但只有一句话带过。钗玉婚后一次凤姐去看望,拿他们打趣:
把个宝钗直臊的满脸飞红,又不好听着,又不好说什么。只见袭人端过茶来,只得搭讪着,自己递了一袋烟。凤姐儿笑着站起来接了,道:“二妹妹,你别管我们的事,你快穿衣服罢。”(第101回)
烟草种植和吸食风行全国
在美洲,印第安人吸食烟草据说已有上千年甚至更久的历史,这种习俗与宗教和医学有关。在哥伦布早期的航海日记中就简单地提到了烟草,但后来其他探险者的报告中就较多地报道了烟草,烟叶和烟草种子也被带进欧洲并不断传播到其他地方。烟草的西班牙语名称来自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时所命名的多巴哥岛(Tobago),欧洲各语种的称呼均来源于此(如英文Tobacco),初入中国时译为淡巴菰、丹白桂等。法国人尼古特曾以鼻烟医治法国王太后的疾病,烟草碱“尼古丁”即以此人之名命名。其后闻鼻烟这种时髦的嗜好在法国上层社会流传一时。
中国较早记载烟草的资料皆在明末,包括方以智《物理小识》:“万历末,有携淡把姑至漳泉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渐传至九边,皆衔长管而火点吞吐之,有醉仆者。”张介宾《景岳全书》:“此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闽、广之间,自后吴、楚皆种植之也。”姚旅《露书》:“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这些记载提示的是烟草从东南沿海传入中国的时间、途径以及吸食方式、种植和传播情况等。
烟草进入中国的另一条渠道则是明末清初由日本经朝鲜半岛传入辽东地区。约16世纪末葡萄牙人将烟草带入日本,17世纪吸烟者已很多,朝鲜政府曾以烟草作为礼物赠送明朝建州官员。满人在入关前,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吸烟已成社会风气。
仅一二百年间,到18世纪中期,也就是《红楼梦》成书时期,种植和吸食烟草的风气便风行全国。
正如周策纵先生所言,曹雪芹本人很可能有嗅过鼻烟的经验,所以描写晴雯嗅鼻烟才这么贴切生动。但是曹雪芹在书中与烟草有关的故事却仅此一见,这可能与清代前期的禁烟政策有关。
烟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始终面临吸烟与反吸烟的对立和斗争。虽然有人看重其医药功能,但一直有人因种烟侵占粮田、吸烟靡费家资、有害健康及有损社会风气等角度反对吸烟。清廷在入关前即已厉行禁烟,“天(天聪,1627-1635年)崇(崇德,1636-1643年)年间禁之甚严,有犯者杀无赦”,但效果甚微。建都北京后,清廷内禁烟呼声一度很高,清廷对宫廷内吸烟有严格禁例,“凡紫禁城内及凡仓库、坛庙等处,文武官员吃烟者革职,旗下人枷号两个月,鞭一百。民人责四十板,流三千里”。时有高丽贡烟万匣,康熙下诏拒收。雍正亦曾诏谕“烟叶一种,于人生毫无裨益”,令有司“谆切劝喻,俾小民醒悟”。但至乾隆年间,朝廷禁烟态度开始改变,对闲隙奇零之地种植烟草不加禁止。乾隆晚期已认识到“民间酿酒种烟等事,所在皆有,势难禁止”。而这个变化或许是小心翼翼不越雷池的程高本出现一处吸烟情景的背景。
鼻烟最早由传教士带进中国
细考起来,清朝政府对烟草先严后弛,对吸烟和鼻烟的态度也有不同。
美洲土著居民吸烟的方式是将烟叶卷起,一头点燃,一头吸食;或是使用管状烟斗。在烟叶和烟草种子传到欧洲后,17世纪鼻烟也普遍从美洲传到欧洲,18世纪上半期,即曹雪芹的时代,更已传遍世界许多国家。
鼻烟应该是欧洲传教士和使节作为进奉皇帝的礼物而带进中国,又从宫中作为赏赐流入公卿人家的。康熙不喜吸烟,但康熙二十三年法国耶稣会会士在南京见驾,贡方物四种,“上命留西腊,赐青纻、白金”“西腊”即鼻烟(Snuff)的音译,也译“士那”“士那富”“士那补”。熙朝中期以后鼻烟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雍正反对吸烟,却喜爱鼻烟壶。雍正三年(1725年)“意大利亚教化王”(即梵蒂冈教皇)“贡方物”,有玻璃鼻烟壶、咖什伦鼻烟罐、各宝鼻烟壶、素鼻烟壶、玛瑙鼻烟壶及鼻烟。雍正四年(1726年)葡萄牙使节进方物三十箱,第一号箱内有金珐琅鼻烟盒一个,金镶蜜蜡珈石瑜玛瑙蓝石云母鼻烟盒六个,奇样银镀金镀云母玳瑁鼻烟盒四个;第九及第十号箱内,亦各有鼻烟六瓶。乾隆后禁令弛废,嘉庆后完全放弃。乾隆十八年来华葡使在圆明园向乾隆进献葡王礼物共四十八抬,包括“金丝缎,银丝缎,自来火,大鸟枪,小鸟枪,各样香料,各样葡萄酒,各样葡萄烧的蒸的香露,各样药料油,宝剑,宝石,各样鼻烟盒,玻璃器皿等物”。史料中亦有皇帝皇后赐臣下及外国使臣鼻烟壶的记载。嘉庆年间和珅被籍没之家产中,所有洋货物即多为贡品,且与《红楼梦》中记载大致相同,计有“大自鸣钟十九座、小自鸣钟十九座、洋表一百余个、洋钱五万八千圆、玛瑙烟壶一百余个、五色大呢八百板、鸳鸯一百十板、五色羽缎六百余板、五色哔叽二百余板”。方豪先生指出鼻烟在清代颇为盛行,但初时惟宫中及大臣可得享用,故鼻烟壶之制造,异常精致,而质料亦俱极名贵。
《红楼梦》中两处故事,嗅鼻烟和吸烟袋的都是女性。清代妇女吸烟相当普遍。阮葵生(1727—1789年)《茶余客话》说:(烟草)初出吕宋,明季始入中国,近日无人不用,虽青闺稚女,银管锦囊与镜奁牙尺并陈矣。乾隆年间金学诗《无所用心斋琐语》描述苏州一带官绅之家娇柔女子吸烟之状:日高,春犹有酣寝未起者,簪花理发,举动需人,妆毕向午,始出闺房,吸烟草数筒……乾隆年间廖景文《漱芳诗话》有诗:猩唇动处樱桃绽,翠管拈时玉笋长。……
嘉庆以后,吸烟风气已无法抑制,禁烟政策被彻底废弃。19世纪中后期亦即鸦片战争后的小说,如尹湛纳希《泣红亭》《一层楼》、文康《儿女英雄传》等,关于吸烟的情节,包括贵族小姐吸烟的情节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