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洁
2016年,英国经济学教授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的《百岁人生》如同一枚投向教育界的深水炸弹,激起热议。当时,教师还没认识到这本书既是人类生涯的预言,更是教育本质的一个照见——当技术浪潮以指数的速度推进,教育的灵魂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
预言危机:2016年的教育焦虑
马克·吐温说过:“历史不会重复自己,但总是押着同样的韵脚。”2016年和哪一年的历史相似呢? 也许是1914年,那一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技术进步。如,电力的普及、流水线的兴起。也正是那一年的夏天,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高速发展的科技成了大国竞争的工具,终陷一战。
1914年的飞机最终飞向战场,2016年的AlphaGo击败了李世石,则让我们追问:“这次技术革命会将教育带向何方?”在这个辉煌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很多危机呢?2016年会不会一样陷入“技术乌托邦主义陷阱”呢?
此时,《百岁人生》提出了未来的六大预言:“你很可能会活到一百岁”“三段式人生必将消亡,多段式人生即将登场”“喜新厌旧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美德”“人工智能将会抢走大多数人的饭碗,一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跨年龄交往在未来将会成为主流”“人生的选择,尤其是婚姻的选择,将会越来越慎重”。作者的预言透着明晃晃的焦虑,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改变人生的模式,那么长寿就是老天的诅咒。
正如作者所言,“技术颠覆如同一柄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三段式人生消亡论”也精准地暴露了教师群体的隐忧:
AlphaGo能赢世界冠军了,我们教的知识会不会被淘汰?
学生整天刷微信朋友圈,课堂怎么抢回注意力?
刚学了微课制作,又推翻转课堂,到底追哪个?
AI按照什么模式评价习作,怎么把好好的叙事散文批成了离题?
这些问题仿佛教室窗外的乌云,它们并非预示着风雨的来临,而是提醒我们把教育雨伞及时升级,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破局之道:2025年的自我革新
日历定格在第十年。书中的预言“人的寿命显著延长”“传统三段式人生模式被打破”“某些中间行业被AI取代”,在2025年正在一个个应验。书中提到的,过去“三段式人生”——先接受教育,再开始工作,最后进入退休养老,如今已被“多段式人生”取代。联合国最新预测,今天的学生可能工作到80岁。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冲刺,而是一场贯穿一生的马拉松。
同时,Deepseek的发布标志着AI技术的又一里程碑。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要求系统构建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然而,技术狂欢迫切需要在教师重塑角色,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长寿的礼物需要设计”,结合《百岁人生》关于人生革新的建议,教师不妨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自我更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向前看永远都是明智的,但高瞻远瞩总是困难的。”随着百岁人生的到来,遥远的未来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学习这事却是确定的。碎片化学习会成为主流,人人都要建立“终身学习制”。教师更要突破传统“知识搬运工”定位,通过明确职业定位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构建“理论-实践-反思”闭环学习生态,保证自己能与时俱进。
二是自我革命,重构动态职业模式。多段式人生要求每5-10年进行职业方向评估,敢于放弃旧经验。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经验,转向动态迭代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立“五年周期评估机制”分阶段重塑核心能力,从而防止知识与能力的断层。如,热爱讲台的邯郸退休物理教师王波利用豆包AI软件备课,还创建了自己的智能体“明导”,帮助学生解疑答惑,让学生们都称他为“新老人”。对于AI技术的应用,王老师说,“现在,‘明导’获得了两千多人关注,等于有了两千多‘云学生’……当然,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工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王老师不是追技术,是在追学生眼里的光。
三是自我增值,打造三维复合资产。资产构成了抵御长寿风险的“安全网”。作者提议增强专业技能、保持健康活力及提升适应能力,以此将长寿的“寿命压力”转化为“生命质量的红利”。教师同样需要积累三项“隐形财富”:深厚的教学功底、强健的体魄,以及敏锐的适应力。如,我校教师通过“智慧师训大数据平台”给教师画像,定位教师能力短板并推送适配研修项目,实现教学能力动态升级。
书中警示,长寿的礼物取决于我们如何设计人生。教师唯有自我更新、自我革命、自我增值,才能在智能时代实现从“职业生存”到“价值创造”的跨越。
终极答案:2036年的人性坚守
彼时的教育科技尚处于萌芽阶段:刚刚兴起MOOC平台,而AI概念还停留在科幻小说的幻想中。但是,当我们驻足2036年的校园,我们会发现AI已经成了日常,《百岁人生》的预言已然成真:2036年的语文课堂上,AI助教正以全息投影技术指导学生制定故宫博物馆参观图,而王老师则默默站在教室后方,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波动。当发现小张眉头紧锁时,她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提醒道:“像你上周解迷宫游戏那样,试试在这里画上方位。”
斯科特教授书中警示,“没有好奇心的长寿,就像没有窗户的房间。”而教师,正是为学生打开那扇窗的人。
当好“意义编织者”。《百岁人生》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技术可以延长生命,但唯有教育能赋予其意义。”因此,当AI完成机械的重复劳动时,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与思维建模上。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深度的信任关系,如游戏、个别谈话、家访等,还要用鼓励的目光、温暖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助力其编织人生的意义。正如教育家顾明远所言,人工智能仍无法像教师一样深入了解学生的细微情感,培养学生的心灵。
当好“技术防御者”。教师永远是教育第一资源。教师应掌握"双金字塔能力模型":底层是AI工具应用,中层是机器数据分析,顶层是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也应建立技术边界,限制AI在课堂中的使用范围,防止其侵蚀教育的人文内核,主张“教育应回归人与人的对话”。如,教师保留作文情感评价权,AI负责语法纠错;用AI生成分层作业,坚持增设无AI日,手写温馨提醒。教师不是换个更金贵的科技伞骨,而是编织更坚韧的人文伞面。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