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友人留法日记中的陈寅恪

    《 中华读书报 》( 2025年03月19日   14 版)

        陈寅恪签赠徐旭生的照片

      ■刘经富

      徐旭生(1888—1976),河南唐河县人,我国著名古史专家、考古学家。1913年春到1914年夏,陈寅恪在法国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就读。1913春到1919年春,徐旭生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习哲学。202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徐旭生文集》,在第8册《徐旭生日记》中,留有7处关于陈寅恪的记载。雪泥鸿爪,自是珍贵。

      徐旭生1913年春与陈寅恪基本同时到巴黎,但他的留法日记却从11月28日才开始写,因此他与陈寅恪交往的最初记录阙如。现存最早记录是12月6日记:“午后到云寓,见寅恪诗一首,尚俊逸可颂。”这里的“云”,可能是徐旭生的留法同学“云山”,至于“云山”姓什么,《日记》里找不到线索。提到的陈寅恪诗作,由于没有记录题目,难以详指。现存《陈寅恪诗集》有陈寅恪写于1913年的《法京旧有选花魁之俗,余来巴黎,适逢其事,偶览国内报纸,忽睹大总统为终身职之议,戏作一绝》:

      岁岁名都韵事同,又惊啼鴂唤东风。花王那用家天下,占尽残春也自雄。

      陈寅恪又有《癸丑冬伦敦绘画展览会中偶见我国新嫁娘凤冠感赋》:

      氍毺回首暗云鬟,儿女西溟挹袖看。故国华胥今梦破,洞房金雀尚人间。

      承平旧俗凭谁问,文物当时剩此冠。残域残年原易感,又因观画泪汍澜。

      徐旭生见到的陈寅恪诗,或许是这两首中的其中一首。

      1913年12月21日记:“至云处,寅恪有信一封与云相嘲弄。云大怒,极力劝解。”

      1914年1月17日记:“今早在云处借函与寅恪,劝其归国结婚。”“借函”意思费解,或许是借信封寄信之意。劝陈寅恪归国结婚,亦不明所指。

      1914年4月10日记:“今早接潜甫、寅恪名片各一。”

      1914年4月12日记:“接寅恪《读小说诗》一首。”按:现存《陈寅恪诗集》无陈寅恪早年写的读小说诗,看来这首诗已经佚失。

      1914年5月12日记:“接寅恪托交孟照一诗作。”按:陈寅恪1963年曾凭回忆补写早年在巴黎所写的一首诗,诗题是:“癸卯春,病中闻有人观巴黎茶花女连环图画,因忆予年二十三,旅居巴黎,曾访茶花女墓,戏赋一诗,今遗忘大半,遂补成之。”陈寅恪当年托交孟照的诗作,不知是否即这一首。

      1914年5月15日记:“今日接寅恪信一封,言彼在伦敦见敦煌石室内古物,且劝余到伦敦必往观之。”

      此后《日记》不再有关于陈寅恪的记载,因为陈寅恪已经回国了。

      从徐旭生半年的日记中就有7处关于陈寅恪的记载来看,他们之间的交往还是比较紧密的。两人虽然都在巴黎,但不在同一所学校,距离遥远,见面不易,所以采用通信、明信片形式联系。关于陈寅恪年轻时留学巴黎的情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涌现的“陈寅恪热”中发表出版的文章、著作都说是在巴黎大学,直至1995年中山大学的吴定宇在中山大学档案馆发现了陈寅恪1956年由夫人代填的《干部履历表》,才知是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在徐旭生的日记中,没有与陈寅恪在巴黎大学见面、聚会的记载。这也可以旁证陈寅恪当时不是在巴黎大学读书。

      此外,近年从网络上获得一帧陈寅恪年轻时题赠徐旭生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巴黎日耳曼区的一家照相馆。照片上有陈寅恪亲笔署名标音“yin koh chen”外文字样,是说明陈寅恪对自己名字读音态度的一个重要例证,同时也是陈、徐两位历史学家青年时期一段友谊的见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