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跨学科”写作的范例

    《 中华读书报 》( 2025年01月15日   10 版)

        《家法:一位食货后学的政经法论稿》,刘晓艺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9月第一版,78.00元

      ■曾繁亭

      《家法:一位食货后学的政经法论稿》(其下简称《家法》)是山东大学文学院刘晓艺教授基于食货学派传统,聚焦政治、经济、法律、文学、历史诸学科交叉领域的一部学术力作。

      沿循《尚书》“八政”说中的“一曰食,二曰货”,《汉书·叙传》提出了“厥初生民,食货为先”的概念;《全唐文》等后世文献也一再重申“八政所先,食货居首”。现代意义上的食货学派致力于探讨中国社会史中的经济、政治、法律问题,尤以经济、资源和权力的调配为研究重点。20世纪30年代,民国学者陶希圣在北大创办《食货》杂志,食货学派托此兴焉。此前,陶希圣已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一战成名。食货学派在海外、尤其在日本影响甚大,但因陶先生于抗战爆发后由学入政、且在陈布雷自杀后跃居为蒋政府第一文胆,其后又随蒋去台,在大陆学界,“食货学派”的名字就长期尘封于民国史中了。刘晓艺教授负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从学于陶希圣后人陶晋生院士、鲍家麟教授夫妇,为该学派的第三代传人。她的授课师中本有相当数量的卓富成就的欧美学者,但她之得自台湾学者的师承与学缘,更是绝少见于国内出身的文科学者。——仅从陶晋生处,她就修得3门课9个学分;在此之外,陶晋生又以一个学期的时长专为她开授了一门“独立研究”,每周一对一授课。陶、鲍二师的台大学术交游,又复构成作者的另外一重师承面向。

      在精彩的长序与独特的诗跋之外,《家法》在“政治”“经济”“法律”及“外篇”4个章目下收录了作者写于不同时期的20篇论稿与随笔。在看似松散的结构下面,潜隐着一套源自于食货学派祖源的范式与理路——作者将其命名为“家法”。此二字既可以从学源视角理解为“祖训”“家风”“门规”,也可以从一般意义上阐释为学人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纪律与方法。在笔者看来,《家法》一书的成就在于:经由对前两代食货学风的继承,作者不但系统地总结、阐发了“家法”,而且在写作实践中发扬、光大了“家法”。其下择要品述。

      其一,知与识必须渊博。此处的“知”,是指书面或现实的材料,而“识”则是基于“问题意识”的识见。在创办《食货》之初,陶希圣先生便声称,该刊宗旨是基于充分、实证的材料——尤其要荟集那些广泛零碎的细节——来研究中国面对的的问题,故此,他提倡在正史之外,解读方志、文集、账簿、笔记。作者以其中英两版专著《衣食行——〈醒世姻缘传〉中的明代物质生活》(2019年上海古籍版;2023年英国劳特里奇版)证明了她对食货研究法的出色继承。

      作者祖述前修音旨,继而提出“渊博比专学远为可贵”的观点,“所有局部史与断代史的最终指向都必须是世界史,不取得对一头象的整体理解休想仅谈一条象腿”。食货学派的经济面向从来不能与其政、法两个面向真正切割,这既出自陶希圣本人毕生与时政的纠葛及其毕业于北大法律系的背景,又出自“食货”的概念源头。《家法》法律部分首篇探讨了发生在上世纪末的美国司法史里程碑案——“美国诉弗吉尼亚”案。该案的终审判决导致了全美公立学校中所有非男女同校的教育形式和项目的终结。这一案件在道德、法律和宪法多个层面引发了广泛讨论,本具明确的“当代”属性。但作者从一位历史学者的视角出发,提出必须把视线拉远,从文化史和心态史的角度来看待南方传统。作者认为,美国南方传统中有一种“与时背驰”(Anachronism),其根源则深扎于蓄奴植棉时期的“黑奴、棉花和骑士风范”的“三位一体”社会结构。军校拒招女生反映的是美国南方悠长的地方传统,其中的“与时背驰”性质,虽不甚妨碍社会生活、且本身构成文化多样性,但并不见容于美国的价值观。从法律视角来看,该案件体则体现出美国司法思维的变迁。

      老话题成功地释出了新旨趣,这既得益于材料的翔实与新鲜,更得益于只眼独具的识见——问题意识与新颖见解。在该文中,最见功力的是作者对金斯伯格欲将性别案与种族案等置、并以司法代码将其固定下来这一思维的分析。为此,作者追溯了美国的若干里程碑性别案的裁定,作为平行比照的,则是对若干里程碑种族教育资源案的判决。这组历史的并置使读者清晰看到,原来两者有巨大的共通之处,即,在司法思维的量变发生之前,美国司法系统会以“虽隔离,但平等”的策略来换取维持现状。在性别案上,从“怀疑详审”到“中等详审”到“怀疑详审”的司法定义码的标准收紧,标志着金斯伯格以个人之力推动女性权益的努力。“种族”(race)和“血统”(an⁃cestry)两种属性既然都是个人得自天生、此后也无法改变的事实,金斯伯格遂认为,基于这些属性而对人进行区别对待是不公平的。然而,作者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她提出,“美国诉弗吉尼亚”案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一个女性权益的胜利。它涉及南方独特的地方传统:荣誉感,骑士精神,尚武精神,对女性的浪漫又贬抑的态度,优美而伤感的旧日时光,“败局命定”的集体心态,南方的挣扎、重生和新时代的自信。基于渊博的“知与识”的功夫,作者在历史和法律间出之入之,其层层析解精妙地揭示了历史与当代的多重维度,使读者看到,美国的普遍价值是如何与自己的地方传统、甚至与自己文化的“多样性”特质产生冲突和龃龉的。

      其二,理与论必须会通。从哲学家黑格尔到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西方学界曾有很多人表达过对中国历史的质疑:史料不可谓不丰,但严重缺乏“反省”的态度、“思辨”的传统与“批判”的精神。食货学派创始之初,陶希圣即努力以理论自觉超越本土的传统治史方法。至以陶晋生等为代表的第二代,在方法论至语言诸层面,现代转型已完成。重阐释、重思辨、重会通,自始至终是该学派的旨归。作者力言:“缺乏阐释的材料堆积,哪怕被码成一列砖、砖再被码成一面墙、墙再被码成一条长城,由于缺乏哲理的宝光,也终必殄灭”;“真会通比假理论远为可贵”。在学术评论《被塑造的后瞻性:〈卡尔·马克思:一个19世纪的人〉》一文中,作者敏锐地指出,该书作者乔纳森·斯珀伯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形象的“现代性”光环进行了剥离,使其貌似“回归”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语境。但是,作者评论道,斯珀伯的研究虽依赖对若干原始资料——包括马克思未发表的书信、手稿——的细致解读,但琐碎的物质和家庭生活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为一位十九世纪的庸常人物。作者以其对理论的会通能力不客气地指出,斯珀伯试图由“微观细节”来揭示“宏观思想”的阐发路径可谓失败。斯珀伯重描他的传主生平脉络中近于八卦的部分,并且多处加以大胆的心理分析,“他那种往下看及无节制弗洛伊德式的著史取径,终会注定这一史传格调不高,不会成为一部名山之作”。

      其三,文与字必须畅达。第二代食货学人多为有台湾教育背景、又有留学履历和训练的学者,他们惯用英文工作,擅长跨学科、跨文化的比较阐发。作为第三代食货学人,《家法》作者有着青出于蓝的语言面向,她曾在代表作《昔在集》中进行中英诗歌的双语互译,显示了其融贯中西的语言实力。作者本科时接受过古籍学者、当代旧体诗家鲍思陶先生给予的章黄辞章学训练,在美旅居、工作多年之后,仍专擅旧体诗词的写作、笺注与研究。《家法》以四首七绝为跋,与古为新,如将不尽:

      之一:国器才名魏鹊枝,生平跌宕似秦斯。壁间著述文兹在,盐铁筹侔两汉辞。

      之二:八政惟先食货书,金刀龟贝价相如。谋心千古诘传法,元为生民论厥初。

      之三:一溯源清流自澄,譬将隔世照回灯。自为章句得河上,不问安期与老僧。

      之四:信有嘉言晚锡予,或传父祖意其初。岂无天禄青藜火,来烛经年汲冢书。

      对文字的敬畏,不知何时已内化成笔者的职业好尚。面对纸上、屏幕上的方块字,哪怕只寥寥数百,笔者都能捕捉到对方的精神面貌。一个人经由文字所显现出来的精神样貌,与其阅读过的书、际遇到的人息息相关。每遇亮丽、灵动、锋利、有生命温度与情感光韵并涵纳着灵魂气息的文字,总会感到至高的兴奋和愉快;每见空洞、粗鄙、简陋、颠三倒四或错讹百出的文字,又总会感到身心不适——好像吃了什么污浊的东西般。由此,笔者格外赞同《家法》作者对语言的推崇:“如果是织品,语言就是其经纬,没有细密美好的经纬的织品,很快会霉烂。”一种近于“语言中心主义”的理念,必然会摒斥其反面:“如今,由于网络的便利,秘珍资料可在网上一索而得;理论概念前涛后澜,永远层出不穷。知识和理论这两个象限当然都是极为珍贵的,但没有语言象限的背书,它们并不能独立存在。”

      在知识、理论、语言三个象限都满足条件之后,作者对食货学派之“家法”做了进一步总结:

      食货学派既不应为其研究对象——社会经济史——所简单圈定,也不应被其号为“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的研究方法所窄义界定。它从世界史去看中国史,从共时性去看历时性,从物质去看精神。它注重规范而不进入公式。它的内核实在于“预流”:讲求将时间的眼光放长、放远,将文史的畛域打破、打通,将语言的宝剑磨光、磨利。这,才是它的家法。

      《家法》序新经“人民网”推送,点击量已超过两万,显示其在各层级阅读受众间受到的广泛欢迎。作为比较文学的从业者,笔者多年来一直在课堂上讲授“跨学科”“跨文化”的概念。现在有了范本,未及读毕便在几个课程群中向硕、博学生进行了推荐。想要表达的是:在当今“跨学科”“跨文化”概念缤飞的盛世学界,如此接地气而有品格、汪洋恣肆但又严谨扎实的真正“跨学科”之作,实在是很难一见的。

      (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中南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