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洪波)12月20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除了发布新一辑“清华简”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四辑之外,会上还发布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第一辑(1~4卷)、《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第2卷、第3卷、第6卷,以及《走近清华简(增补版)》英文版。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由中西书局出版,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
其中,《成后》《昭后》两篇系首次发现的西周早期成王、昭王治政思想资料。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41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成后即周成王,昭后即周昭王。两篇竹书系在楚地传抄,都属于训典类文献,文辞简古,多用四字韵语,涉及西周早期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两篇简文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丰富了我们对成王、昭王时期王朝政治的认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两中》篇则是迄今发现的夏启为“天下王”的最新资料。《两中》简长约45.8厘米,宽约0.5厘米,三道编绳,简背有划痕。《两中》原有竹简88支,现存87支,是清华简中又一长篇文献。简文假托圭中、祥中与夏启对话,来阐发作者的治国理政思想。竹书以夏朝初定为背景,夏启向两中征询治国安邦之道,两中指出要秉持中道、顺从五章、遵循九德、效法天则来治理国家,指导夏启恪行德祀、治狱行政、四时行事,要避免邦家安定后的种种负面行为,并言及夏启取代伯益的历史。简文体现出的中道思想也屡见于清华简其他文献中,因此,《两中》是先秦中道思想的又一次集中展现。简文涉及夏朝初期的历史传说和上古政治思想等内容,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夏朝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计划共出版18卷,这次推出的是1~4卷。《校释》收录已整理公布的全部清华简,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对释文进行全面校订和注释,并将艰涩难懂的战国竹书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便于一般读者阅读。《校释》各卷收录内容并不对应于中西书局出版的整理报告各辑,而是根据内容的关联性,重新进行分组和编排。丛书弥补了整理报告留下的若干缺憾(如《程寤》的简序做了调整);文字释读方面,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有所修正;首次公布简文红外图版,附于各卷正文之后,供专业研究学者参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系列丛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计划共出版18卷,这次推出的是第2卷、第3卷、第6卷。丛书每卷都会介绍学界最新研究情况,并由专家对简文进行注释、翻译,在书中将清华简原文、隶定文字、现代汉字和英文一并呈现。
《走近清华简(增补版)》(刘国忠著)是第一部关于清华简的普及性学术著作,对清华简进行了全方位介绍。此次发布的《走近清华简(增补版)》英文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联合出版,其英文翻译由武汉大学游长松教授领导的翻译团队历时四年完成。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在会上致辞,祝贺清华简研究新成果问世,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古典学建设的重要成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中西书局总经理秦志华(由田颖代宣),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石磊分别代表各自出版单位介绍各系列图书的编辑、出版情况。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青年教师石小力、程浩、武致知分别代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四辑整理组、《校释》作者团队和英译丛书编纂团队发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最后致辞,并回答了与会记者、学者的提问。他介绍说,清华简整理工作已近尾声,将在两三年内全部完成。发布会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国忠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