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院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学界注重理论学习与方法提升,1985年被称之为“方法论年”。随着学位制引入与建立,论文写作也就成为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高校尤其注重。对于论文写作的指导,我们最初也是以经验和个案启发为主,中华书局的《学林春秋》,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治学集》,徐有富老师的《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上海大学出版社的“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丛书,最近杨阿敏的《学海沧桑:古典文学名家访谈论》,都具有引领作用。台湾方面则如张先生所说,有宋楚瑜、林庆彰、高强、毕恒达、蔡志田、颜志龙等人著述讨论论文写作。如果说上述论著都从案例归纳的角度与方式来给人方法启示的话,相比较而言,张高评先生的《论文写作演绎》(西北大学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却从“演绎”的角度试图给我们普遍思路与方法。该书具有操作性、实用性、集成性与学理性,具有切实的指点迷津、开示门径的价值,因此可称之为“学术入门使用指南,论文写作必备攻略”。细读此书,可以总结以下几个特点:
一、执一应万的统筹考察
“演绎”(deduction)是指从一个普遍的命题,推论到比较不那么普遍的命题或个别的事例。因为演绎法遵循思维逻辑,所以这种推论是绝对有效的,可以达到必然的真理。论文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与文学创作又不完全相同,从构思到形成文字不仅需要才情,而且需要长期的知识储备与不断地修改。不仅初学论文写作者,就算长期研究者,有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将问题细化,论文的成功与否,与能否将思维细化密切相关。
张先生《论文写作演绎》全书架构庞大而思虑周详,不仅有“内篇”介绍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而且还有“外篇”相关学科的借鉴,这样理论与案例结合,遵循逻辑学上三段论的大前提与小前提,具有可操作性。写论文最难的其实是发现问题,也就是在一堆材料中能够独具只眼,发现切入点。如果有了好的切入点,那么论文也就成功了一半。《论文写作演绎》按照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交成果的逻辑,研讨研究构思、提出问题意识、拟定论文大纲以及如何撰写论文诸多方面,条分缕析。正如作者自道:“自始至终,各篇之设章立项,层层演绎、环环推理辩证、时时铺叙论述,多运用逻辑的规则,演示命题的过程。”前期储备工作,就从构思到研究的问题意识,再到拟定大纲、写作规划等。具体写作过程,对论文各个组成部分(摘要、关键词、绪论、章节、论说展开、结论)都有指导意见,而对于学术规范以及论证材料取舍与论证风格一一道来。如在《研究构思与成果述评》章,特别提出避免“观念先行”的现象,认为论文写作“先射箭、后画靶”不是正道,而应该“学思并重,规划学术研究”。“博学、审问,是学问的积累历程。慎思、明辨、笃行,则是从思维到实践的功夫。”以往学者倡导厚积薄发,而此书对如何做到学思结合,有周全、细致的分析。在论述如何做到具有“问题意识”时,书中提出,“发现学界研究的死角,开拓为理想选题”,如不是长期从事人文科研指导工作的大家,怎么能拨开云雾,如此清晰指点迷津? 在论述“章节调控与大纲拟定”时,提出“论点布局与写作大纲之设计”四个方面:论文的章节项目,对应研究之点线面体;注意首尾呼应;议题宜有侧重,文献征引避免雷同;假设与求证相互制约。这对于初学者,真可谓引路明灯。即使是细节方面,比如文献征引及其诠释方法,也可以看出张先生的功夫深厚,书中提到文献诠释方法就有六种情况:开门见山,综述大意;凸显警策,强调焦点;追本溯源,考察因革损益;触类旁通,创造发明;共时观照,同侪相形;解疑释惑,匡谬正误。其他,如对注释的六大功能——注明出处,清晰脉络,解释异说,备列佐证,交代取舍,辨析疑惑的阐述,皆条理清晰,考虑周详。如果单一例文,仅可见其一,而书中一一列举,如视珍宝,痛快淋漓! 真可谓:虽云小节之常,亦有大道之要。
二、会中通西的学术经验
张高评先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多年,于经典烂熟于心,所谓“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与此同时,又能汲取西方学术规则与经验,做到会通中西,从而从世界学术成绩的高度来讲述论文写作。傅斯年先生认为近代的历史只是史料学。其实不仅是历史,所有研究都与材料密切相关,这是研究的起点与基石,材料的发现,不仅是提供新的研究对象,也改变着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这是当下所谓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体现与重要思路。《论文写作演绎》现身说法,演绎如何“陶钧文思”,首先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之上,不仅书中引述经史子集,从先秦到今人著述,涵盖广阔;同时很多论文题目,也是来源于古代典籍,其中又以《春秋左传注疏》为最多。正如作者举例讨论“崔子方《春秋本例》研究”的文献述评时说:“举凡研究《春秋》义例、释例、凡例之论著,多可供触发启示,皆在成果述评之列。宋代《春秋》学、历代《春秋》诠释学之研究成果,都应是述评对象。”第七章为了讨论布局问题,不仅引述宋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宋代范温《潜溪诗眼》、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清代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清代刘熙载《艺概》、清代刘师培《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犹如市列珠玑;同时又能熔铸文中,不嫌累赘。书中文献丰富,古典文学自不必说,即如今人研究,如程千帆、严耕望、劳思光、何炳松、卢嘉锡、刘跃进、张伯伟、吴承学、陈平原、童庆炳、陈兴良等人论述,也是广纳并收。
无可讳言的是,现代学科意识与学术规范首先导源于西方学界,所以讨论论文写作不能撇开西方而自说自话。张先生此书不仅对西方的相关论述有介绍,而且此书框架就是兼顾西学与中学的结果,很多观念话语和论述也取资于西学。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演绎推理。作者介绍演绎推理时,引述[美]欧文·M·柯匹(Irving M.Copi)、卡尔·科恩(Carl Cohen)的《逻辑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ogic)说:“其前提,被要求为结论的真提供决定性基础。如果前提之真,确实能够决定其结论为真,那么这个论证就是有效的。”在讨论“导言”三要素的写法时,书中引述[美]韦恩·C·布雷、格雷戈里·G·卡洛姆、约瑟夫·M·威廉姆斯著《研究的艺术》,认为导言作用之一,就是可以构成脉络的背景(contextualizing background)。在讨论学术研究如何“接着讲”的时候,特别引述史蒂夫·瑞夫金、佛拉瑟·西戴尔《有意义的创造力:如何把点子转化成明日的创意》(How to Transform Your Ideas into Tomorrow'Innovation)的观点,认为就创造力的9大策略而言,初始的发想,也就有其支点,如改造、取代、合并、扩大、缩小、转换、排除、颠倒、重拾。假如找不到合适的支点,就无从运作,也就无所谓创造与发明。论证创新时,引述史蒂夫·乔布斯的说法,创新有两个关键词,借用和连接。在讨论文本的取舍时,张先生在脚注注明:所谓文本(text),或译作本文,为结构主义批评术语,指一个包含意义且“向解释开放”的代码,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作品的意义,只在提供一个具有能指功能及包含意义可供解释的客体。其他,如话语,如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简称SOP)的运用。
三、开新启后的学术精神
如果说上述《内篇》多就方法论而言的话,那么书中《外篇》,就是具体操作的示范。张高评先生早年求学阶段即以《左传》为研究对象,几十年来就经史文集研究心得颇多,故而举例信手拈来。如《春秋》《左传》《史记》的传统“叙述学”,融通笔削、比事、属辞、编纂、考据、叙事、名实、义法的理路与脉络,撷取书法史笔中“主从、详略、重轻、异同、先后、偏载、细大、互见”的概念,转化为“立意、谋篇、安章、布局”的写作技能。内篇与外篇交叉叙述,相互辉映,抽绎其中的逻辑脉络和理念方法,演示论文写作的心路步骤与准则规范。
前人有言,治学如同“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经历过,才能“冷暖自知”。同时又说:学者当“爱惜自己的羽毛”。但很多时候,不仅初涉论文写作者不太明白规范,即使是长期热爱的“民科”也不知如何从材料到形成论文,如何从现象推进到哲学思想的高度。对于成果的表达,有些人是不会说,有些人是不能说。张高评先生高屋建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与先生长期关注与指导论文写作有关。任教大学四十余年时间,不仅指导硕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参加海内外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审查相关专题计划、专属计划,参加博士、硕士学位口试,各大学学报期刊论文审查,主编与编辑委员会,以及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成果审理,更不计其数;可谓经验丰富,从而使得本书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张先生先后出版个人专著30余部,主编、合著40余种,发表各类论文500多篇。同时,张先生有意识地从事论文写作指导与研究,此前已出版《论文选题与研究创新》,相关议题与成果见诸台湾与大陆期刊。尤其是在南京凤凰出版社《古典文学知识》中,论文写作的相关议题与成果,先后发表22期。在此之前,2004年曾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发表《春秋经传研究选题举例》,将自己多年来对《春秋》《左传》研究题目一一举例。无私分享,嘉惠后学,其功莫大焉。
论文写作良方,书中系统而全面地和盘托出。与元好问《论诗(其三)》所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不同,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人以渔”,真可谓是“金针度人”。这本书不仅有自己几十年切身研究思考的切身体会,也有对不同学历的学生指导的经历;既是各种经验的汇总,也是理论的提升。张高评先生取弘用精,开新启后,真可谓“点金圣手”。其《论文写作演绎》“执一应万”,既是学术观点的武库,也是克服学术写作难题的武库,是学术论文写作的金钥匙。一本在手,文科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与各种问题,可以从容应对。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