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11月27日   01 版)

        陈晋:从递烟方式到列宁的文风

        写文章与递香烟,完全不搭界。毛泽东的比喻,却道出二者相通的立场和情感逻辑。把自己的香烟掏出来请人吸,犹如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请人读,本质上就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毛泽东讲述的三种递烟方式,引出三种写作的态度和文风。(详见3版)   

        我与《文学遗产》三十年

        此文发表时,我只是河南大学的一名普通讲师,学术圈内完全无人知晓王立群其人,没有任何著名学者举荐,不是国内任何中国古代文学名师的弟子,仅仅是河南省属院校的一位默默无闻的教师。但《文学遗产》以最快的速度发表了这篇论文。此文从寄出到刊载仅仅6个月! 它显示了《文学遗产》只惟质量不惟资历、只惟学术不惟名分的良好学风。这种良好学风让我异常感动。它带给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界的正能量巨大而深远。    (详见5版)

        侯旭东:打捞被遗忘的北朝村民世界

        他始终记得当年读博士时,年过八旬的何兹全先生总是强调“做学问要像跑马圈地,要有自己的领地”,反复叮咛他:“研究大树不要研究到树杈上。”导师的话虽然简短,但却形象精辟,自此深深刻入他的脑海。“为此,我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分析上也更求细致、深入,力争超过这一领域成果卓著的日本学者。”201 1年,何兹全先生以百岁高龄辞世,在纪念导师的文章中,侯旭东在深情追怀往事之外,也表达了自己在史学研究上的追求和雄心。 (详见7版)

        詹福瑞:叶嘉莹先生说诗的魔力

        若论讲诗,说叶嘉莹先生为当今第一人并不为过。她1979年从加拿大回国讲学,主要是讲诗词,至今已经45年。所讲范围,从汉魏六朝到唐宋,近及王国维,在国内产生了广泛而又重要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论起说诗,真是天下无不知叶嘉莹者。就叶嘉莹先生说诗对中国古代诗词传播形成的巨大影响而言,可以称之为“叶嘉莹说诗现象”。(详见8版)

        科学画与博物画

        ——刘华杰谈曾孝濂先生与博物画的前世今生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考虑,人类会越来越尊重自然物、生态系统,会多种形式地表现、赞美大自然,博物绘画便是其一。坦率讲,论细节,绘画不容易赶上摄影,但是绘画仍然有自己的一些优势。无论科学还是艺术,在展现大自然时,都是基于某种模型,建模有取舍也有建构,有忽视也有加强。在一定意义上,绘画可以表现得更好。比如图书封面用图,摄影作品通常不如绘画有味道。对于普通人,现在拍照太容易了,不妨试着画一画,这样能够提升观察能力。 (详见9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