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行
中国高等教育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就是既学习借鉴西方做法又扎根国内积极探索的历史。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实践,是如何影响着我国各个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继而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体制机制、培养目标等方面,逐步在借鉴创新中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体系的? 侯建国博士的《国际因素影响下的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变革》一书做了很好的诠释,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
本书至少有以下三个独到的阐述结构设计:
其一,以历史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展开论述,清晰表达各个时期政策调整的历史逻辑。晚清时期主要通过叙述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精准分析了三次战争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国民政府时期主要分为民国初期、国民党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性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败亡时期四个阶段,详细阐述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从基于“一边倒”外交格局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到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赶超苏联教育的“大跃进”,再到“文革”时期“停课闹革命”“两个估计”对教育的全盘否定,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损失惨重,教训深刻。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高等教育政策方针也随之转变。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三个面向”,又通过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春天,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高考恢复、学位条例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高校扩招、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实施等措施,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和竞争力不断提升。阅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采用娴熟的比较方法展开历史研究,既凸显了深厚的历史学积累,又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功底。
其二,敏锐感知教育思想在教育国际化中的核心地位,详细介绍近代以来影响我国的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新趋势对教育不断地提出新要求,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全球教育理论工作者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本书详细介绍了欧美早期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新教育”运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思想、国际化思想、终身化思想、私营化思想以及克尔的现代大学观。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苏联教育在许多方面优于欧美发达国家,本书也详细介绍了苏联教育思想及其与欧美教育思想的异同。通过作者的阐述和梳理,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什么样的教育思潮在施以影响,人们又是如何结合本国实际,进行探索创新的。因此,全书蕴含的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又成为读者思考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史的重要资源。
其三,坚持辩证思维,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全面梳理分析国际因素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作者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国内因素在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而国际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和走向。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这无疑是正确的。从清末废科举、定学制、建大学、派留学生,到民国时期的颁行高等教育法令、法规,推进高等教育制度化、规范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到“文革”时期“停课闹革命”;从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的“拨乱反正”到1992年南方谈话后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逐步融入国际教育体系……我国各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均受到国际因素的深刻影响。这些国际因素包括国际经济、科技的发展,政治、军事的变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演变,以及中外教育互通和人才的交流等。同时作者又提出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何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如何看待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如何做到国际化与本土化。这些观点均对我国目前及以后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启发。
(作者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