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路武 张晓冲
王葆心先生(1868-1944)是湖北罗田人,一代国学大师、硕学通儒和爱国学者,究心国故,学贯古今,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地方文献整理,在经学、史学、方志学、文学、教育学等方面博通湛深,著述宏富,遗著达100多种。去世时其至交董必武亲撰挽联吊唁:“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给予极高的评价。
王葆心先生的手稿数量庞大,保存颇为不易,由于战火频仍,其手稿辗转迁徙,从武昌到罗田又到武昌,被王葆心先生和后人视为生命。解放后,王葆心先生的手稿先是由五女王醇移交,保存在湖北省文史馆。董必武同志生前对王葆心的遗著非常重视,几次来湖北都对有关领导讲了保护、整理、印行王葆心著作的问题。1957年,王葆心先生的四女王琪给在中央的董必武副主席写信,董老接信后,马上要办公室回信,嘱湖北省文史馆李实副馆长等早加整理,以免失散。“文革”中,他指示湖北省有关领导将其遗稿由文史馆转入湖北省博物馆保护,防止毁坏和散佚。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遗稿沉睡在库房,除少部分在解放前整理出版外,绝大部分一直没有整理。《王葆心文集》的整理出版,是文史界期盼已久的事情,历经多年奔走呼号。
上世纪70年代,王醇、王琪多方奔走于湖北省信访办、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史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得到过王葆心先生弟子谭瀛先生的帮助。80年代省政协通过了《关于整理王葆心著作的议案》,因当时修志需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急速整理《方志学发微》部分文章。王醇、王琪去世后,自小在王葆心先生身边长大对祖父有深厚感情的王季燕老人,以及外孙女陈小棕、陈小松等,接过长辈王醇、王琪的接力棒,继续前行,上下奔走呼吁,终于促成整理的启动。2011年1月17日,湖北省文化厅批复同意湖北省博物馆呈送的《王葆心文集》出版方案,要求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出版文集,成立整理与出版领导小组和办公室。2011年5月12日,正式举行《王葆心文集》整理出版启动仪式,成立《王葆心文集》整理专家委员会,制定工作计划。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担任主编,深情言道:王葆心先生学养深厚,学识广博,著述宏富。经学反响很大,影响及于日本。文学研究方面,《古文辞通义》为代表。方志学方面尤为突出。是大事和盛举,要好事办好,告慰董老等领导人。
整理工作由湖北省博物馆牵头组织,整理专家委员会由湖北省博物馆、省方志办、省社科院、省图书馆、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相关专家学者组成。著名史学大家冯天瑜先生担任《王葆心文集》主编并作序。
自2011年启动至2023年文集终于出版发行,一路走来不易,过程艰难曲折,任务庞大艰巨,笔者作为保存手稿的保管部主任自始至终参与此项整理工作,深有感触。一是时间长,前后12年,博物馆馆长换了4任,出版社领导也换过几任。二是单位多,有湖北省博物馆、武大、华师、湖大、省社科院、省图书馆等,整理人员多,十几位专家参加,有的整理人员已退休,冯天瑜先生已仙逝,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十多年前在启动仪式上,王季燕老人身体硬朗,精神足,如今近九十高龄白发苍苍,坐在轮椅上还在四处奔走,令人感慨。这些专家教授研究员在繁重的教学、科研等本职工作之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整理。三是难度大,类别多而杂,光是组织专人对文稿的清点、归类、复印、建档,就花了六个月,共复印文稿430多种,合计40000余张。多为手稿,有些稿件散乱无次,体例极不统一,有的部分腐烂缺损,字迹模糊、残缺,不好辨识,有残缺、乱页、串页等。四是过程复杂繁多,包括文稿的复印、文稿的取舍、分类、分卷、体例、整理原则和要求、任务分配、交稿、审阅、校对、出版等诸多事项,多次开会讨论商定。
重大古籍整理项目《王葆心文集》全书共分为12卷出版发行,500多万字,并收入湖北大型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工程《荆楚文库》。是对王葆心遗著做的第一次系统整理,重点整理了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王葆心著作,其中多数为首次出版,全面反映了王葆心在经学、史学、文学、方志学等领域的非凡成就,彰显一代国学大师的风采,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同时,它的出版,为王葆心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王葆心生平学术概貌、治学方法、学问旨归等,极大推动王葆心研究的深入发展,且对湖北地方文化研究乃至中国学术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特别遗憾的是,一是王葆心先生数十本日记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惨遭毁坏,非常可惜。二是《王葆心传》的作者叶贤恩先生、主编冯天瑜先生先后仙逝,没有看到文集的出版,令人痛惜。
下面谈谈王葆心先生其人其事其文。
王葆心先生字季芗,号晦堂,晚号清垞,罗田大河岸古楼冲人。读书、教书、著书贯穿其一生,辗转于罗田、武汉、北京、天津、长沙等地。特别是就读于张之洞主办、梁鼎芬任院长的两湖书院期间,对其一生影响甚大。两湖书院名师济济,旧学、新学并举,课程有经学、史学、理学、文学、舆地学、兵法史略学、算学、经济学、测绘学、化学、天文学、博物学等,重视科学,办学思想符合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王葆心先生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除传统古籍文献之外,广泛涉猎民族革命、政治改革、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新学书籍、西方读物等,学以致用。这是王葆心先生眼界大开阔、思想大进步、知识大增加的一个重要阶段。王葆心掌教20多年,历经书院、学堂、大学等,先后被钟祥传经书院、罗田义川书院、黄梅调梅书院、汉阳府晴川书院等聘为书院院长,汉阳府学堂教习、武汉黄德道师范学堂教员、京师大学堂及优级师范学堂教习,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湖北国学馆馆长、武汉大学教授。除教学外,王葆心另一项事业是从事编纂,他担任过湖北通志馆总纂、湖北革命实录馆总纂,1907年供职京师,任礼部司务厅行走,并兼图书馆编纂,后迁学部主事,并被礼部聘为礼学馆纂修,1920年任京师图书馆总纂、湖南官书报局总纂、罗田县志编修等职。他一生搜集、抢救、整理、编撰地方文献300余卷,为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葆心先生治学上多有创见。主张“学不可以偏废,义理、词章、考订三者缺一不可”“始于条例,终于贯通;始于剖析门户,终于不分门户”,经学方面“循其原委,辨其异同,阐明诸经的义例,考订文字的讹脱。不寻章摘句,不墨守陈言,更不是古非今,专谈空理”“校勘以审异同,评点以供研玩,荟萃以成谱录,搜补以收缺佚,考证以定折衷”。
经学方面,代表作《经学通论》《历朝经学变迁史》对历代经学变迁的情况,寻源溯流,条分缕析,极为渊博,影响及于日本。
文学方面,代表作《古文辞通义》对历代文家利弊源流,有独到精湛的见解。全书荟集唐宋以来关于文学观、文学批评、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的言论,用以启示学习古文辞的途径。分为六篇:解蔽篇、究指篇、识途篇、总术篇、关系篇、义理篇。此书收集广博,篇目详备,兼有伦理学、国文典和文学史之长。番禺梁节庵(梁鼎芬)惊为巨著,侯官林琴南(林纾)称为“百年未有之作”,长沙王先谦称赞为“今不可无之书”,各地采用作为教本。
史志和湖北文献搜集方面,着力甚多甚勤,多次赴京到图书馆查阅抄写资料,遍访各县市地方志,走访私人藏书家,广为收录,历尽各种曲折。1934、1935、1937年和三子夔武赴北京图书馆或其他单位查阅资料,时值日本侵华日紧,卢沟桥事变爆发,人心惶惶,社会动荡,不能安心,父子俩早出晚归,抓紧一切时间阅读抄录,积满数篓资料才匆匆间道返汉,备历艰辛。王葆心先生在史志和乡邦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方面贡献卓著,成就斐然。择要如下:
方志学方面,王葆心先生贡献卓著,多年来悉心搜集宋元以来的志书,作综合系统的研究,并参照各史志和地理专书,比较旧派和新派的利弊,用时15年于1936年著成24卷50万言的《方志学发微》。共分七篇:取材篇、纂校篇、导源篇、派别篇、反变篇、赓续篇、义例篇,被称之为“集方志学之大成”“旧时代方志遗产的总结,新时代方志革新的先驱”,他所创立的方志体例学说,被称为方志学界一次革命化的创新,成为方志界的扛鼎之作和指导文献。
1930年王葆心先生被推举筹编《湖北文征》,王葆心为总纂,潜江甘鹏云、监利龚耕庐共主其事,是一部元、明、清三代鄂人名作选集,反映了辛亥首义前七百年间湖北的人物风采和学术水平,是“惟楚有才”最好的印证。有奏、疏、议、论、说、序、跋、志、记、录、传、铭、颂、赞、辞、赋、书牍、祭文等。内容包罗很广,涉及政治、军事、外交、边防、法律、民族、民俗、经济、赋税、粮食、盐政、农田、水利、经学、史学、理学、医学、文学、考据、舆地、方志、音韵、音乐、金石等类,荟萃了元明清三代文苑的精华。其它还有《湖北诗征长编》《江汉献珍录》等。
武汉史料钩沉方面,著有《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续汉口丛谈拾补》《汉口竹枝词》《汉浒金石小记》等,是研究汉口城市沿革、兴衰、经济、交通、地方掌故、园林建筑、寺观墓葬、名人名作、农民起义、物产等情况的权威之作。1932年王葆心先生撰写《重修黄鹤楼募资启》,1700余言,资料详实,引经据典,不仅是黄鹤楼文化的大概括、对黄鹤楼诗文的大荟萃,而且是对黄鹤楼资料的全面收集,提供了黄鹤楼的建制沿革、兴废情况、规模形制等宝贵的资料。
罗田地方文献方面,有罗田县志稿之《罗田沿革图经》《罗田县志大事记》《罗田县志艺文略》《窈溪旧话》《青垞杂录》《罗田靖难乱记》《罗田团练始末记》等,都是研究罗田历史沿革、社会生产、乡土风情、民间轶话的珍贵资料。王葆心先生广泛收集当时私人笔记、私家谱录、地方传说、访问当地老人,考求地域的形势和地名流传的原委,写成《宋明罗田勤王复国两大义师记》《宋季淮西六寨纪事》《蕲黄四十八寨纪事》《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等,反映了宋明之间民族斗争的史实,歌颂了宋明末季志士义民不畏强暴、扼守山区、反抗侵略、图谋恢复、坚贞壮烈的事迹,以激励正在艰苦抗战的军民。《天完志略》记述徐寿辉等农民起义的史实,包括起事、称帝及失败的经过,讴歌农民起义战争。
王葆心先生一生爱国、爱乡、爱民,同情民主革命。武昌起义后,与人在天津成立了革命团体“天民社”,并任其机关报《天民报》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撰写了不少揭露反动势力的阴谋、抨击党人私心杂念不顾大局的文章。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担任湖北革命实录馆总纂,突破旧史轨范,坚持“以民人全体为本纪之主体”“以民权代君权”“革命史应为生人立传”为宗旨,编纂《湖北革命实录》,为保存辛亥革命史实和史料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葆心先生在人际交往和交游方面,多集中在教育界、文化知识界等方面。良师有张之洞、梁鼎芬、周锡恩(是园先生)、姚晋圻(两湖书院教习、院长)、邓云山、杨守敬、陈三立等。益友有董必武、黄侃、周泽春、李书城(通志馆馆长)、张难先、闻一多、冯永轩(冯天瑜先生父亲)、王闿运、马通伯、姚永朴、樊樊山等,特别是和董必武、黄侃是至交,交往密切,友谊甚笃。学生有徐复观、闻惕生、闻聪、谭瀛等。徐复观对恩师王葆心先生感情深厚,就读湖北国学馆时,王葆心先生对家境贫困的徐复观时常接济资助,提供吃喝,借书买书,指点教诲,关照有加。徐复观曾为王葆心先生《湖北文征》书稿一事,愤然仗义行事。彼时,王葆心先生和潜江甘鹏云一起编辑《湖北文征》,因甘鹏云突然去世,文稿全存京城甘宅,甘的孙子甘厚甫竟据为己有,把王葆心的功绩一笔抹杀,徐复观闻讯于1946年赴京带兵前往甘宅,将元明二代《湖北文征》书稿250卷从北京索回带到武昌,徐复观说:“我能报恩师于万一,心里也得到一点安慰。”谭瀛在王葆心先生遗著出版方面奔走呼号,出力甚多。王葆心先生一生多有坎坷,三子两女早逝,令他痛彻心肠。长子王夔翱六岁时早殇,次子夔强、三子夔武长期带在身边,是他抄书、编书的得力助手,均未及中年相继去世。长女礼娴于天津早逝,特别是在长沙任职湖南官书报局期间,先是次女礼媛年仅14岁病亡,随后原配夫人叶氏过世,两个月内接连痛失两位至亲,对他是莫大的打击,终日昏昏沉沉,以泪洗面,湘中耆老王闿运等多往探望慰藉。在那个贫瘠战乱的年代,王葆心先生历遭变故重挫,屡经患难,能活到77岁的高龄,不能不惊叹老人坚强的忍耐力、坚贞自矢的执着信念和对生命世事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