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编辑,也可以以其“编辑话语”“编辑主张”进入文学史或出版史,以编辑工作铭记时代。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思潮澎湃、形态纷繁、名家辈出的年代,“当代百家小说精品集成”正是在这样一种蓬勃的文化氛围和创作实践中编辑出版的。该书系的出版目标和编辑目的、策划选编的经历过程、编选标准和价值考量,等等,均可为当下的编辑出版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20世纪80~90年代,是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年代。
“80年代”是一个迟来的命名。当经历者们用怀旧的口吻谈论它时,最留恋的还是它理想主义的精神指向和全民仰望星空的激情与浪漫。彼时国家刚刚恢复元气,国门也刚刚打开,外部世界和新鲜事物扑面而至,整个国家和人民都沉浸在一种变革的氛围中。哲学热、美学热、方法论热,主体性讨论、国民性批判,以顾城、舒婷作品为代表的朦胧诗,以《黄土地》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实验小说等等,共同营造出一种自由开放、昂扬向上的文化景观。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复杂的文化转型期,也是各种文学思潮孕育、萌动、嬗变、碰撞的年代,它既延续了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也有着新的涌动与勃发。东西方思潮的交汇,文学与世俗的复合,全球化和市场化语境,使90年代的中国文学呈现出空前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写作的作家:新写实主义的刘震云、池莉,新历史主义的莫言、余华、苏童,私语叙事的鲁羊、林白、陈染,等等,此时都先后进入创作的井喷期。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学立场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大众传媒的发达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诉诸生活流和原生态的日常化叙事,注重文体实验的形式探索,包括文学的世俗化倾向,都与80年代有了明显的不同。女性主义思潮也开始出现,并很快以汹涌之势席卷文坛。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意义的二十年,也是新时期小说集中爆发、蓬勃发展的二十年,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一方面,历经浩劫的一批老作家如巴金、汪曾祺、林斤澜等人劫后重生,焕发写作的激情;另一方面,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百花齐放的新思潮,日新月异的新气象,改革开放的大氛围,激发起人们写作的欲望,一大批年轻作家脱颖而出,百花齐放,千帆竞发。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佳作迭出,流派纷呈,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局面。
在滚滚而来的大时代潮流中,中国的图书出版在1985年也达到了高峰,总印数是66亿册,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作为出版人,如何为这一时期的文坛,留下时代的印迹? 如何以“编辑话语”,为文学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反复思考之后,我萌发了编辑一套荟萃这一时期优秀中短篇小说精品选本的念头,以展示这二十年间中国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成就,呈现新时期中短篇小说发展变化的轨迹。
起念
以一家地方出版社编辑的一己之力,来完成这样一个宏大的工程,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作为编辑要有“野心”,要有以“编辑话语”进入文学史的勇气。凭着一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对文学的热爱,我开始了频频前往北京的旅程。因为,一名职业编辑的经验告诉我,这样一个重大选题要真正实现,成为一套立得住、叫得响的丛书,需要一个有眼光、有学识的权威主编,需要一个对当代文学熟悉、对当代作家了解的专业编选团队。
而北京是全国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中心与高地,是群英荟萃的地方。
我的目标首先是中国作家协会,这是当代中国优秀作家汇聚云集的地方,其时作协主席是德高望重的巴金先生。因为我意识到,要想编辑一套高品质的当代中国文学丛书,必须得到权威文学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掘中国作协系统优质的作家资源。
在朋友、学长的支持下,几经辗转,我终于找到了当时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的张曰凯先生。张曰凯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人民文学》《小说选刊》编辑,其时在作协工作多年,熟悉文坛情况,有着广泛的人脉和丰富的作者资源;加上他本人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创作发表了多篇中短篇小说,对当代文学也有着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这些,都使他成为我心目中这套丛书最合适的主编人选。
和张曰凯先生的交流格外顺畅,因为他本人一直对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非常关注,对我提出的编辑一套全面展示二十年间中短篇小说成就的丛书的编辑思路十分认可,几乎是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达成了合作的意向。之后,凭借着电话和通信,我们开始了编辑这套大型丛书的艰难历程。
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如何披沙拣金、擢其精华,真正体现出新时期中短篇小说的文学成就、审美价值和历史地位,同时呈现其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整体风貌,是编选这套丛书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文学鉴赏是一门学问,它考量的是选家的眼光和甄别的能力,要确保选本成为一流品质的版本,专业、权威、全面是编选的基础。通过和张曰凯先生反复商量,我们决定组织一个高品质的顾问委员会,集中更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以期更好地完成对作家和篇目的甄选,以及后期的编辑工作。
很快,我们联系上了时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的陈昌本,作家李国文,评论家雷达,编辑家崔道怡等中国当代文学界的重要学者名家,得到他们热情的支持。让我们大喜过望的是,时任中国作协主席的巴金老人,对我们的编辑创意非常认同,欣然答应出任丛书的名誉顾问,这让我们在感动之余,也感受到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有了如此强大阵容的顾问委员会指导把关,我们对选本的品质,也因而充满了信心。
编选
但真正做起来,过程还是艰难。整个编选工作历经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我配合张曰凯先生遍访上百位名家,搜罗数千本期刊,采集了上万件作品,才最终完成了选本书目初步的甄选编排。之后我们又广泛征求当代知名作家、评论家的意见,和顾问委员会的各位名家反复磋商,仔细推敲入选的作家和篇目。经过近600个日夜的努力,近100位学者名家的支持,我们十易其稿,才将入选书目确定下来。最后定稿的丛书命名为“当代百家小说精品集成”,分为六卷,选编了1977~1996年二十年间在小说创作领域卓有成就的110位作家的110篇作品。入选作家和篇目确定后,呈报巴金主席审阅,巴老对个别选目提出了调整意见,我们认真修改后经巴老再次确认,才最终定稿付印。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所有参与选编者无不谨慎从事,费尽心血,以“精、新、全、准”为原则,以富于时代精神和推进小说艺术发展为标准,对同一时期的入选作者反复推敲,对同一作者的代表作品反复甄选,在“求精”的同时“求新”,做到选精集萃,拔优择善。往往是一个作家确定了,为了确认能代表其创作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典型性作品,既考虑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又兼顾其发展期的新作,又要历经无数次的审读、筛选、甄别和论证。其间,不仅要多方面征求作家、评论家、研究学者的意见,还要和入选作家本人反复沟通;因此整个编选过程耗时良久,推进缓慢,让我深深体会到打磨精品图书的万种艰辛。
正如李国文先生在总序中所言,这是一部付出一番心血的选本,因而也是“一部接近完善的选本,是无论对于读者,对于作者都称得上是负责的选本”。整套丛书囊括了当代文坛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名篇佳作,集新时期百余位名家小说精品之大成,充分展示了1977~1996年二十年间,当代中国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和艺术发展演变的轨迹,实现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既精粹又全面的选本”的编辑目标。
标准
作为新时期中短篇小说的精品荟萃,“当代百家小说精品集成”的选目标准首先是经典性,所以入选作品都曾在社会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新时期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皆为新时期文学新写实流派的开山之作;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刘醒龙的《凤凰琴》、陈源斌的《万家诉讼》等,则因被搬上银屏,而成为广大读者熟悉和喜爱的作品。
其次是权威性。为此,对于所有入选作品,我们都反复咨询当代小说研究权威专家学者的意见,同时也征得众多作家的认同。经作家、评论家、编辑家鼎力合作,整个选目定稿工作才最终完成。
再次是代表性。所选篇目强调具有流派、风格和个人特色,多为作家成名作或代表作,兼顾作家的近作、新作。与同类的出版物相比,展示文坛最新成果,也是这套丛书最大的特色之一。丛书对文学新生代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所选作品截至1997年初,陈染、韩东、刁斗、邱华栋等新锐作家的作品,以自由的心灵、新异的笔法、超前的意识和喧嚣的现代生活,给选本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气息。
因为篇幅所限,每个作家只选一篇,因而许多佳作不能尽收,虽然有遗珠之憾,但也确保了丛书经典一流的品质。丛书分为六卷,近300万字,每卷以其中一篇小说的名字命名。为了体现本套丛书的史料价值和典藏意义,我提议在丛书扉页上展示百名作家的签名手迹,这一创意得到主编张曰凯先生的热烈响应和李国文先生的充分肯定。很快,我们就收集到了入选的百余位作家专门为本套丛书题写的签名手迹,这些或飘逸或敦厚,或蕴藉或奔放,散发着墨香的名家手迹,彰显着这些文学名家各自的性情风采,侧映其不同的精神气质,丰富了丛书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雅趣。其中冰心、汪曾祺、刘绍棠等先生的手迹,成为这些文学大家留给文坛最后的印记,更给本套丛书增添了特别的意义。
功夫不负辛苦人,经过两年多的孜孜以求,不懈努力,1998年初,这套丛书选本定稿。李国文先生为丛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称赞丛书“选精集萃、全面准确”,囊括了二十年来在小说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当代最优秀作家的经典性作品,“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这部集百家精华的小说选本,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学时代的小说大军的总检阅”。而在整个编选过程中,我们也得到入选的百余位作家的支持,他们不仅慨然签字认可自己的作品入选,而且积极支持手书签名,许多作家还寄来了专页签字。特别是巴金之子李晓先生,不仅应许入选他的作品《继续操练》,还在编辑选目上给予我们许多指导;评论家李敬泽、阎延文等人也热情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候选篇目。这些,都让我们感奋不已。
正如李国文先生所言,在中国文学史上,从80年代初开始,截至90年代末的小说创作,“其势如万川归海,流派纷呈;其景如万舸争流,花团锦簇”。在编辑“当代百家小说精品集成”的过程中,作为本书的编辑和策划人,我也有幸全面系统地重温了新时期文学的缤纷绚丽,领略了各种风格流派的异彩纷呈,感受到了二十年间中国当代文学的辉煌繁盛,以及二十年间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这给了我职业生涯丰富多彩的美好体验。
类别
110位作家的110篇作品,大体以艺术风格或流派分类。
《名士》卷选收了具有中国古典审美风格的作品。其中孙犁的《亡人逸事》、汪曾祺的《桥边小说三篇》、林斤澜的《溪鳗》、马峰的《结婚现场会》、刘绍棠的《黄花闺女池塘》等等,集中展示了一批劫后余生的老作家的文学成就;而陆文夫的《围墙》、冯骥才的《神鞭》、阿城的《棋王》、陈昌本的《八仙图》、叶兆言的《追月楼》、陈建功的《放生》等,则是当时蜚声文坛的名篇佳作。这些文学大家以优雅从容的文字书写世事沧桑、人情冷暖,把读者带向广博深厚的艺术空间。苗长水的《染坊之子》、阿成的《良娼》、赵本夫的《绝唱》、吴若增的《翡翠烟嘴》、叶广岑的《本是同根生》、李锐的《厚土》、公衡的《市井琐闻》等,也都极具中国传统小说的风韵。
这一卷所收录的小说,从题材和叙事上,显然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这一传统经由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而得以确定。从题材上说,它们多取材于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从主题上说,它们主要反映普通人的理想和愿望;而在叙事上,它们采用的是传统的经验化手法,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汉语小说的文化品格。
展示现实生活,描写大时代个人经历、生存状态、命运遭际的小说,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主流,所以丛书用了《福地》《生存》《继续操练》三卷本,选收了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卓有成就的一批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如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邓刚的《迷人的海》、张承志的《辉煌的波马》、张抗抗的《非仇》、史铁生的《老屋手记》、范小青的《平凡的爱情》、谌容的《献上一束夜来香》、梁晓声的《母亲》、陈源斌的《万家诉讼》、刘醒龙的《凤凰琴》、朱苏进的《第三只眼》、尤凤伟的《生存》、徐怀中的《西线轶事》、贾平凹的《黑氏》、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蒋子龙的《拜年》、李国文的《危楼记事之八》、铁凝的《麦秸垛》、从维熙的《野浮萍》,等等。这些作品在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中,展示了世事沧桑和人生巨变,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作家鲜明的批判现实立场和理想主义情怀,显示出传统现实主义创作仍然是新时期文学的主流。
在《这里的天空》卷中,我们选收了在这一时期声名鹊起的新写实主义作家的作品。社会生活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自由,文学创新的内驱,都促使作家们开始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新写实主义应时而生,追求对现实生活的原生态还原,注重描写小人物的生存境况。《这里的天空》卷收入了一系列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刘恒的《伏羲伏羲》、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苏童的《妻妾成群》、毕淑敏的《生生不已》、林白的《英雄丹娅》、邓一光的《父亲是个兵》、邱华栋的《手上的星光》、刁斗的《伪币制造者》,等等,触及当代生活中种种令人焦灼困惑的话题、情感和事件,呈现了新时期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绚丽的风景。而这些优秀的作家,在后来的中国文坛上大放异彩,声名日盛。
在《痕》卷中,我们收录了一批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探索之作。如王蒙的《春之声》、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韩少功的《爸爸爸》、宗璞的《泥沼中的头颅》、莫言的《红高粱》、陈村的《一天》、洪峰的《瀚海》、刘心武的《白牙》、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蒋子丹的《左手》、张贤亮的《无法苏醒》、格非的《傻瓜的诗篇》、陈染的《沙漏街的 卜语》、韩东的《反标》、阿来的《月光里的银匠》、朱文的《达马的语气》,等等。这些极具先锋意味的作品,描绘现代人局促的处境、幽闭的情势和隔阂的心态,展示了现代派作家强烈的艺术个性和文本意识,是新时期小说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文学的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或接轨。新时期文学结束了以往一元发展的封闭状态,步入开放的多元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文坛出现了深受象征主义、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西方文化思潮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倾向。伴随着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到来,统一的创作理念或手法没有了,文学创作的“主流”逐渐淡化和分化,一个多元繁茂的局面开始形成。一大批作家远离传统现实主义,尝试用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手法进行创作,这些作品是恢宏的、浩荡的、引人注目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喧嚣与嘈杂。
从1977年起,中国小说潮流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呈现出异常丰富、异常复杂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小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作家。这是20世纪经五四时期至30年代小说大变革、大发展之后,又一大次规模、影响深远的小说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尤以80~90年代的小说为最,不仅纷繁复杂,而且迅猛多变。同时80年代比较清晰的小说潮流,到了90年代,又在倏忽之间被多元共生的小说形态,以及混沌共存的文化语境所替代。新时期文学的二十年,几乎是中国文坛对西方两百年文学历史的浓缩性模仿,蔚为大观的文学思潮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西方现代派的种种创作技法被中国作家们统统“试验”了一遍之后,这一浪潮才渐趋平复。中国作家们很快就摒弃西方现代主义,迎来了更加强劲的“现实主义冲击波”。
意义
总而言之,“当代百家小说精品集成”以“精、新、全、准”四字方针为准则,如李国文所言,“以全面、准确为坐标”,“以讲究质量为己任”,是诸位选家“谨慎从事、未敢稍懈,付出一番心血的选本”。我希望通过这套丛书,对新时期小说的发生、发展、演变有一个大致的梳理,尽量做到一册在手,尽观二十年小说之汪洋、艺术之精妙。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网络的发展带来信息的繁杂,我希望通过“当代百家小说精品集成”的选编,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精粹全面的选本;同时又从文学史的角度,大致梳理出新时期小说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文化寻根文学到新写实小说和先锋派小说的发展脉络,集中展示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在小说文本上的实践,使这个选本具备自己独特的版本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当代百家小说精品集成”六卷本于1998年9月出版后,获得了文化界、读书界的广泛好评,被称为研究新时期文学“一卷在手,纵览二十年小说之精华;百家集成,尽知二十年思潮之变化”的权威读本之一,并获得了多种国家图书奖励,这让我们的努力,获得了可喜的“酬劳”。
因为这套丛书的编辑,我也得以结识冯骥才、李国文、刘醒龙、苏童等一大批优秀的当代文学名家,在后来的编辑生涯中得到了他们许多的帮助。冯骥才先生签赠的1996年版《一百个人的十年》一直是我珍爱的作品,因为这本书,我对口述实录的文体有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年后,我还尝试编辑了一部口述实录体的有关农村税费改革题材的作品《一步跨过两千年》,也算是圆了做一本口述实录体图书的职业梦想。
唯一的遗憾是,当时我已经联系了著名的图书设计师速泰熙先生,约请他为这套丛书进行版式和封面设计,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和这位当代书籍设计名家失之交臂。虽然最终这套丛书的封面和设计也获得多方好评,但在我的编辑生涯中,错过了与速泰熙先生的合作,终究觉得是莫大的憾事。
(本文作者现就职于时代出版传媒编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