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韩晓东)10月12日至13日,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子湖畔举办。本次会议也是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浙江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铭霞、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吴秀明、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李舫、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洪治纲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聚焦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文学性、思想性和技术性等议题,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的近百位学者参加。
洪治纲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深受西方现代文学启迪的实践成果,同时又以自身的传统和特色,影响着域外的文学实践。“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经验表明,文明互鉴,是自我的主体与他者之间的积极互动,既保证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在题为《经典诠释的“未来”语境》的发言中讲到,应对以往的经典研究进行反思,以填补和纠正当下我国现代文学研究框架中存在的偏差与缺憾。“如果没有一种全球化的、未来性的眼光,我们只能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固步自封,没有新的发展。”面向未来的文学研究要积极跟踪生活、跟踪人生,特别是跟踪世界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前沿性的、创新性的、探险性的,尤其是未来发生的、未知性的东西,更应该加强研究。
当前,随着全球化叙事的不断转向,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表达、文学显现和话语形态都在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范式、方法需要嵌入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变革之中。专家认为,“文明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与开阔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