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岭先生的新作《〈红楼梦〉中的饭局》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随着周岭的笔触,我们通过曹雪芹设计的“饭局”,走进了大观园,走进了《红楼梦》。
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红楼梦》原著前八十回中,竟有六十四回写到吃吃喝喝,《红楼梦》中描写“饭局”之多、之细、之精采,是中国古代小说之最,人们甚至把《红楼梦》称之为中华饮食文化的宝库。《红楼梦》中“饭局”的描写,是《红楼梦》有机的组成部分。曹雪芹不仅通过一个一个“饭局”生动真实地描绘出一幅封建贵族家庭的生活画卷,乃至深刻揭示了封建贵族家庭衰落的重要原因,而且它更与刻画人物性格、营造浓郁的生活气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隐寓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红楼梦》中的饭局可不简单,正如周岭先生在前言中所说:“《红楼梦》的特点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家长里短、一饮一馔之中,寓了一些大意思,并且写的极为生动。”斯言是矣。《红楼梦》中的一饮一馔,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文化内涵,从小小的饭局,我们可以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可以看清《红楼梦》的大千世界。
周岭先生是我曾经的同事,也是一辈子的好友。我喜欢读他的文字,知道他为学为文从不肯人云亦云饾饤抄袭,并且多有“发人所未发”的论说。例如,他从贾母“两宴大观园”中,竟“吃”出了大观楼和含芳阁、缀锦阁一组建筑在大观园里的正确位置。他说:
自 有《红楼梦》以来,所有的大观园图,都把“正楼”大观楼和含芳阁、缀锦阁画在正殿之后,也就是园子的最北边。实景建筑的北京大观园和上海大观园,也是这样的布局。但是问题来了,贾母带着刘姥姥一行人游园,集合地点是在“缀锦阁”下,游园的第一处是沁芳亭,接着是潇湘馆。注意了!沁芳亭和潇湘馆是在大观园的最南边,靠近大门的地方。这可是从最北边一下子到了最南边,这是怎么个游法? 再一个,第二次饭局,席设缀锦阁。……贾母说,坐在“缀锦阁”底下吃酒,教小戏子们在“藕香榭”唱曲儿,“又听的近”“借着水音更好听”。那么,这个“缀锦阁”应该在哪儿? 不可能在园子的最北边吧? 答案只有一个:“缀锦阁”在园子大门口的近处,“沁芳亭”的旁边,“藕香榭”的对面。这样调一下位置,不仅第二次饭局合理了,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园的集合点及路线也完全合理了。鉴于“缀锦阁”与“含芳阁”和“大观楼”是一组建筑,所以这一楼两阁都在园子的最南部。
周汝昌先生在上个世纪的1984年初听了周岭对大观园布局的系列论证之后,不由得写诗赞曰:“胸竹无亏文尽合,心光未爽画方难。周郎一旦开柴塞,功拟疏河导百澜。”
其他如对“老君眉茶”“枫露茶”“普洱茶”“女儿茶”误读的匡正,对“鸡髓笋”“野鸡瓜齑”“龙猪”“暹猪”“鲟鳇鱼”“熊掌”等歧义的辨析,对“牙牌令”“射覆”“占花名”等酒令的疏解,以及对“花名签子”所引诗句背后痛彻寓意的诠释,无不透露出周岭先生治学的严谨。尤其是论及“红楼第一菜”的“茄鲞”,并未停留在对旧论纠偏的层面,而是在驳论和立论的同时,重点阐述了这道“做不出的菜”“即使能做出来也不会好吃的菜”在塑造人物和叙述故事时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首先,是要醒人眼目。“茄鲞”的名字一出,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这就给了王熙凤“逞才”的机会,也给了刘姥姥“目瞪口呆”的机会,也给了读者“叹为观止”的机会。于是,用一道令人瞠目结舌的菜品,把所有人的感知觉都调动了起来,尤其是读者。读者随着刘姥姥吃惊,随着众人谑笑。这是何等的写人的技巧,在场所有人的 神态都跃然纸上,简直太好看了!…… 第二,曹雪芹写这部书的宗旨,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他经常要借着人物故事乃至一饮一馔,来提醒读者,不要太“泥”了。……读者要有自己的慧眼,有自己的辨析力,才能到达一个“顿悟”的境界。……作者的意图,不单是要带着读者入梦,更重要的,还要带着读者出梦。
周岭先生做过编剧,所以他读书时常常能够从抽象的文字读出具象的画面。例如他把大观园中历次重要饭局的座次,都给排得“昭穆得宜”井然有序。读者跟着他,立刻就明白了谁在上手谁在下手,谁挨着谁,谁隔着谁。行起令来,一丝不乱。再如筵席设在何处,赴宴的路线怎么走,沿途都有哪些景物,读者跟着他,移步换形,真如置身于大观园里了。这可帮了阅读《红楼梦》的一个大忙,再也不会“解不开,绕着走”了。
他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
《红楼梦》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但由于时代的隔膜,更由于文化的断裂,不少人对《红楼梦》尤其是所谓的‘红学’望而生畏,觉得这大部头,啃不动。依我说,这要看你从哪里入门。你可以跟着我。从饮食文化这条路进去,从吃喝玩乐这条路进去,你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以这样一个视点,再试着步步深入,看看这部书究竟写的是什么?
这本《〈红楼梦〉中的饭局》,集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确实为我们打开了一道认识《红楼梦》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