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10月好书榜
(详见9版)
语象·画像·书像
——文学图像“三符形”交互分析
“三符形”之交互研究这一命题,不仅仅是选择新角度重新认识“诗、书、画”,也是对学术界长期以来喜“同”厌“异”、不善学术前提论证这一传统习性,不啻为一种纠偏与补缺;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一视角有可能为“文学与图像”之理论提升,提供一个新颖且可靠的符号学参照。 (详见5版)
杜泽逊:我所亲历的几次重大古籍整理项目
项目开始,没有房子,我就在公共办公室,请同学见面一个一个谈工作,写样片,然后让他们拿回宿舍抄。抄好了用同样的方式交给我。我用自行车往家里带卡片,前头车筐放一大包,两边车把上各挂一包;日复一日,左邻右舍都以为我是小商小贩。一段时间后,家里堆满了卡片,床底下,阳台上,到处都是。我爱人很担心,怕压塌了房子。 (详见6版)
潘家华:中国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启蒙者和开拓者
“原则上讲,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学药方,但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具有内在的不可持续性。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都表明国际社会已经启动发展范式的转型进程。如何转?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理论和方法上,代表着转型的方向所在。”潘家华的这段话或可视为他对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美好展望。 (详见7版)
罗斯金为什么不喜欢布雷特的《碎石工》
罗斯金说,早期的风景画主要是画人物,风景只是作为背景;后来风景成了主题,人物变成了点缀;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人会不会从风景画中消失,只剩下山石草木?他认为不会,因为“只有与人类直接相关的自然现象,才能成为风景画的题材。只画山石、水和空气,不过是雕刻出了铠甲,却没有雕刻武士”。人类的生活和情感才是风景画的灵魂。 (详见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