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我与《中华读书报》的缘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9月25日   08 版)

        丁帆

        ■丁帆

        《中华读书报》三十岁了,我也算是坐在这艘“夜航船”里,陪她一路同行的一位老书生了。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带着一帮博士生去观看一部关于基督的影片,看完电影后,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展开了一场十分激烈的学术讨论,这正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只有激发博士生的发散性和逆向性思维,才能让他们攀上具有哲学批判的学术高峰。这场讨论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于是,在1999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卡赞扎基斯的《基督的最后诱惑》中译本之际,读完此书,我便在这千禧年的岁末的12月29日,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了《基督的再生与永恒》一文。这可能算是我给5岁的《中华读书报》的第一次正式投稿吧。25年过去了,我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过许多文章,从书评开始,到散文随笔,再到主持栏目,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下半辈子和一个报纸结下不解之缘,此乃天意与人和也。

        最让我感动的是,《中华读书报》的编审们对我的宽容和理解。21世纪后,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我沉湎于对俄罗斯“白银时代”知识分子的研究,尤其注重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对俄罗斯思想和艺术家的评价,直到2013年,我写了一篇长达8000字的文章投给了《中华读书报》,那是总结我在《读书》杂志上连载了四期,近五万字的长文《寻觅文学艺术的灵魂和知识分子的良知》的体会,所以,题目是《因为没有一个“知识阶层”》,当然,缘于种种不可控的原因,此文几近腰斩,但是,我还是深深地感激编审们,让这道历史书写的痕迹留在了报纸上。隔年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的《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反思》,均是后来出版的那本《知识分子的幽灵》一书中的提要内容。

        我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散文是2015年5月6日的那篇《那年我的朝内大街166号》,虽然发表时篇名改成了《朝内大街166号的个人记忆》,但收在《朝内166号记忆》这本书中时,仍然用的是原名。这也算是反响较大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陈彦瑾女士约我为人文社建社65周年而写的特约稿,他们把我这个当年的编外编辑当成自己社里人,让我铭感五内。

        真正与《中华读书报》亲密合作,是近些年的事情了,因为在许许多多研讨会上遇到了舒晋瑜。她是一个十分尽责敬业的编辑,尤其是她对我的两次采访,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她的灵动感,她的采访能够捕捉到问题的要害,拿捏住被采访者思想深处的可以出窍的文字。在那篇《关注乡土就是关注中国》的采访中,她把我想说的话,都一一勾引出来了,理性与情感同时迸发,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出了我的心声;而在《二十年,十评委:我亲历的“鲁奖”评奖》中,我讲述了许许多多问题,因为当年我把审读笔记找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当年评奖时的每一个细节,尽管囿于种种原因,最后不得不删除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但也是历史现场真实的还原。

        她的灵气在她最近出版的几本采访录中就有了充分的体现。她是大家叫好的名记者,是《中华读书报》“家园”的版面主编。“家园”版上的“枕边书”专栏,是最吸引读者的好栏目,一下就激活了《中华读书报》的青春魅力,走出了呆板困顿的云围。

        一日,舒晋瑜偶然和我聊起了酒事,闲谈之余,大概是出于编辑记者的职业敏感吧,她突然说,不如请你出山,我俩共同办一个关于叙酒的栏目。俄顷,我猛地想起了鲁迅的那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关于文人与酒的论述,其“名士派”的由来,以及文人与酒的关系,这倒是一个不错的选题,说到“竹林七贤”放浪不羁的酒态,心中便有了一些底气,鲁迅说阮籍之流,“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就沉湎于酒了。然而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环境。”当代文人不也是处在同样的环境中吗? 于是顿悟:文章也好,仕途也罢,不都是文人的下酒小菜吗,何不请当代的文人们都来到这个“酒事江湖”里徜徉一番呢?

        于是,我俩一拍即合,即刻由我执笔先写一篇文章,名曰《酒事江湖别样人生》,作为一个“软广告”布告天下,以引天下酒徒和酒场看客为“酒事江湖”栏目赐稿,没有料到的是,此栏目不仅得到了许多作家和学者的大力支持,而且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青睐。第一辑百篇做完成书后,也得到了广泛好评。

        停了几个月,晋瑜又来信,撺掇我们将此栏目继续下去,于是,我们拟定了正式的征稿启事,获得了许多作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有的写自己饮酒史上的趣闻轶事,也有的写文坛酒事,我们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中,增进了友谊和默契。

        从一个读者,到一个作者,再到一个编者,这就是我与《中华读书报》的不解之缘。此缘能持久否?或许就关乎那个维系在阅读、写作和编辑过程中持守的人性结缘纽带是否坚固罢。

        2024年8月27日17:30时草于鼓楼医院307病区

        8月29日12时修改于南大和园桂山下

        (作者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