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中华读书报十年纪事

    (2014.7-2024.8)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9月25日   14 版)

        2021年7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中华读书报社承办的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十大读书人物”颁奖现场(第30届书博会组委会图片)

        2014年12月24日 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上线公告

        第一条微信“《中华读书报》评出2014年十佳图书”

        2021年8月30日 中华读书报光明号上线

        1994年7月6日 《中华读书报》创刊号头版

        【编者按】2021年4月16日,由好莱坞电影导演、编剧詹姆斯·卡梅隆监制的电影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正式公映。这部影片源自漓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一本书——《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种族主义想象力》,而这本书的起源又来自于《中华读书报》“思想”版所刊发的学者程巍两个整版的深度文章:《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2012年10月17日第13版和2012年10月24日第13版)。

        2021年10月20日,国家网信办发布最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中华读书报》和《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入选,为其中的中央新闻单位(38家)之一。本报微信公众号曾两次获得“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2022—2024年连续三届荣获“大众喜爱的阅读新媒体号”。

        截至2024年6月,《新华文摘》纸质版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中华读书报》原创文章累计399篇,《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中华读书报》原创文章累计196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转载收录《中华读书报》原创文章累计1739篇。

        2024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家星在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时,见到馆内堆放着高高一摞的《中华读书报》,出于好奇,他从图书馆电脑检索发现,该馆从2008年起就开始订阅《中华读书报》,至今已经有16个年头;一名叫凯文的海外留学生从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系统检索发现,加州系大学的图书馆订有《中华读书报》……《中华读书报》的身影,闪现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文教机构里。

        从创刊时的对开4版、套红印刷,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对开20版、彩色印刷,《中华读书报》一直以推动中国文化建设为己任,对中国当代的思想文化脉动有着灵敏真切的感应与深入准确的传达和研讨。

        道阻且长,文化永恒。《中华读书报》将一如既往,为创建书香社会、建设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2014年

        7月9日,《中华读书报》推出“《中华读书报》创办二十年特刊”,刊载徐光春、王蒙、李学勤、黄书元等有关领导、作家、学者、出版人的题词。中华读书报社第一任总编辑梁刚建、第二任总编辑庄建撰写回忆文章。刊发本报“二十年大事记”。刊登畅销书、思想、社科、历史、传记、文学、童书七个方面的“20年20书”。刊出张晓、王奔、胡泊撰写的万字长文《来过中华读书报的“苏联孩子”小谢廖沙》。“特刊”由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题写刊头,本报编辑康慨设计版式。

        8月13日,在当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开幕日,首度推出《上海书展特刊》。除了新冠疫情期间曾有一次中断之外,该特刊伴随着上海书展一年一度的举办而推出。其中历年的“10位沪上名家的上海书展书单”因葛兆光、童世骏、陈思和、陈尚君、孙甘露等众多名家的参与而备受瞩目,已成国内媒体上海书展报道的一个品牌。

        12月24日,推出2014年“年终特刊”。“年终特刊”是《中华读书报》的固定特刊,内容为:发布年度十佳图书和百种好书,刊发文化名家本年“读书印象记”,盘点年度“十大出版事件”,等等。

        12月24日,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首条内容为《〈中华读书报〉评出2014年十佳图书》。以《中华读书报》刊登的高质量文章为主要内容来源和依托,公众号一上线即受读者喜爱。截至2024年9月,订阅用户达21万余。入选首届(2016年)、第三届(2018年)“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2022—2024年连续三届荣获“大众喜爱的阅读新媒体号”。

        12月31日,推出《2014,永远的怀念》,致敬2014年去世的文化名家,包括田余庆、阙端麟、何西来等。

        2015年

        1月7日,推出《2015北京图书订货会专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接受本报专访,畅谈出版融合发展方向、机遇和挑战。

        3月11日,刊发《两会再提“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报道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提交的《关于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并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

        2015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文学年鉴》主编陆建德的著作《自我的风景》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该书中收录有他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的多篇文章,作者以他者的视角回观自身所根植的文化,探寻文字背后复杂的人情世故。

        4月15日,刊发文章《李克强与文史馆员谈文论道》。

        4月22日,配合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南京传世名著”评选活动,刊出整版《“南京传世名著”评选让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内容包括对作家叶兆言的专访、南京地方史专家薛冰谈南京的文章以及由50位知名学者、作家推选出来的50部曾经影响南京乃至中国的传世名著书目。

        5月6日,刊发“2014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这是《文史哲》杂志和《中华读书报》联手开展“年度中国人文学术十大热点”评选活动的肇始。该活动旨在及时

        总结人文学术领域的新进展、新现象、新问题,推动人文学术研究的繁荣与进步,提升公众对人文学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除受疫情影响短暂中断外,活动连年举办,至2024年已成功举办九次,成为学界一桩盛事。

        5月20日起,开设“怎样读经典”专栏,至2017年8月16日历时两年余,相继约请王宁、彭林、孙钦善等39位学者,对《诗经》《楚辞》《尚书》《左传》《史记》等50部传世经典予以精要解读,并对阅读这些经典的门径有所提示。后结集为《怎样读经典》一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6月出版。

        从2014年至2024年,本报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后推出“六一”特刊。十年间,何兆武、成中英、温儒敏等40多位知名学者、作家在本报“六一”特刊上畅谈自己童年阅读生活;朱永新、高洪波、束沛德等十几位儿童文学专家,连续七年在本报“六一”特刊上为全国的小读者推荐优秀童书;十年来,本报“六一”特刊为全国读者发掘和推荐了587种当年度新出的优秀童书,涵盖儿童文学、图画书、少儿科普、少儿人文等童书子类别。

        8月26日,推出《第2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专刊》。专刊兼顾版权“走出去”和“引进来”两个维度,重点设置“版权故事”栏目,邀请出版社版贸专家和相关编辑讲述一个个版权案例。

        9月2日,刊发《抗战烽火中的中华文脉》。中华读书报与山西大学文学院合作,特辑一组抗战时期文化人抗敌御侮的珍贵片段,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9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华读书报社承办的第25届书博会“十大读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王蒙当选为“致敬读书人物”,冯强文、公孙萍、库尔班江·赛买提、龙庆先、钱小华、汪建国、徐白惠、杨栋、杨庆祥和张春丽被评选为本届“十大读书人物”。9月23日,本报推出《第25届书博会专刊》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报道。

        9月30日,发表钱江的《52人,第一批留学生,成就几何》,向中国留学大潮中的首航者——1978年底新中国向美国派出的第一批52名留学生敬礼。10月28日,52名留学生之一——魏家驹先生专门致函本报,表示自己是团体中唯一一名人文学科学者。

        12月30日,推出《2015,永远的怀念》,致敬2015年去世的文化名家,包括刘浦江、黄济、庞朴等。

        2015年,本报有12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纸质版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包括:《〈顾毓琇词曲集〉再版后记》《学界精英陨落的一年——甲午岁尾悼庞朴》《寻找美丽〈美丽的新年〉背后的三世情缘》《论明清之际“西学汉籍”的文化意义——写在〈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出版之际》《〈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外文化交流史〉再版序》《怎样读〈孟子〉》《略谈道家四书》《37年前,推开留学之门的那些人、那些事》《建设上海文学高地的思考和建议》《魂牵梦绕 最是萧张》《梅兰芳美国巡演幕后推手张彭春》等。

        2015年,本报有10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包括:《时光收藏者项元汴和他的时代》《怎样读经典·怎样读〈庄子〉》《怎样读经典·怎样读〈礼记〉》《走向同质化的世界视野——80年代译制片与怀日(下)》《从文化原则到市场法则——80年代译制片与怀旧(中)》《记忆的神话——80年代译制片与怀旧(上)》《略谈四书五经》《怎样读经典·怎样读〈国语〉》《怎样读经典·怎样读〈战国策〉》《怎样读经典·怎样读〈资治通鉴〉》等。

        2016年

        1月6日,推出《2016北京图书订货会专刊》,包括文学、社科、科技、少儿、财经等新书淘宝,年度特稿《2015:十本书的科幻地图》,以及李学谦、白冰、邵若愚等10位社长访谈。

        5月4日,刊发《书业告急低折扣、盗版、伪书三座大山压垮出版社?》,在业界引发热烈关注和反响。

        5月18日,香港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萧滋为本报写来《王世襄与香港三联、文物出版社的“版权纠纷”》一文,澄清2002年有关王世襄两部明式家具专著与出版方的版权纠纷,本报2002年7月曾对该纠纷有过报道。

        5月25日起,围绕杨义先生的“诸子还原”,连续发表多篇争鸣文章,包括:郑铭《该点赞还是该反省? ——评杨义“诸子还原”》、卲颖涛《由一家之言引起的学术反思》、李以建《杨义诸子还原评析》、李昕《杨义和他的学术创新》等,成为当年一大学术热点。

        6月8日,刊发王蒙文章《珍重与汲取——〈林默涵文论〉出版有感》,谈林默涵的文与人。

        6月29日,刊发文章《中俄文学外交的可能性》。由《光明日报》和俄罗斯塔斯社在2016年“中俄媒体年”框架内共同举办的“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十部俄罗斯文学作品”和“在俄罗斯最有影响的十部中国文学作品”评选活动亦正式启动。

        7月,杨绛当选为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致敬读书人物”。道·图门巴雅尔、冯传友、李付沐瞳、李锦、王林、杨敬年、杨位浩、赵法生、张克义、朱钰芳被评选为本届“十大读书人物”。7月27日,本报推出《第26届书博会特刊》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9月14日,以三个整版(第13、14、15版)的篇幅刊发刘梦溪文章《二千年中外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陈寅恪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

        9月21日,刊发王学典《把中国“中国化”——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型之路》,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12月21日,推出《2016,永远的怀念》,致敬2016年去世的文化名家,包括傅璇琮、闵恩泽、苏予等。

        2016年,本报有10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纸质版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包括:《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图书》《阎肃人生》《150年前,西餐来了》《父亲任继愈与毛泽东的一次谈话》《〈波斯人信札〉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穿越奥斯维辛死亡之旅》《〈中国园林〉序》《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出版业库存难题》《一曲微茫度此生》《我为什么写〈南京不哭〉》等。

        2016年,本报有19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包括:《朋霍费尔:从卓越学者到谋刺希特勒的烈士》《怎样读经典(之二)怎样读〈墨子〉》《八十年前北平古都生活的第一手资料——程朱溪夫妇的“北平家用账本”》《发现海昏侯墓》《重振中华人伦文化》《150年前,西餐来了》《看〈少帅〉,说张学良》《“四·五天安门事件”平反电讯稿发出经过》《陈衡恪与鲁迅的书香之交》《林风眠,画从记忆中来》《〈辞海〉百年历史上的三种分册版》《怎样读〈世说新语〉》《雷海宗的最后十年》《怎样读〈大学〉》《怎样读〈水经注〉》《怎样读〈周礼〉》《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指南〈中国历史研究手册〉译后记》《怎样读〈老子〉》《怎样读〈公羊传〉》等。

        2017年

        1月11日,推出《2017北京图书订货会专刊》,包括文学、社科、财经、科技、少儿等新书淘宝,以及李学谦、白冰、袁亚春等8位社长访谈。

        4月12日,刊发李政道为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所写的回忆文章《地质韶光携梦同行》。

        5月,冯其庸当选为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致敬读书人物”。贺超、李玉洁、林风谦、刘冬颖、刘巧芝、马建国、王星焱、夏昭炎杨莲金夫妇、张琰被评选为本届“十大读书人物”。5月31日,本报推出《第27届书博会特刊》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报道。

        6月28日,刊发《习仲勋与新中国古籍整理事业的起步》。文章写道:1954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兼政务院(后为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对出版总署关于成立古籍出版社的报告做了批示。批示指出:“为了保存与整理中国文化遗产,团结一部分学术研究工作者,建立这样一个出版社是很必要。”习仲勋对成立古籍出版社的批示,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层面关于古籍整理工作的第一个文件。

        7月19日,刊发吴忠超《为霍金庆生》。作为霍金的华人弟子,作者亲赴现场并为恩师送上了由5位湘绣大师耗时70天精心制作的双面霍金绣像。

        8月23日,推出《第24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特刊》,内容有主题报道《国际一流书展如何打造》、主宾国伊朗、版权故事等。

        8月30日,刊发冯天瑜《先父冯永轩收藏的信札》。这批信札所涉人物主要为军政要员和文人学者,对于研究近现代史、楚史、西北边疆史等有着重要学术价值。

        9月20日,刊发温儒敏文章《总主编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新思路》。

        11月,中国出版协会向中华读书报社颁发“全国出版物馆配馆建交易会优秀媒体”荣誉证书。

        12月20日,推出《2017,永远的怀念》,致敬2017年去世的文化大家,包括黄大年、冯其庸、杨祖陶等。

        2017年,本报有10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纸质版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包括:《晚年钱锺书为何没有大作品》《文才能“尽”吗》《怎样读〈传习录〉》《大家间的“商榷”与“论争”》《顾毓琇:传奇一生》《中华民族当向25岁的“小方”行注目礼》《同时代人眼里的陈寅恪》《我的出版观》《十八大以来儒学变迁之大势》《出版业如何抢占知识付费的风口?》等。

        2017年,本报有38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包括:《天下百花我诵尽——闲话〈花间集〉的花及后影响》《被编织进世界史中的19世纪中国——〈大门口的陌生人〉的全球视野》《怎样读〈管子〉》《怎样读〈荀子〉》《“眼神灼人的年轻人”——青年斯大林》《不曾远离的北平——父亲侯仁之的留英生活片断》《怎样读〈文心雕龙〉》《怎样读〈春秋繁露〉》《没有人看过我流泪,因为我没有时间流泪》《怎样读〈盐铁论〉》《“相爱相杀”的梵高与高更》《怎样读〈吕氏春秋〉》《推倒“两个估计”与恢复高考》《怎样读〈韩非子〉》《怎样读〈中庸〉》《怎样读〈抱朴子〉》《亲历者说氢弹研制上海“百日会战”》《我的77级大学生活,我的业师》《吴清源:一人一生只为一事》《怎样读〈诗品〉》《怎样读〈商君书〉》《丁晓先:从擅编教材的出版前辈到南昌起义先驱》《孤帆远影:陈岱孙与清华大学》《怎样读〈三国志〉》《怎样读〈尔雅〉》《17世纪伟大的“剪裁师”》《追寻“学术马克思”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怎样读〈近思录〉》《隋唐大繁华背后的暗伤》《“七月派”诗人朱健的诗歌人生》《怎样读〈汉书〉》《怎样读〈山海经〉》《燕大蒙难,被捕入狱——1941年前后父亲侯仁之的亲历》《送学生去大后方和解放区——1940年前后父亲侯仁之的亲历》《“国之大器”如何铸就:百年〈辞源〉的工匠精神》《“冲冠一怒为花边”》《我的“老大哥”盛家伦》《出版构筑了民族、国家的文化根基》等。

        2018年

        1月10日,推出《2018北京图书订货会专刊》,内容包括文学、社科、少儿、财经、科技等新书淘宝,彭志斌、金鑫荣等社长访谈。

        5月23日,刊发章启群《阴阳五行说与科学及真理之关系》一文,辩证地讨论了基于中国古代学术的阴阳五行说与近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关系问题。

        6月20日,发表孟向荣《〈我的前半生〉最早的源头找到了》,依据新发现史料——溥仪亲笔佚文“我是怎样由鬼变人的”手稿(完稿于1956年9月12日),论证其即是名著奇书《我的前半生》的最早源头,廓清了出版史上一个重大问题。

        7月,饶宗颐当选为第2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致敬读书人物”。段纯、雷海为、李平善、李文、毛继鸿、王营、姚丽蓉、余军、张树森、朱晓风被评选为本届“十大读书人物”。7月18日,本报推出《第28届书博会专刊》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8月15日,本报专访陈建功等鲁迅文学奖评委,他们从亲历者角度讲述“鲁奖”评选。

        8月22日,推出《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专刊》,内容包括:主宾国特稿《摩洛哥的小说艺术》,韩斌谈贾平凹、饭塚容谈余华、林恪谈韩少功等作家故事和版权故事。

        9月12日,“怎样学写古诗词”专栏首度亮相。在系列文章中,当代诗人、词人、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晋如围绕古诗词写作中的格律、押韵、诗料、平仄、对句、炼句、意向等问题进行讲解。后该专栏结集为《诗词入门》由中华书局于2021年4月出版。

        10月30日,金庸先生以94岁的高龄辞世。11月7日,本报刊登金庸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时该院常务副院长廖可斌及第一任院办主任何春晖的文章《老师,您明天上课,讲讲金庸吧……》《致查先生的信——缘分竟如此奇妙》,纪念这位文坛“大侠”。

        11月14日起至2019年1月23日,本报开设“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栏,选择学术文化领域变动较巨、成绩较多的若干板块,约请梁涛、顾家宁、叶延滨等学者与读者分享他们对国学、诗歌、唐诗研究、史学、长篇小说、学术史、高考制度、设计思想等领域40年发展历程的独到观察和思考。

        12月20日,推出《2018,永远的怀念》,致敬宿白、饶宗颐、红柯等2018年逝者。

        2018年,本报有11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纸质版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包括:《“割股疗亲”与20世纪中国学术》《十种书,认识饶宗颐先生之学问》《复活节,剑桥,最后的告别》《强化阅读氛围还需加把劲》《影响我最大的十个作家及其作品》《清代大家族为何纷纷编家集》《茶的力量》《回忆我与金庸先生的交往》《忆希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从“快、多、大”到“高、全、强”》《生命没有终结——记父亲屠岸最后的日子》等。

        2018年,本报有23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包括:《联合隽彦,大学泱泱》《思念父亲陈述》《马连良:永不凋落的霞光》《〈孙中山全集续编〉能为孙中山研究贡献什么》《〈老子〉版本说略》《为什么鲁迅更憎恨“看客”》《〈章太炎全集〉的出版历程和内容》《周恩来的家世、家事和家风》《光社与百年前的中国摄影展》《烟霞丘壑:中国古代画家和他们的世界》《西敏寺送霍金入葬》《〈唐诗画谱〉为何会在明代畅销?》《陈寅恪与新文学作家交往漫谈》《李光耀女儿眼中的父母爱情》《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悼刘以鬯兼怀洛夫》《我为什么要写〈中国“三农”调查〉》《我的大学》《他谈的不是死亡而是生活》《忆黄永厚》《给冯友兰先生当助手琐忆》《大师是怎样炼成的》《一生耽于诗词的父亲周汝昌》《起个“颠扑不破的诨名”不容易——鲁迅与绰号》等。

        2019年

        1月9日,推出《2019北京图书订货会专刊》,包括文学、社科、少儿、财经、科技等新书淘宝和周挥辉、单瑛琪等社长访谈。

        3月27日,刊发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张梅专访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的文章《精神人文主义与民族文化复兴》。

        4月,开设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郭小聪专栏“说什么,怎么说”,呼吁善待语言,阐述和欣赏汉语写作的魅力。

        5月8日,推出《2019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特刊》,孙柱、刘凯军、王泳波等出版人畅谈少儿出版故事。

        7月,李学勤当选为第29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致敬读书人物”,曹中希、杜权成、樊登、郭恒勋、李冬生、李尚容、刘石江、向民志、杨云宝、张红星被评选为本届“十大读书人物”。7月24日,本报推出《第29届书博会特刊》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特刊”内容还包括:贾平凹、肖云儒谈主办省陕西,陈彦、穆涛、高建群等作家访谈,以及名编荐书。

        8月,开始刊登“汉译译者谭”访谈系列。该专栏由商务印书馆联合本报开设,本报记者采写。着力于挖掘汉译名著背后不(少)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以及译者从事学术翻译的求索和体悟。至2024年5月,共刊登32篇访谈文章。

        9月11日,以近三个版的篇幅刊发聂锦芳《追寻马克思的足迹——游欧札记》一文,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诞辰二百周年。

        9月25日,刊发特稿《文学书写新时代》。在新中国迎来七十华诞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他们对于新时代优秀文艺作品的发现或创作,对我们推动优秀作品的出版带来有益的启示。

        11月13日,发表张国刚《司马光及其不朽名著〈资治通鉴〉》一文,纪念司马光诞辰一千周年。

        12月18日,推出《2019,永远的怀念》,致敬张玉书、于敏、梁敬魁等2019年逝者。

        2019年,本报有13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包括:《今天的历史学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全球通史〉中译本序》《胡适在芝加哥大学首次讲述“中国思想史”》《“出版学”一词在中国何时出现?》《抗战胜利前后的辅仁师友》《严幼韵:国难家仇前的名媛本色》《五四时期“三教九流”的爱国热忱》《主题出版发展六大趋势》《主题出版发展的三个阶段》《吴仲超和他保护的文物与人物》《洙泗濠濮,松柏桐椿——记厉以宁著作外译,并祝先生九秩寿辰》《瞿秋白与王剑虹》《〈徐志摩全集〉的前世与今生》《生命历程里的一个下午》等。

        2019年,本报有19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包括:《朱镕基与浦东的开发》《燃烧灵魂的艺术——鲁迅与德国版画》《一位百岁“观察者”留下的1940年兴隆场百态》《张治中、郭沫若关于“长沙大火”的论争》《俄罗斯艺术赞助人马蒙托夫》《国人取英文名的流变与基本模式——以现代史命名个案为例》《“出版学”一词在中国何时出现?》《卡夫卡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1949年夏的激烈市场搏击》《协助范文澜先生编写〈中国通史〉》《新文化背景下的文言与白话》《城市文化与文明传承》《竺可桢与澄衷学堂》《林纾的幕后英雄魏易》《潘光旦:中国第一位社会生物学家》《宋云彬日记里的课本编审者》《老舍〈骆驼祥子〉的出版历程》《季海先生片谈》《梁任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撰著、讲授与传播》等。

        2020年

        1月8日,推出《2020北京图书订货会专刊》,内容包括文学、社科、少儿、财经、科技、电脑生活等新书淘宝和徐建中、张黎明等社长访谈。

        2月,光明日报驻法国、瑞士和欧盟资深记者何农开设专栏,多方面多角度介绍和分析法国文化和社会。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贵永华口述、何农记录的《中文是永不厌倦的旅行》一文2021年7月28日在本报刊出后,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官网及多家报纸转发该文。在贵永华总领事离任前,该馆为他特别制作了一个网页,主要内容即本报刊发的这篇文章。

        2月5日,本报刊出《古代的“火神山”“雷神山”》,在本报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0万+。

        2月6日,本报“枕边书”专栏开启。截至目前,先后有李佩甫、阿来、莫砺锋、李敬泽、宗璞、王蒙、朱永新、戴锦华、金波、郎景和等200多位名家陆续登场,以自己喜爱的枕边书为切入点,畅谈阅读与人生,细数阅读方法与技巧。

        2月17日,本报刊发《加快建设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计算机推演平台》。作者徐云峰是公安部资深网络安全情报专家。文章网络阅读量数百万,在各大高层,尤其是党政军地各级决策部门和应急管理机构,赢得高度重视和评价,被中央政策研究室采用并全文转发;被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教育部等多家机构作为《抗疫阻击战专报》的重要理论成果专报抗疫指挥部和各级决策组织。

        2月12日,刊发《疫情中的读书报告》。2月19日至4月15日,本报陆续刊发《学者“抗疫丛谈”》《出版人“抗疫丛谈”》《作家“抗疫丛谈”》《冯天瑜:大疫读书记》《病毒与人类的协同进化》《“双非原则”与新冠肺炎诊断》《我在武汉“宅”出了花儿》《1918年大流感和今天的新冠肺炎》等有关新冠疫情的报道与文章,以自己的方式跟全国人民一道同心抗疫。此后又陆续有《人文社会学科在人类重大灾难面前能做些什么》《方晓义:疫情面前,大众心态面临巨大挑战》《疫情期间花样自救 实体书店出现回升趋势》等相关文章问世。

        3月20日,设立“酒事江湖”专栏。首期由本栏目主持人丁帆撰稿《酒事江湖 别样人生》。截至目前,已刊发王彬彬、詹福瑞、苏童、汪涌豪、格非、谢有顺、陈彦、孙郁等一百余位文人的“酒事”,散着酒香的文字饱含着亲情、友情和乡情,又或浸润了古代士大夫的风范,耐人品味。

        4月22日,刊发《2019国民阅读率:成年略有下降 未成年人有所提升》。受疫情影响,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线上发布。

        5月,光明日报编委会下发“光编人字[2020]23号”文件,中华读书报社总编辑王玮自2020年5月调任光明日报社直属报刊社工作部,任命副总编辑吴祝蓉主持中华读书报社工作。于丽娜由文摘报社调任中华读书报社,担任副总编辑。

        自2020年9月9日起,光明日报及直属报刊的印刷工作由原来的光明日报印刷厂转至人民日报印刷厂。中华读书报社领导班子统筹各环节工作需要,将部分工作流程前移,编辑和审稿工作周末完成(新闻版除外)。在光明日报社电脑室照排室的大力支持下,中华读书报社编、审、校、排、印、发各部门鼎力配合,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顺利完成了此次重大流程调整。

        9月2日,推出《“开学季”特刊》,特邀50家著名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推荐本社新出版的精品力作。

        9月9日,本报刊发陈漱渝《心灵的债务——缅怀张静淑老人》一文。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道:“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1975年,陈漱渝费尽周章联系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的幸存者——刘和珍的同学张静淑,双方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书信往来。本文即是以这些珍贵的书信为基础的独家史料的发布。

        9月23日,本报刊发《第27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9月26日“云启动”》。这是创办34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次移师线上。

        11月19日,2022年正值钱锺书先生诞辰110周年,本报刊发《“送我还劳过虎溪”——周南老谈钱锺书》,周南老以93岁高龄接受作者田奕、崔昌喜登寓所探望并采访,聆听周南老讲述他与钱先生的交往始末。

        11月25日,本报刊发杨牧之《从〈不列颠百科全书〉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分享了他对“百科全书”编撰出版的深入思考。

        12月30日,本报推出《2020,永远的怀念》,致敬池志强、戴骢、段正澄等2020年逝者。

        2020年,本报有23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纸质版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包括:《百年社会学史上的李景汉先生》《以问题为导向、以世界为参照的清代小通史——戴逸〈清史三百年〉策划后记》《天荒地老忆青峰——忆柴德赓》《2020年,出版业要做些什么?》《“北京古籍丛书”的前世今生》《卢作孚与图书馆的一生情缘》《“一带一路”出版交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标准之我见》《李宗恩与胡适在协和医学院的交集》《往事的酒杯》《子规难挽东流水:追忆方克立先生》《中国文化典籍在西方的影响》《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大学章句〉》《“新文科”之思:“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朱永新:让阅读大潮奔涌》《名家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你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纪念童诗白先生》《笃信万有相通徜徉天人之际——怀念我的老师张世英先生》《〈史记研究集成〉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史记〉学的第四次“结集”》《理解恩格斯:七十五载人生,八个“生活驿站”》《从〈不列颠百科全书〉到〈中国大百科全书〉》《明月照积雪,夜深千帐灯——论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等。

        2020年,本报有17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包括:《五四虽百年,犹思钱玄同》《流行病的历史》《教我说文解字课的曹先擢老师》《笺墨记缘——方继孝的收藏三十年》《罗宗强先生二三事》《民族性”与“中国风”原创图画书的出版现状和艺术面貌》《从故宫参观者到参与者》《赵万里与古籍整理出版》《庄严先生与故宫文物南迁》《敦煌画师:丝绸之路上的一种唐朝人生》《丁文江归葬长沙始末》《鲁迅的衣食》《将故乡的旧事修砌成生命的碑铭》《钟南山:用耿介与厚重击碎傲慢与偏见》《韩羽:“十围便腹贮天真”》《柳青与〈创业史〉的未竟之痛》《周南谈钱锺书》等。

        2021年

        1月13日,推出“新年专号”,内容包括文学、社科、少儿、财经、科技等新书淘宝和赵剑英、王娇萍等社长访谈。

        1月20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陈力丹《艰难的起步,两代人的使命——编译马克思的〈新莱茵报〉》一文,记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人、学者矢志把《新莱茵报》完整地翻译为本国文字的艰辛努力。

        1月27日,刊发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新〈著作权法〉的十年艰辛修改历程》一文,以亲历者身份重点记录、梳理了第三次修改《著作权法》中的关键难点、节点与特点。

        2月10日,本报创办“文化强国”专版。首期刊发本报记者采写的《文物活化 书香先行——开在京城古建筑里的书店群落》。

        2月24日,刊发《陈西滢博士学位系出于虚造?》。该文为国内学界首篇翔实、深入考证现代学术史上知名人物陈西滢博士学位问题的文章,考证梳理了学界长期以来的一个历史谬误。

        3月17日、4月7日、4月21日,本报先后刊发李彤的《吴晗致胡适两封谈红信写于何时?》、马文飞的《吴晗致胡适两封谈红信写于1930年么?》和李彤《吴晗致胡适谈红二信分写于两地两年》。

        3月31日,推出《2021北京图书订货会专刊》,包括中国出版界主题出版物精彩纷呈和新书巡礼。

        4月14日,回应因为新的“祭祀坑”的发现而形成的三星堆考古热,头版刊发报道《三星堆最新考古成果带动图书出版热潮》,第17版刊发文章《从三星堆考古新发现说起》。5月5日,本报第5、8版刊发文章《三星堆青铜面具表现的是外星人么?》。

        4月16日,由好莱坞电影导演、编剧詹姆斯·卡梅隆监制的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正式公映。这部影片源自漓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一本书——《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种族主义想象力》,而这本书的起源又来自于本报思想版所刊发的学者程巍两个整版的深度文章:《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2012年10月17日第13版和2012年10月24日第13版)。

        4月21日,刊发《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露出优美姿容》,首次整版报道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10月27日,本报整版报道《百年考古 百大发现——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报道受到国家文物局领导的赞扬和肯定。

        6月16日至8月4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本报陆续刊发系列特稿,计有杨琥《“要让李大钊活起来,立起来”——十年编著〈李大钊年谱〉的若干认识和体会》、陈力丹《中国共产党经典新闻呈现亲密无间的党群关系》、王渝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1921-1978)》、葛涛《方志敏的〈遗信〉是写给“高某”的吗?》、童禅福《党的一大南湖续会共有十位代表》、王国巍《建党百年重走长征路》等。

        2021年6月29日刊出张晓、胡泊《莫斯科档案〈李大钊同志略传〉的背后》一文。文章中提到的任应岐,是河南鲁山人。他的后人读到文章后联系上了张小弟(即作者张晓)。2021年7月9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任应岐为烈士(豫政文[2021]88号),2022年9月,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为任应岐颁发烈士光荣证,2022年9月30日,河南鲁山县人民政府举行任应岐烈士证颁授仪式。

        7月,樊锦诗当选为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致敬读书人物”,安维智、蔡伟、陈霞、高雪、韩吉日木吐、李济远、刘厦、刘晓娜、彭超、沈延龙被评选为本届“十大读书人物”。7月14日,本报推出《第30届书博会特刊》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特刊”内容还包括作家访谈黄发有、王方晨,以及张春杰等60位名编荐书。

        7月21日,刊发戚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鲁迅》一文。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及鲁迅共有10次,引用鲁迅的文章和诗句来阐述文艺思想、分析延安文艺界出现的问题,对文艺为什么人、艺术的源泉、是否还是杂文时代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鲁迅》指出,《讲话》借鉴、吸纳了鲁迅的许多主张和观点,呈现出丰富的“鲁迅元素”,彰显出鲁迅文艺思想对党的文艺政策的重要影响。

        8月25日,刊发张梦阳《阿Q——100年》一文,从1921年12月4日北京的《晨报副刊》开始连载《阿Q正传》写起,记叙了百年来这部作品发表、出版、流布、争论、研究的方方面面。

        8月30日,中华读书报光明号上线光明日报客户端。截至2024年9月,共计上线文章约1300篇。

        9月1日,本报推出《“开学季”特刊》。出版如何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多元阅读文化需求? 本报邀请黄强、王芳、王焰等十位著名出版人畅谈出版愿望和关切。顾青、徐俊、李东等68位社长总编荐书。

        9月29日,杨振宁先生喜迎百岁大寿(旧俗)之际,本报刊发翁帆的《与杨振宁先生一起走过的日子》(作者授权《中华读书报》独家刊发)。此前本报曾发表杨先生《关于季承的〈李政道传〉及〈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等文章。

        2021年10月,《中华读书报》和《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入选国家网信办最新版《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为其中的38家中央新闻单位之一。

        10月27日,发表整版专访《三大汉学家通力合作,历时十三年,译成两千页,皇皇四大卷:〈红楼梦〉第一个荷兰文全译本即将出版》。在《红楼梦》荷兰语译本正式出版前夕,本报记者同时采访了三位译者林恪、哥舒玺思和马苏菲。这是对这一事件最早和最深入的报道。荷兰驻中国大使馆官方微博转发了采访,文化参赞找到译者之一的林恪说“我们沾你们的光啊”。林恪在10月28日向本报反馈:“采访在荷兰的反应很热烈。”荷兰大部分汉学家阅读了这篇采访。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老师通过译者,请求获准复印下发,用做阅读课材料。也有两个评论说荷兰媒体应该以《中华读书报》为“榜样”。有著名评论家间接了解了此文,并在12月4日的荷兰《人民报》上,将《红楼梦》的出版称为“年度文化事件”。

        12月22日,推出《2021,永远的怀念》,致敬沈昌文、吴福辉等2021年逝者。

        2021年,本报有18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纸质版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包括:《点染丹黄十数载校成曲礼三千篇》《百年敦煌学史之学理总结》《“中华思想通史”的灵魂和总纲》《“老三篇”为什么值得一读再读?》《致敬,那些杰出的插图画家们》《钱临照院士的五次选择》《章开沅:“一生与大学相伴”》《“六经”是经学的本经——〈国学与经学〉后记》《天地星光,大地稻香——怀念袁隆平先生》《为什么要展开对〈资本论〉的“版本学”研究?》《古书画鉴定那些事儿——从“鉴真馆”丛书谈起》《新时代儿童阅读的展望》《遇酒且呵呵》《与杨振宁先生一起走过的日子——〈晨曦集〉增订版后记》《如何定义和推进大数据出版》《“四书”如何通?“道”该怎么讲? ——读刘强先生〈四书通讲〉》《改革家、文章士、大写的人——纪念吴象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超越时间的亲情之书——〈傅雷家书〉走过四十年》等。

        2021年,本报有15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包括:《王元化:以生命证悟独立精神的思想者》《一个学徒眼中的卡夫卡》《鲁迅墓的修建及上海鲁迅故居的复原》《程千帆:教育行业的“手艺人”》《编译马克思的〈新莱茵报〉:艰难的起步,两代人的使命》《张冠李戴? 陈独秀原配并非高晓岚,兼谈民国才女高晓岚其人其事》《“莎学泰斗”方平——写在方平百年诞辰之际》《李苦禅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共和国财政部长的一代传奇》《陈仲甫:来自独秀山的一块“硬料”》《季羡林之于当今人文学术国际化的意义——纪念季羡林诞辰110周年》《为什么要展开对〈资本论〉的“版本学”研究?》《辛亥后,黄兴还乡》《萧红“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称号33年追踪调查》《百年悬案:中共一大代表究竟是多少人》等。

        2022年

        2022年1月,本报调整订阅价格。本报自2013年零售价每份(每份20个版)由2元调整至3元,此后九年未调整过定价。因纸张、印刷等各项成本大幅度上涨,经慎重考虑,本报2022年全年订阅价格调整为225元(50期),零售单价为每份4.5元。调价后,本报得到了广大读者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2022年发行量实现了稳中有升。

        2月9日,刊发《阅读冬奥图书成为新年俗 书业迎来“北京冬奥”高光时刻》,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了书城、书店和图书馆,阅读冬奥图书,感受冬奥激情,“阅读冬奥”成为我们的新年俗。

        2月9日,发表王立群《不断推进史学的大众化》一文。该文讨论了什么是“史学大众化”、史学为什么要大众化、史学大众化的路径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大众化应该注意的问题等。

        2月9日,刊发原中共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的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概念史》,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呈现出我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形成的基本路径和格局,从考证的角度回答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怎么用”的问题。

        3月9日,发表了时年91岁、曾经参加了中央编译局各个版本《资本论》翻译校订工作的张钟朴先生的口述实录《我与〈资本论〉翻译》,让广大读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者赓续李大钊、陈望道等马克思主义“播火者”的精神。

        3月16日,推出《2022春季专号》,包括文学、童书、科学、社科、财经等新书淘宝,王芳、马汝军、马来等22位社长总编访谈。

        5月4日,发表王学典持续思考多年的学术结晶《迎接第三次学术大转型》:第一次是1949年开始的从民国学术到共和国学术的巨大转型,第二次是1978年开始的从“以阶级论为纲”的哲学社会科学到“以现代化为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转型。而从党的十八大前后开始,正在经历着、进行着第三次巨大转型,也就是从“以现代化(西方化)为纲”学术范式到“以本土化(中国化)为纲”学术范式的转型。这三次转型构成了七十多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壮丽景观。

        6月29日,推出《夏季专号》,用12个整版的篇幅刊发府建明、任俊萍、李碧玉等71位名编荐书。

        7月19日,中国出版协会新闻出版文字规范化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华读书报社为文字规范化工委发起单位之一。文字规范化工委职责为:配合管理部门做好汉字规范使用工作,为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行业发展规划等提供支持和建议,等等。

        8月24日,发表刘祯、焦振文的《“中国梆子”的戏曲文化坐标》。这篇普及长文,全景呈现了梆子戏的形成与流布脉络、崛起及历史沉浮、题材类型及精神情感之张力、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及其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的地位、影响、传承与启示等。有助读者一文读懂“中国梆子”,在脑海中构建起更加完整的中国戏曲图谱。

        9月7日,刊发《鲁迅文学奖评委谈鲁奖》。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选揭晓,本报记者专访鲁奖评委谢有顺、潘凯雄、丁晓原、罗振亚、谢大光、杨扬、董强。

        9月21日,推出《2022秋季专号》,顾青、周绚隆、肖启明等社长总编荐书。

        11月30日,本报《时代教育》专刊创刊。朱永新撰写发刊词《阅读是教育之基》。

        2022年12月,中华读书报社获颁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最佳媒体支持”奖。

        12月21日,推出《2022,永远的怀念》,致敬郑敏、刘先平、冯德英等2022年逝者。

        2022年,本报有12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纸质版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包括:《中国语境和全球视野下的故宫学》《唐诗如何甄品》《“中华文明”论的思想史意义》《共享人类运河文化记忆——〈世界运河辞典〉的编译实践与价值》《出版的本质与主题出版的逻辑》《近代中国人英文著述的历史考察》《毛泽东印章知多少?》《守护和发展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汲古得修绠开源引万流——读刘梦溪先生〈八十梦忆〉》《特定视角下的中国诗词曲史》《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描绘“高像素”的王维形象——〈论王维〉序言》《〈回向文学研究〉前言》等。

        2022年,本报有34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包括:《水天同——“半世飘零弹铗客”》《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称号的由来及“入围导师”》《“四书”如何通?“道”该怎么讲? ——读刘强先生〈四书通讲〉》《被时代改写的曹禺——重读曹禺札记》《中国“马赛曲”:时代与社会变迁刻度表》《钱逊先生的两次学问转向》《我与〈资本论〉翻译》《声音里的路遥》《杨树达,训诂学大师的“寂真勤苦”》《欢呼与争议:泰戈尔的新马之旅》《喜龙仁:让中国人自己言说自己——〈中国画论〉译后记》《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的比较》《一位编辑和一座古都——人民教育出版社王剑英与明中都遗址考古事业的开拓》《唐诗如何甄品》《邓小岚:马兰孩子们的“筑梦人”》《“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值得期待的“典范转移”〈从文献学到“数字人文”〉序》《“你可是为了攀登苍天”——豪情和诗意的王大闳》《世界考古学前沿理论视野下的陶器研究》《季羡林:独坐听风,不刻意而高》《邓散木:手书小学语文课本的艺术大师》《近代中国人英文著述的历史考察》《“神州月下”,与杜甫同游的美国女翻译家》《田汉与鲁迅的友谊与误会》《人文会通,薪火相传——写于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禅宗六祖与佛教的中国化——写在〈禅宗六祖师集〉出版之际》《任溶溶:百岁老人的儿童文学人生》《我对杨振宁先生的一些认识》《“中国梆子”的戏曲文化坐标——写在〈中国梆子〉丛书出版之际》《汲古得修绠 开源引万流——读刘梦溪先生〈八十梦忆〉》《怀念我的爷爷叶圣陶》《瓷上出世入世,理解各有千秋》《海昏侯刘贺墓幸存之谜》《特定视角下的中国诗词曲史》等。

        2023年

        1月18日,本报记者与作家王蒙对谈创作70周年,刊发报道《为文进载,意犹未尽》,畅谈王蒙近90年的人生阅历、70年的写作研究、60个国家的访问心得。

        2月22日,推出《2023北京图书订货会专刊》,内容包括文学、社科、少儿、财经、科学各领域的“新书淘宝”,以及26位社长总编访谈。

        3月29日,刊发赵鲁平、秦大忠《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晚清同文三馆启示录》一文,两位作者仔细考索晚清时期清政府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的三所翻译学校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此“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的书写。

        3月30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在清华大学静斋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报道《丘成桐:全力以赴建设中国“学术特区”》刊发在4月12日本报文化强国专刊上。

        6月21日,刊发马瑞芳教授《〈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不是曹雪芹所写》。

        6月14日,推出《BIBF 专刊》。主宾国特稿《阿尔及利亚现当代小说初探》《阿尔及利亚小说〈女王〉中的中国形象》;邬海澄、刘玮、杨益等讲述版权故事。

        6月21日,刊发《“一带一路”:世界版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7月26日,推出《第31届书博会特刊》。姚映然、刘宇婷、崔萌等65位名编荐书。

        8月2日,刊发《您可曾留意到奥斯丁笔下的菠萝?》,2023年9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成书《奥斯丁问题:“方寸象牙”上的群己之思》,荣获《三联生活周刊》发起的年度好书评选——第三届行读图书奖“思想中文原创”奖。

        9月13日,本报创办《学林》版。本版依托中华读书报近30年来在业界的声望和雄厚的作者队伍,以学界人物、状况、话题、事件、交往、纪念、成就、出版等为核心,刊发符合本报风格的各类文章。

        11月29日,刊发吴学昭《又是一年“一二·九”——记蒋南翔谈亲历“一二·九”》一文,追记了当年的学生运动领袖、也即写下“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蒋南翔亲历“一二·九”运动的前前后后。

        2023年11月,本报开始刊登“中国当代学术名家谭”访谈系列。该专栏由商务印书馆联合本报开设,本报记者采写。专栏每期一整版的深度文章,既具学术史价值,同时访谈还将被访者的学术探索延展至当下,为读者了解该学科领域的现状提供了一个高起点的入口。

        12月6日,刊发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文章《基辛格访问燕园追忆》。

        12月20日,推出《2023,永远的怀念》,致敬王智量、刘绍铭等2023年逝者。本文仅在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即超过20万。

        2023年,本报有26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纸质版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包括:《词谱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大突破》《重思中国传统学问中的本体问题》《于握笔杆的文化战士——张岱年》《出版智库如何向知识服务转型》《一部书籍史经典的前世今生》《大江健三郎札记:破壁者的乌托邦之旅》《ChatGPT:强人工智能时代的里程碑》《朱永新谈全民阅读:面貌、经验和期盼》《常玉:世间不常遇》《初心与使命:走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出版发展之路》《〈汉字形体史〉: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画卷》《世间曾有胡先骕》《贩书人怎样为古籍版本学立传》《这一代学人的使命与担当——“雅学堂丛书”前言》《为什么今天我们仍要读〈唐诗三百首〉》《〈康熙字典〉:驶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巨舶》《童诗的百年历程》《版本、作品研究的基石——关于鲁迅著作版本的断想》《谁能解“濠梁之辩”? ——庄子提出的语言哲学问题》《融贯古今的〈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新时代中国儿童文学主题出版的展望》《三千年印篆史:一部“推陈出新”的历史》《莎剧在中国:中译、改编及相关版本问题》《九十沧桑乐黛云》《大家小书,国故新知——读“中华文化新读”丛书》《基辛格访问燕园追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研究〈资本论〉》等。

        2023年,本报有27篇原创文章被《新华文摘》网络版全文转载,包括:《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心灵的确定性——“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百年回眸》《守望中华文化的灿烂星空——冯天瑜先生的学术志业与追求》《巴金章仲锷:一封信引出的回忆与行为写作》《词谱文献整理与研究的重大突破》《厉以宁老师,您是我们的榜样》《〈东北游记〉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纪念卢作孚诞辰130周年》《驰骋兮以导夫先路——读“问学丛书”有感》《戏里戏外的冯耿光与梅兰芳》《一部书籍史经典的前世今生》《丝路文明研究方兴未艾——“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前言》《刘炽的歌》《郭嵩焘:走向世界及其遭遇的挫折》《庄子究竟怎么“游”?》《李时珍纪念邮票的两处瑕疵》《一场堪称“世纪期待”的秦史知识考古》《唐寅:烟花队里醉六如》《〈康熙字典〉:驶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巨舶》《历史时期中国野生亚洲象的反常迁徙及其生态环境意义》《建构传统文化全民阅读阶梯体系:我们如何着手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世界舞台上的能式》《三千年印篆史:一部“推陈出新”的历史》《莎剧在中国:中译、改编及相关版本问题》《大家小书,国故新知——读“中华文化新读”丛书》《九十沧桑乐黛云》《基辛格访问燕园追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研究〈资本论〉》等。

        2024年

        1月10日,本报推出《2024北京图书订货会特刊》,包括文学、童书、社科、财经、科学新书淘宝;梁晋华、刘立平、阳继波等社长总编访谈,以及中华读书报2023年度十佳童书。

        1月17日,发表莫砺锋教授《何为学术,学术何为?》一文。

        1月17日,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今天的作家从柳青创作可以汲取哪些营养? 他的文学精神对于新时代文学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报记者专访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1978年第10期《人民文学》曾根据柳青遗稿整理发表了《创业史》第二部下卷的四章。柳青计划中完成的四部《创业史》,此前读者只能读到已出版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上卷。他在《创业史》之前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去哪里了? 距离上次发表柳青作品的时间已经过去了45年之时,本报刊发报道“以柳青的文学精神与新时代作家对话——与施战军谈柳青和《在旷野里》”。

        1月31日,发表杨牧之《新时代古籍整理的意义及发展趋势初探》一文。作者将整理和研究古籍工作置入文化传承和新中国古籍整理事业史的宏阔背景之下,强调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与严肃性。

        3月6日,发表卢晓蓉与胡晓江合写的《卢作孚与胡先骕》。百年前,卢作孚与胡先骕互为钦慕,携手奔忙,在中华大地上展抱负、救国家;百年后,作为两人的孙辈,本文两位作者合写文章中体现出的那一辈先人的拳拳爱国心、不畏艰难务实肯干的精神,令人感佩。

        4月3日,刊发本报记者访谈《专访格非:写作的根本就是隐喻》。

        4月9日,光明日报编委会下发“光编人字[2024]15号”文件,任命吴祝蓉任中华读书报总编辑(自2024年3月)。这是中华读书报创刊以来,继梁刚建、庄建、王玮之后的第四任总编辑。

        5月1日,头版头条刊发《一部风云激荡的中国百年乡村变迁史——报告文学〈神山星火〉研讨会在京举行》。2022年,光明日报组成调研组在神山村深入采访,撰写了长篇调研报告《神山村三日》,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5月8日,刊发《思想是学问的灵魂——访刘梦溪先生》。该文是本报记者2008年6月的采访稿,当时访谈稿整理出来以后,刘先生由于忙于研究和写作没来得及核正。虽已过去了十多年,访谈内容仍然鲜活,刘先生对很多学界的问题、观点仍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5月15日,头版头条刊发《用现场记录的方式书写了一个时代——长篇报告文学〈山这边,山那边〉研讨会在京举行》。1995年至今,近30年来作者持续关注苏皖两省交界处伍员山两边的安徽下吴村和江苏洑家村,先后发表了《山这边,山那边……》《三年再访山两边》《苏皖两个相邻山村的岁月嬗变》等多篇调研报道,在两省引起强烈反响,掀起思想解放大讨论,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风尚转变。长篇报告文学《山这边,山那边》就是在这一系列调研报道的基础上,由光明日报调研团队完成。

        6月19日,推出《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专刊》,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副教授尤梅撰写《沙特阿拉伯现当代小说管窥》,条分缕析地爬梳了自新世纪以来,沙特阿拉伯作家在小说领域日益凸显的成就。文章一刊出,即获得了主宾国的关注,各大网站相继转载。

        6月26日,刊发记者专访文章《陈平原:好的教育就是“从游”》,同期报纸第8版刊发刘跃进文章《一个不可复制的优秀学者》,纪念学者杨义先生。

        6月26日,为了让《中华读书报》能够报道和宣传更多的领域和内容,2024年本报“艺文版”恢复。《坐落于园林中的中山公园音乐堂》得到音乐界和学术界的好评。

        7月24日,推出《第32届书博会专刊》,以12个整版刊发王立刚、蒲善娟、曹晓雅等71位名编荐书。

        8月29日,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在会上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的批复》。大会选举聂震宁为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于津涛、白冰、李永强、李忠、顾青等13人为副主任,朱国鑫为秘书长。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规章》。会议决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出版协会。《中华读书报》负责人作为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筹备组成员参与筹备工作,并担任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