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大学里面开通识课的意义,就在于打破这种人为的将真理与规律割裂化、利益化的做法,将知识的传授从权力与利益结合的“障眼法”,重新回归到知识赋予力量的初心。

    讲大书、大人物、大学问 北大韩毓海的《大学小课》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9月18日   17 版)

        北京大学教授 韩毓海

        ■任羽中

        去年(2023)韩老师的《红楼》一书出版,在北大红楼开座谈会,我发言时提到了他的一些“早期作品”。与他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普及性读物相比,30年前的那些篇章,思想更尖锐,语言也更尖锐,就像是解剖刀,对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一位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更从一位进步的知识分子的角度作出了极精彩的回答。

        现在这本《大学小课》,同样是在回答上述问题。韩老师选取了十几位影响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家,把他们深邃的思想,用明白透彻的语言,向北大学生和读者们娓娓道来,展示了“西方”是从哪里来的,近代的西方是如何兴起的,资本主义又是如何塑造这个世界的,同时,更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的、深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韩老师说,这些不是学问,是他的“心事”。他的心里,装的是天下大事,他反复在追问:五百年来谁著史?

        今天,中国人要更加自信,更加自立自强。但越是自信,越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就越应该了解西方并善于向西方学习,不能以为西方资本主义就没什么真东西、好东西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列宁也曾经一遍又一遍地讲这个道理,“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生活。”

        一门课,或者这样一本篇幅不大的书,当然远不是西方思想的“全部”,也不是这十几位思想家的“全部”。讲什么、不讲什么、怎么讲,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也取决于水平。本书的叙述结构独具匠心。第一篇选取柏拉图、洛克和克劳塞维茨为对象,这种组合罕见,但作者恰恰通过这样的组合,深入浅出地引出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三个维度:形而上学思想、法治观和战争观,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西方政治传统是一个充满辩证法的政治传统”,由此,层层递进地,开始讲述在辩证法方面更具方法论自觉的黑格尔和马克思。本书对马克思的解读,不是简单地基于传统的、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而是通过比较黑格尔和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分析逻辑,清楚地指出马克思是如何超越了黑格尔关于劳动的主体建构逻辑,而从具有历史特定性的“资本”范畴入手把握现代社会的生成和运行机制,这实际上是一种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阐释逻辑。讲到了资本,讲到了社会经济问题,于是又顺理成章延续到了当代,从而将熊彼特和萨缪尔森等人的经济学理论纳入视野之中。可以说,本书虽然采取了非学院非“专业”的叙述方式,似乎跳跃性强,似乎有很多留白,但线索是清晰的,逻辑是完整的。至于作者的很多解读是不是准确,自有商榷、争鸣的空间。我以为,不能也不应该通过韩老师的书来“读懂”黑格尔和马克思,经典是要靠读者自己反复去读的,自己偷懒,就不会有真学问、真体悟。韩老师的书读起来痛快,但当然迷信不得,他引起了你读书的兴趣,这就够了。

        本书的内容不仅限于介绍和展示西方的思想与历史。韩老师讲学、著述的立足点,始终在中国自身的文明历史与当下的中国,“通过了解西方与西方资本主义,从而认识我们的现实,感知我们文化根脉”。在对西方思想进行拆解和重述的各个篇章中,中国文化的本位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是始终在场的。比如在点评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时,作者自然而然谈到了严复和本杰明·史华慈关于西方文明的定位之争,并基于公允的立场对之作出判断。这不仅涉及到如何从总体上把握和评价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也涉及到如何理解已经有机融入当代中国人的总体生活,并构成中国当代文明的骨架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交换、比较、反复,只有了解西方的思想与实践,才能理解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从1840年以来,中国人所苦苦抗争、苦苦求索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被西方的“先生们”逼出来的,“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从毛泽东时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工业化,到邓小平时代融入全球化体系,再到今天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这都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变,是中西方文明比较的结果。这比较,有平等的交流互鉴,有平等的竞争,也有不平等的压迫、遏制与反抗、斗争。

        韩老师讲到的这十几位西方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习近平总书记都曾提到过,我们今天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想学得更深,真正做到“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不读这些人的书可能是不行的(当然不止于这些),都读通了,才能深刻理解什么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中国共产党是最善于继承与学习的,又是最善于创造与超越的,真正站在巨人的肩上。

        这些人的学说,长期以来被贴上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标签,被引进到中文世界之后,被各个学科的师生奉为经典,经典的解释权也被各学科的教授们垄断。但是,一位中文系的、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学者,打破了学科界限,从政治思想演进、资本主义体系席卷全球、社会革命此起彼伏星火不灭这三条主线,全景式解释了现代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如何被构建,既有对宏大叙事的思想认知,又有对“资本主义精神”细致入微的分析,还有对人性的探究,讲的时候天南海北、行云流水、汪洋恣肆,但形散神不散,哪段话背后都离不开作者所理解的历史逻辑和规律。这是独特的讲学与写作风格,也为我们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方法论上的贡献,就是要在把握精髓要义和精神实质的前提下,全面、完整、准确地进行系统学习。

        韩老师把书名定为“大学小课”,这个课,专门讲解大书、大人物、大学问,当然应该是“大课”。说是“小课”,一来是“小班课”的意思,二来也是他谦虚。那什么是“大学”? 大学是探索宇宙真理的地方,大学大得很,“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大学要明大德、立大志,也要培养大写的“人”。大学虽然分科分专业,但真正的大学,必须有很好的通识教育。因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也是权力,现在大学里精细化的专业知识和学科体系,有很多优点,但也形成了对知识体系的割裂。大学里面开通识课的意义,就在于打破这种人为的将真理与规律割裂化、利益化的做法,将知识的传授从权力与利益结合的“障眼法”,重新回归到知识赋予力量的初心。

        这些年,北大建设了几百门通识课,《大学小课》显然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门。中文系的教授,给中文系的学生讲资本主义金融问题,到底讲得怎么样,难道不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吗? 韩老师开了一门跨越几千年、从政治思想史到社会思想史再到经济思想史的跨时空跨领域的课,这就是北大的气度。他在北大师生中有好些知音,我也盼望,这本书能为他赢得更多知音,韩老师的“心事”,要有人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