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海
一
长篇电视连续剧《海天雄鹰》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首播后,许多观众朋友给了我许多鼓舞。全国各大媒体也都给予了热情的评价,认为这部剧“作为我国第一部反映航母舰载机题材的军旅剧,《海天雄鹰》一开播便以收视率‘破三’之势显示了军旅题材的强势回归”,“从题材创新、制作水准、艺术呈现,到思想内涵、价值引导、社会影响力,都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军旅剧”(《中国文艺报》,2024年7月5日)。《海天雄鹰》“通过全景式视角、跌宕起伏的剧情设置、新鲜丰满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写实性、揭秘性、展示性的特征,扣人心弦,感人至深”(《人民日报》,2024年7月4日)。剧中人物“共同谱写了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时代后,海天雄鹰壮志凌云、强军强国的动人篇章”(《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与此同时,在各种自媒体平台上,无数的朋友们对于这部戏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连篇累牍地讲述《海天雄鹰》的故事,抒发自己追剧的感想,他们的热情,令作为编剧的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无比感动。
二
2011年11月,奉海军首长之命,我登上正在进行第三次试航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平台,开始对中国第一艘航母成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采访并在航母上深入生活。当时“辽宁舰”还没有入列。总指挥在舰上看到我,第一句就说:“你来早了”,“我们这边还八字没一撇呢”。但是就在当天上午,我就在航母甲板上亲眼目睹了舰载机试飞员们驾驶着中国第一款舰载战斗机歼十五的原型机从航母上空掠过,这时他们已经在进行着舰前的紧张的通场试验试飞。我问首长舰载机什么时候可以着舰,他说:“这帮人每天都想着舰,今天都想。但我不能让他们这么干。我得勒紧了马缰绳,像熬鹰一样熬他们,直到他们不那么想急着完成着舰了,技术和心理上真地做到了万无一失滴水不漏,每一次着舰都觉得是一次最稀松平常的着舰了,我才能让他们着舰。”这是上舰后首长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的一段话。像迎面撞上一堵墙一样,我撞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批新武器入列的新时代生长出来的科学精神,当然,这里面也有高超的指挥艺术。
虽然首长认为我来早了,但还是安排了他的办公室主任和我谈。这位主任的姓名今天已经记不得了,但我要说的是,他成了剧中陶斯勇政委的原型之一。他如数家珍地对我讲述了舰载机试验试飞部队成立后已经走过的漫长和艰辛的路程,不但在我心中展开了我军实现航母成军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辉煌画卷,还为我一一描绘了参与这项极为艰难的工程的每一位试飞员的音容笑貌,他们在直到当天为止的所有试验试飞过程中经历的困难、挫折和每一个极有可能牺牲的时刻。我们大约谈了两天,这是对我的心灵极具撞击力的两天。
中国航母成军的道路艰难至极。在一份资料里,我极为震惊地看到了两个数字。某个从1912年就拥有了第一艘航母的大国,在以后的一百年里,仅仅因为舰载机着舰和起飞这两项技术,在试验和训练中损失的飞行员居然高达8800余名,几乎平均一年要损失80余名飞行员(附带说一句,我们在西方大片中一次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而另一个二战后才开始拥有航母的大国,为了攻克着舰和起飞技术,累计损失了175名经历过二战的功勋飞行员。这两个数字让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自己要攻克这项技术,会不会也有大量的飞行员牺牲?
在《海天雄鹰》播出的过程中,不时会听到一种议论,什么我早就知道舰载机要高速加力着舰,为什么电视剧还要用那么多的篇幅讲对这项技术的突破。事实是直到今天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仍然没有也不会有一本权威的资料或者书籍会告诉你外国人是怎么着舰的。直到今天为止,各航母国家的着舰和起飞技术都是各搞各的,并对外人严格封锁。不但封锁技术,有的国家甚至连让你看一眼他们的航母的机会也不给你。眼下许多朋友知道的包括舰载机要加力撞击着舰的知识,是我国航母成军后自己向国人讲出来的。当然,它既不是全部,也不会出现那些最关键的数据。
在剧本里我原来写了一个真实的情节,电视剧制作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担心观众认为过于夸张,忽略掉了。这个真实的情节是,我们在舰载机试验试飞过程中的一组很关键的数据,居然是从一部外国人的小说里查到的,而它也居然就成了我们试验的一个起点。可见技术封锁到了何种程度,而我们的事业的开端又是多么艰难。
但无论要发生什么,辉煌的事业仍旧开始了。等到我可以在中国第一艘航母平台甲板上看到我们的舰载机进行第一次着舰和起飞前的通场练习时,一个个的艰难时刻都过去了,几乎所有技术层面的山头全部都拿下来了,现在剩下的只是一个让心态平静到认为任何一次着舰都是一次最普通的着舰的时刻了,剩下的只是最后的一落和一飞了。
有过许多故事,许多极为黑暗的时刻,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一定会死人的关键节点。但是,直到我上舰的这一刻,我军即将拿下第一次着舰和第一次起飞的战果,中国舰载机试验试飞部队没有损失人员。
中国人不声不响地在被完全封锁的状态下,又一次通过自己极为艰辛的努力,既只争朝夕又严守科学精神,创造了奇迹。不但在艰难的探索中成功攻克了舰载机着舰和起飞技术是一项奇迹,在攻克这两项技术的过程中不死人本身就是一项中国唯一世界无二的奇迹。
三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我要感谢许多帮助过我的人。但在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一直不遗余力支持我创作的海军首长们。他们给我的不止是英雄人物和故事,更多的还有勇气。
第一稿写完后,拿给一位首长看。首长不满意,认为我漏掉了试验试飞过程中一个极为艰难又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写不写我们的试飞员用肉体驾驶着尚未通过适配性试验试飞的舰载机高速撞索这件事上我犹豫过。我担心国内外有些人会认为我军让试飞员以肉体之身做这样的事情过于残酷。但是首长不这么想,他明确地指示我,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我们的人牺牲都不怕,为什么还怕把它们都写出来呢? 写不出这一章,全国人民真的会知道我们的英雄曾经为中国航母成军付出的全部的牺牲吗?
我接受了首长的建议,其实真正接受的是鼓舞。他让我这个写作者敢于睁开眼睛看到试验试飞过程中每一个对于我们的英雄的真正考验。这些考验本来就残酷,但是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时刻,我们的英雄全都扛过去了。现在是可以将能说出的地方全都说出来的时候了。我们连真正的考验都经历过,最难攻克的山头都打下来了,现在还害怕把它们说出来吗?
采访实现中国舰载机飞行员第一次成功着舰的英雄试飞员戴明盟是我整个采访过程中的一次顶峰体验。在最初的两次采访没能如愿后,首长又专门安排我去舰载机试验试飞基地对戴明盟进行专访。对戴明盟的要求是必须像接受任务一样接受我的采访。这次采访终于在一天晚饭后开始,而在刚过去的一整个白天里,他都在带领新的舰载机飞行员进行飞行训练。我们的谈话从他的幼年开始,直到实现中国舰载机在中国航母的第一次着舰和起飞,其间几乎所有和他有关的故事我都从别人口中听到过了多次,并不陌生,但从戴明盟本人口中再次听到那些直面牺牲的时刻,我感觉到的完全和以前听别人讲时不同,这里没有什么沉重的感觉,我心里悄悄生出的是另一种极为奇特的感觉,后来我用四个字形容这种感觉:“云淡风轻。”所有的事情在戴明盟本人口中,全都只能用这样的四个字来描述。而且我当时和今天同样认为,这种感觉不是虚假的,至少对于戴明盟本人讲是极为真实的。“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的故事现在已经家喻户晓,最能表达他性格的故事也有不少,第一个就是当年他还只是一个菜鸟飞行员时,就经历了因发动机故障造成的坠机,跳伞后他摔伤了脚,不少人出过一次飞行事故心理就会留下阴影,就不愿再飞了,但是当领导询问他的选择时,戴明盟满面轻松地回答:“我都坠过一次机了,就更什么都不怕了,当然要接着飞!”在被首长从全海军最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中选出来担任舰载机试飞员后,戴明盟经历了多次非常可能牺牲的“第一撞”和“第一飞”,包括电视剧里展现的第一次陆地模拟高速撞击着舰试验,也包括在戏里只要出一点差错就有可能撞山的B40A、B40B试验试飞,全是由他第一时间勇敢地承担起来的。等我问到他第一个在中国航母上完成了中国舰载机着舰时有什么感觉,他笑着说:“有什么感觉呀! 和以后每天都要在航母上着舰相比,不就是一次最普通的着舰吗? 我没感觉。”
有些朋友看了《海天雄鹰》,武断地认为剧中的谢振宇的原型就是戴明盟,这里是存在着巨大的误解的。戴明盟完成第一次着舰时已经41岁,和剧中秦大地的年龄差不多,对我来说,他更多的是秦大地这个人物的原型之一。至于谢振宇,我在前面几稿里都把他当成一名成长中的新一代飞行员的代表人物去写,因为我认为我第一个一定要写好的是秦大地。在今天观众看到的电视剧里,秦大地发生在试验试飞场上的许多故事都源自飞行英雄戴明盟。我觉得我有责任在这里澄清一下,如果说秦大地这个人物有多个原型,戴明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谢振宇这个人物形象的设想是我屡次采访中的又一个重大收获。这个形象代表了和秦大地不同的一代试飞员,他们年轻,技术高超,而且心气也能高到云端里去,一个个都有一身“舍我其谁”的英雄气,令我极为欣喜。但我同时也认为他们和戴明盟不同,毕竟他们仍然是成长中的人物,并且正真实地在我们的试验试飞队伍里得到锻炼和迅速成长。这种成长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成长,不是“老子天下第一”,是对于爱国主义、集体英雄主义理解的加深,对于军人的使命、责任和牺牲意义理解的加深,这样理解的加深,让我这个老兵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让谢振宇在《海天雄鹰》中终于和秦大地一起成了并列男一号,是剧本修改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这同样来自首长的建议,因为谢振宇这个人物和他那一代新人代表着中国海军的未来。而且,我已经在剧本里写了,将军人的使命、责任、担当和牺牲精神传承下去也是谢振宇这一代军人的责任,航母成军当然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但同时我们也在进行着另一项更为伟大的事业,那就是把为国牺牲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所以,谢振宇这个人物才迅速在新修改的剧本里成了男一号,而且也更加强化了秦大地悉心培育和锻造谢振宇和余涛等新一代优秀飞行员的戏。如果说在这部戏里,秦大地代表的是我军的今天,谢振宇代表的就是我军的未来。在这里,编剧寄托的正是这样一种期待:不但我们的事业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中国军人的精神的薪火,也一定要代代相传,永久不绝。
四
观剧的过程中,有的朋友对秦大地这个人物的家事充满了同情,认为我不应该这样设计剧情。我要说的是,这个家庭的故事和故事的主角,是我上舰的第二天直接冲着我撞过来的。
上舰的第一天,当时还叫接舰部队后来才称为“辽宁舰”航空母舰部队的一位指挥员来看望了我。我们约好第二天谈一谈。第二天上午我早早地到了他在舰岛二层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我请他谈谈被任命为中国第一艘航母主官之一的感受,他说出的第一句就震惊了我:“就四个字——准备牺牲。”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讲,他抬手对我指一下窗外,说:“你瞧,外面是什么,我的办公室的位置又在哪里?”我当然不能马上明白他的意思,他接着解释:“我这个办公室,是舰载机一旦挂索不成功,稍有偏航,机头最先撞进来的办公室。”他停了一会儿,看着我的眼睛,接着说:“我即使每天什么政治思想工作也不用做,就坐在这间办公室里,我们的试飞员,连同以后要成立的航母飞行编队的飞行员,都会知道,我在这里坐着呢。等于我告诉了他们,飞吧,无论怎么飞,飞成什么样,我们生死都在一起!”就是这一瞬间,我不觉泪目,而且大致明白了海军首长为什么会选择他来做中国第一艘航母的首任主官之一! 有了这样一位指挥员,你可以想象,他能带出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离开后我心里仍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我们的整个谈话过程中,他脸上一点笑容也没出现过。陪同我离开的一位舰上领导这才告诉了我他的家事:这位指挥员就像《海天雄鹰》里写的秦大地一样,家里有一个患有脑瘫的儿子,还有一个截瘫的父亲。前几年大家工资都低,为了给孩子治病,一到探亲假他就和妻子一起带着孩子全国各地跑,到处求医问药。这种花销不是他作为一个中层部队干部和妻子身为一名教师的收入所能扛得住的。但他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父亲,无论多难从来都不愿意对儿子的治愈丧失信心,为了给儿子看病他甚至委托过战友向别人贷过款,当然战友最后没有让这件事发生。听到这里,我有一个问题立马就冒了出来:这位主官家庭都困难到这个程度了,为什么还要选择他来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为什么不能换成别人。正在陪同我参观舰岛的领导的回答我后来全都写进了剧本,他说:“不是没有其他人选,但是正因为责任重大,全国、全世界瞩目,首长想来想去,还是选择了他,因为他曾经在三个水面部队做过主官,是全海军最优秀的那一个,首长们觉得没有第二个人能比他做得更好。”
后来我与这位主官又接触了几次,只有一次谈到他的儿子。他说儿子昨天跟他打电话了,问了他一件事:“老爸,你说将来我是考清华好还是考北大好?”就是说到这里时,这位做父亲的人不觉微笑了一次。这是我在中国第一艘航母平台上和他共同生活的九天里见他唯一一次露出过笑容!
据最近听到的消息,这位指挥员的儿子已经长大,并且成功地考上了大学。我在这里祝福这位英雄和他的儿子,祝福他们全家永远幸福,心想事成!
五
一部成功的戏,不但要有人物的支撑、故事的支撑,更要有精神的支撑作为其基石。有的朋友认为,《海天雄鹰》中衣正邦海军中将讲出的三个战场上的故事,恰恰代表了这部戏的精神的基石。
我想在这里告诉大家的是,这三个故事——战前最后一夜挖墓坑的故事;过雷区来不及排除就绕过去的故事;一个营过了河要不要撤回来,老首长要师长抽根烟冷静一下再作决定的故事,都是发生在我的有限的战争经历中的真实故事。它们不是发生在我身上,就是发生在我眼前的。
许多朋友知道我的从军经历。入伍后先后走过了两支战功卓著的部队,一支是东北野战军有名的“攻坚老虎”六纵十七师,另一支更加声名卓著,就是毛主席和朱老总带上井冈山的“红二师”。在这样两支英雄部队里,我每天听到的都是老一辈英雄们的故事。但我仍然认为,真正完成对我作为一名军人的灵魂和胆魄塑造的仍是我亲身参加的两次战争。如同衣正邦中将在《海天雄鹰》中反复讲述的一样,每一个发生在战争中的故事,都对我理解什么是军人,我们的使命、责任是什么,我们牺牲的意义是什么,有了极为重要的帮助。
坦率地讲,当首长把这个工作交给我时,我心里是没底的,中国航母成军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事业,我却对之一无所知。但是,在航母上听到了戴明盟和其他众多试飞员的故事,尤其是接触到了这位把自己的办公室选择在舰岛二层的航母主官的故事之后,我已经知道这部戏该怎么写了!
当年我参军的部队是陆军,今天要写的是海军,还是我从没有接触过的航母舰载机部队,但是,我在我经历过的战争故事中体验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身上体验到了。就从这一天起,一直隐约地存在于陆、海、空三军之间的那道无形的“墙”不存在了。中国的军人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都是祖国的保卫者,都是一群为了完成使命和责任不顾一切往上冲的人,他们不分彼此,他们的心里熊熊燃烧着的是同一团为国牺牲的火焰!
首先要写我们这支军队的精神,连同它在一代一代人中的传承。对于航母和航母舰载机着舰起飞技术我是生疏的,但是对于这种精神的传承,在我们这支军队的老中青三代军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的颜色,我一点儿都不陌生! 它们当年既然能感动我,今天就能感动新一代的观众朋友,因为中国军人的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
所以,从一开始设计剧情,就有了秦大地和谢振宇这一对两代英雄的传承,有了从余兆年到余海洋到余涛这一个飞行世家三代英雄飞行员的传承,更有了余兆年对吴惊天对秦大地再到谢振宇这一条传承线。当然这里还有一位其实也是从余兆年那一个起始点传承下来的人物,就是剧中的试验试飞总指挥衣正邦。衣正邦还有另一个传承,那就是由他亲自参与的战争的故事带来的精神传承。
在余兆年老英雄唱的军歌里,其实我还写了更久远的传承,那就是老英雄本人从他那些已经牺牲或者已经过世的老连长、老排长、老班长和老战友那里得到的传承,这才是所有的传承的根,是我们这支战无不胜的红色军队的根脉所系。包括“空中拼刺刀”精神,我看到有年轻朋友认为那是余兆年老英雄的“创造”,不是的,“空中拼刺刀”的精神早在我军拥有第一支参加实战的空军时就被创造出来了,在中国空军成军不久立即投入抗美援朝战争中就成了我军飞行员的战斗精神。为了这段历史,我已经写了一个新的剧本名叫《空战》,我希望能够早点拍出来,那时大家就会知道事实上从我军拥有空军的第一天,就在以“空中拼刺刀”的精神战斗,而它又被一代一代地传承到了余兆年老英雄这一代人身上并继续发扬光大。
一部艺术作品当然要写人,但是写人的什么呢? 仅仅是那些生命表层的故事吗? 优秀的艺术品总是在写人物的精神方面下最大的功夫,拼命地去挖一口深井,无论是中国的《红楼梦》,还是外国的《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概莫能外。
六
虽然在攻克舰载机着舰和起飞技术的过程中中国海军创造了世界性的奇迹,一名试飞员也没有牺牲。但在着舰成功的当日,沈飞工业公司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罗阳同志就倒下了。在以后展开的战斗试飞和训练飞行中,又出现了为保住飞机推迟跳伞而英勇牺牲的飞行英雄张超。钢铁飞行员罗先建则在一次昼间飞行训练中为保卫战机推迟跳伞,整个人拍在海面上,造成胸椎、腰椎、尾椎多处爆裂性骨折。但419天后,这位飞行英雄在成功地取出了六颗钉在他身上的钢钉之后,又成功地飞上了蓝天。他成了《海天雄鹰》中特级飞行员吴强的原型之一,被导演拍进了剧中,引起了广泛的尊敬。
事实上,像吴强这样的英雄,像秦大地谢振宇这样的英雄,在中国航母成军无比艰辛和史诗般的历程中大批涌现。这里我特别要提到空军来到海军支援舰载机试验试飞的英雄试飞员们。主要是我自己的失误,我失去了采访他们中任何一位的机会,但是他们每一位试验试飞中的故事,他们英勇无畏的表现,他们的牺牲精神,连同我在了解了他们的故事后对空军战友生出的敬意,我认为我在《海天雄鹰》剧本里都尽可能地表达了。正像剧中的空军马副司令说的那样: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战斗集体,只要打起仗来,就不分什么海军空军了,只有中国人民解放军!
七
剧本写作最后阶段的最大收获是我在有关首长提示下,重新发现了“海空雄鹰团”这个英雄群体,连同1965年9月20日在海南岛上空,怀着“如果打不下敌机,撞也要把他撞下来”的决心,驾驶国产歼6战斗机在距敌机仅291米处开炮,击落当时美军先进的F-104C战斗机的海航英雄飞行员高翔,以及在1965年4月9日的南海莺歌海空战中以四架歼5迎击敌四架F-4B舰载战斗机,令敌机自己发射导弹击落自己的飞机一架、造成另外两架失事坠海、只有一架返航的海航24团英雄集体,并把它们化成剧中老英雄余兆年的战斗故事,加入到了《海天雄鹰》的开端。一些对当年的老英雄和他们的战斗故事一无所知的观众最初以为这段戏是编剧的杜撰,等到发现它的真实来源,都为中国海军航空兵当年以劣势兵器干掉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发出惊呼。这部分戏强化了英雄精神和战斗意志以及严格训练出来的空战技术在我军的传承。没有剧中的余兆年当然也就没有剧中的吴惊天和秦大地,而没有后者,也就不会有新一代的谢振宇和余涛。但是,我仍然以为最重要的传承仍然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精神。
我的一位老首长多年一直都在对部队讲一句话:“剑不如人,剑法要高于人。”我们英勇的海军航空兵,一直都有“剑法要高于人”的传统,所以我才在剧本中写那么多空中对决。这不是我这个编剧一意孤行,或者别出心裁,想一鸣惊天,我以为这是我应该做的,它们既是我对我军战斗力的真实书写,也在表达我对这种“剑不如人,剑法要高于人”精神的永久的敬意。
八
航母成军事业离不开我国高速进步的科技实力的支撑。《海天雄鹰》既以舰载机试验试飞为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无法把更多的笔墨分到地方支援军队的那一部分同样极为重要的力量上去。但我仍然在剧中写了两支地方专家团队,包括其中一位团队的领军人物——歼十五舰载机工程的老总梁华——的牺牲。大家在看到这个地方时流下了眼泪,很自然地想到了在第一次着舰和起飞完成后骤然去世的罗阳同志。你们没有错,如果说别的人物都有多个原型,这个人物就只有罗阳同志一个原型。朋友们,我做不了别的,就把《海天雄鹰》当成对罗阳同志的一次纪念和悼念吧。
在航母上生活的九天里,我每天早上和罗阳同志以及中船重工的一位老总在甲板上跑步。他在我们的交谈中谈到歼十五工程的地方不多,他不但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而且是一位谦逊的英雄,一位文质彬彬的英雄。我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