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9月11日 星期三

    铁肩道义 妙手文章

    ——评吴波、涂德胜《涂西畴评传》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9月11日   19 版)

        《涂西畴评传》,吴波、涂德胜著,湖南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78.00元

        ■曹威伟

        作为一位生于20世纪颇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涂西畴集“革命家、教育家、学者及民盟地方组织创始人”于一身,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地方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湖南和平解放杰出贡献者,著名的经济学家,新中国成立后湖南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复杂的身份使其一生的经历线索纷繁,难于整合。吴波、涂德胜撰写的《涂西畴评传》,以涂西畴于2002年2月撰写的自传体式“回忆录”为基础,还原了他从1913年出生至2007年逝世这94年的壮丽人生。《评传》既发挥为传主塑像的自由、创造性,又对客观历史事实保持足够的尊重,恪守学术含量和逻辑力度,实现了对涂西畴一生历程及精神形象的巧妙还原,可谓知人论世、立传存真。

        厚描人生 画像精准

        传记的第一要义是为传主画“人生像”。涂西畴出生在孕育过《楚辞·涉江》的辰溪,一生漂泊,从辰溪老家到省城长沙,从奔赴延安到返乡抗日,从中大求学到返湘革命,他的足迹犹如一部游记;从故乡才子到一师俊杰,从中大学人到湖大学者,从参与和平解放到助力教育筹办,他的经历又似一部传奇小说;从返乡抗日的坚韧挺拔到助力解放的深谋远虑,从早年接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人生暮年的学贯中西,他的人生更像一段苦行之旅。面对传主如此复杂、跌宕的生命旅程,吴波教授、涂德胜先生凭着对学术的虔诚和独到的思想穿透力,精心地收集、选择、甄别、研读有关传主的大量作品、书信、论著、档案、回忆录材料,对传主进行整体深入的认识把握,精确地选取能够代表传主精神人格的部分重彩描绘,通过诸多细致、生动、鲜活事实片断的描摹与连缀,勾勒出了传主漫长而纷繁的人生历程。

        《涂西畴评传》按传主人生明显的几个阶段——早期革命求索阶段、从事学术研究阶段、尽心统战工作阶段、投身和平解放阶段、筹办高等教育阶段——分22个篇章展开。当然这几个阶段是相互贯穿、相互穿插的。第一个阶段,是他早期革命求索阶段。他出身农家,1935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接受了徐特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育培养。1937年冬参加了由湖南一师学生组成的“抗日民族先锋队”。1938年夏初奔赴延安,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夏末从陕北回到家乡辰溪,组织了一支鸟枪梭镖队,后率队加入“辰溪抗日自卫团”并担任大队长,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个阶段,是从事学术研究阶段。1940年,为了躲避国民党宪兵团的迫害,只身来到已经迁至广东坪石镇的中山大学法学院就读。受李达、王亚南、梅龚彬等人影响,他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1944年毕业后,受到王亚南教授的推荐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法学院经济学系助教、讲师。第三个阶段,是他尽心于统战工作的阶段。抗战胜利后,中山大学迁回广州复校。1946年,广东党组织指定卓炯同志在中山大学协助民盟建立组织,发展盟员。受党组织委托,涂西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担任中山大学民盟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在中山大学建立民盟组织,与民盟广东省委李章达主任委员直接联系,开展统战工作。中山大学民盟组织成立以后,他多次组织领导中山大学师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示威活动,并发动盟员响应宋庆龄等的号召,成立了“人权保障会”及“中山大学文化社团联合会”,创办《中大文讯》半月刊,在学运中发挥出了强大的力量。第四个阶段,是他投身湖南和平解放的阶段。1949年,经过湖南省工委统战工作组组长余志宏的推荐,涂西畴担任湖南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及策反程潜小组的副组长,成功策反了张严佛等一批国民党特务及重要军事人员,为湖南和平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第五个阶段,是他耕耘于高等教育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涂西畴历任湖南大学教务长、湖南师范学院筹备组负责人、湖南财经学院院长等职,辛勤耕耘在高教战线上,为湖南的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以这五个阶段为线索,以涂西畴真实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评传展示出了对传主人生经历的细读能力——即不仅仅停留在绘制传主外在的人生足迹和经历的浅层“人生像”阶段,而是不满足于涂西畴人生的还原,通过对传主同情的理解、会心的体贴和由外而内的省察,使其“精神血肉”丰满地走向了前台。

        大史小史 宏微兼备

        《涂西畴评传》一书的主要内容无疑是记录涂西畴作为革命家、教育家、学者及民盟地方组织创始人的成长过程,但是吴波教授、涂德胜先生在写作时并不局限于其个人经历,而是拓展到整个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作者熟谙文史,在描述具体人事时拥有大历史的视野。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不仅客观地叙述传主的人生经历,还将传主的历史功绩放在纵横捭阖、风云多变的历史大环境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背景下加以全面的评价,既记叙传主传奇的人生经历、心理思想发展脉络,又为我们描绘出一幅20世纪上半叶至中叶中国革命、学术、高等教育、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宏大图景。

        如书中关于涂西畴回乡组建抗日自卫团的描述。1938年夏,涂西畴从陕西回到辰溪,发动群众组织了一支鸟枪梭镖队,后他率队加入了“辰溪抗日自卫团”并担任大队长。“辰溪抗日自卫队”的进步举动,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湘西宪兵团设计毒害涂西畴,他因中毒卧床4个多月,险些命也丢掉了。虽然这支队伍没有能够在抗日的战场上发挥作用,却激发了家乡民众的抗日斗志,为在偏远的湘西地区开展抗日活动积蓄了力量。这段历史钩沉了一段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返乡因地制宜、组建抗日武装组织的历史:当时一批由失去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在乡间组织抗日武装,紧紧依靠当地群众,不断挫败日军及匪伪势力的进攻,逐步上升为群众性的抗日自卫斗争的主要力量。书中所呈现的细节,以个案的方式细致地呈现了当时共产党人深入乡村组建队伍、开展抗日工作的曲折与艰辛。

        再如书中关于涂西畴参与湖南和平解放的描述。1949年春,经中共湖南省工委统战工作组组长余志宏推荐,涂西畴担任策反小组的副组长兼军事代表。他成功策反了国民党军统大特务张严佛、宪兵团长姜和赢、保安团团长刘鸣球以及陈明仁将军的参谋长文于一、国民党空军大托铺机场负责人蔡晋年等,并指导宪兵团陈采夫串联组织湖南进步军人民主促进社,使其成为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1949年7月,白崇禧撤离长沙时,授意陈明仁在解放军进城前爆破长沙城里所有的交通设施以及仓库、军火库、工厂等重要建筑设施。得知这一消息后,涂西畴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将设在开福寺的军火库迅速转移,将白崇禧的爆破队赶出长沙,使长沙城免遭了一次大劫难。1949年8月8日被萧劲光司令员亲自接见并称其为湖南和平解放“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多年来,人们对湖南和平解放的细节知之不详,书中关于涂西畴这段经历的描述,极大地丰富了湖南和平解放这段历史,也将那一段风起云涌、名人辈出的历史画卷展现于世人眼前,帮助人们进一步深化了对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再如书中关于涂西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方面的描述。书中将其在学术方面的贡献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坚守者、西方经济学庸俗理论的批判者、产业革命政治经济学的开拓者、区域经济理论与应用的践行者。书中描述了涂西畴在中山大学担任助教期间对全体主义经济学说和庞巴维克经济学说体系的庸俗理论做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和揭示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统治区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及其恶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问题进行提前研究,并以《产业革命》一书为新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理论预判;针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实现乡土工业现代化、社会主义生产转型问题,改革开放面临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两个调节”等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为发展我国的现代化乡土工业、端正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做出了积极理论贡献;对区域经济理论和应用进行分析,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传不仅成功地刻画了一位为实现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理论而不懈努力的学术泰斗形象,而且书写了学界的各种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如对李达、王亚南的描述,展现了一种丰富的互动过程,从而再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早期发展史,丰富了我国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早期学术史。

        夹叙夹议 精美深邃

        所谓评传,就是要把作家的人生和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省察和观照。它不仅记述了传主的生平事迹,而且在叙述中常常插入评论,对传主的性格、行为、成就等进行评价和分析。“传”的部分真实、全面、亲切、丰赡,“评”的部分公正、客观、系统、权威;“传”与“评”相互对照,相互解释,从而达成人生历程与人格品质、历史进程的深度对话。也就是说,传记不仅仅要从一种人生际遇里来体察历史的波澜壮阔,体察个体心灵的伟大,还要能够理性地理解传主宽阔与复杂的人生历程,理解传主人生历程与历史潮汐的深刻关联,这是决定一部评传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涂西畴评传》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它“同情的了解”涂西畴的人生,对涂西畴的革命地位、学术地位、人格特征有着精辟论说和恰切定位,力图做到事实翔实准确、评价客观公正,兼具传的精美和评的深邃。

        吴波教授、涂德胜先生没有迷乱于传主身份的复杂多端和经历的传奇变幻,而是大胆地把真实的涂西畴一分为多,使之灵巧地穿梭于革命、学术、教育领域之间,游刃有余地从多侧面、多角度潜入传主的思想、行动、精神世界,重塑、凸现出了涂西畴心忧天下、志在救国救民的革命精神,心系教育、致力兴学育人的创业精神,胸怀全局、服务党盟合作的崇高品质,学有专长、探索区域经济的远见卓识,各自栩栩如生、精彩纷呈。与此同时,又从整体上把握传主生活在家仇国难叠加的烽火年代大背景,将“家国情怀”“矢志追求真理和理想”的本质属性贯通其中,使涂西畴的形象描绘浑然一体。无疑,这种方法是极为成功的。正是通过紧扣涂西畴“家国情怀”“矢志追求真理和理想”的人生底色、本质属性、人格精髓,作者串联起了涂西畴看似散乱的身份和历程,成功描绘了其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对涂西畴的“革命”信念、“学术”信念的深刻解读和重笔描绘是传记的血脉,以这样的血脉,串联起涂西畴从学术到革命、到教育、到建设的广阔人生跨越和复杂经历影像,串联起其历经苦难、百折不挠,对革命矢志渴求的生命历程,无论是在生命低潮阶段还是高潮阶段,始终保持积极振作,秉承共产党员可贵追求的生命历程。正是因为作者将涂西畴的历史贡献与人格特征把握统一起来,完成了对传主从身到心、从形到神的全面重塑,使其矢志革命的革命者形象,薪火相传的育人形象,刻苦钻研的学术形象,勤俭朴诚、襟怀坦荡的人格形象跃然纸上,尽现眼底。这种对历史问题的圆熟处理,对传主和材料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尊重材料,以之为研究源头,又能将材料作为刻画传主形象的支点,使全传环环相扣、错落有致,保证了传记的真实度和可靠性。

        文史穿插 生花妙笔

        传记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文学创作范畴,可读性理所当然是其追求目标。《涂西畴评传》的特色之一就是文字上常妙笔生花。吴波教授长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及民族学教学与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史学功底。他兼具史学家的实事求是和文学家的奇思妙想,化解了传记中常遇到的义理与辞章不能兼具的问题。

        《涂西畴评传》的文字保持了吴波教授一贯的风格。一方面遣词排句,从心所欲,辞章晓畅明快,有动势之感;另一方面清新平实,清水芙蓉,人物出场与事件发生皆能出乎自然,无缝衔接,使读者产生一种节奏感上的快悦,堪称当代传记文学中成熟的笔墨。这一点在有些章节中表现尤为明显。如“返乡抗日”章节,用近乎传奇小说的笔法描绘涂西畴在故乡筹建抗日自卫队的故事,细腻可感、栩栩如生,以呼之欲出的逼真感凸显了涂西畴的家国情怀、坚韧意志和责任担当。这些文字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传奇性和可读性。

        历史与民俗的穿插也增加了作品的活泼和变化。如作者对当时的湘西文化的描绘。湘西一带流传着许多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秘文化,如蛊毒、赶尸、辰州符、看相算命等。书中介绍蛊毒的制作和施法:最多的是用病鸡吸引蜈蚣等毒虫制作,药引子可以放在指缝中,在倒茶时趁人不注意施放。是否中蛊,民间办法一般是让嚼几粒生黄豆,如果觉得很香很脆,那就是中蛊了,否则就没有。又如揭秘传说中的赶尸,描绘死者家人请赶尸人施用法术,让死人站立起来,然后驱赶着晚上行走,远行几十、几百里回到家乡,然后再择地安葬的传统习俗。又如对辰州符的描绘同样充满神秘感。辰州符作为古代辰州所盛行的一种符咒,是通过符箓和咒语之运用,而得到可以超越人力、役使鬼神的力量。这些对于民俗的描绘穿插,使得读者得以跟随涂西畴的步伐一起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如在目前。而这些风土人情的描绘并不是游离于传主之外的,相反,正是通过这样文化地理学的描述,传主涂西畴的人生历程、人格特质便在这些广阔的文化画卷中呈现了出来。

        《涂西畴评传》能取得如此成功,离不开吴波教授、涂德胜先生的辛勤努力。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为此书所倾注的心血。真正理解传主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贡献,吴波教授、涂德胜先生的这部论著,可谓知人论世,颇能为传主存真。整个作品叙述严谨,又笔底走波澜,饶富辞章之美,也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丰满又独特的涂西畴形象。在这个纷纭的时代,这种活泼、严谨的文笔,如同一束穿过尘埃的光,不仅使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得到彰显,亦通过擦亮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形成对后来者的召唤之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