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9月04日 星期三

    构建世界电影史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与表达范式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9月04日   08 版)

        《世界电影史》,张燕、谭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3月,89.50元

        ■石嵩

        电影史承载着丰富的时代风貌、社会景观和文化遗存。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发展轨迹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流转。电影诞生至今已逾130年,中国电影亦有近120年历史。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对世界电影史的梳理和评述,不仅传扬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克服电影史学术领域里的西方中心主义,更以严谨、翔实的态度深入探讨电影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现场。张燕、谭政主编的《世界电影史》正是以这样的视角而展开。他们在还原社会历史面貌和体认电影发展轨迹中,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知识积累和价值导向,为世界学者重述影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给出了中国思考和解决方案。

        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两项“突破”:一是突破传统电影史写作范式,在一般的史料考证的基础上,本书强调对世界不同区域的电影发展脉络的论述,揭示组成世界电影史各部分的本体生成、形态流变、体式转化的实际条件和深层原因,超越以往将电影史当作社会文化史、经济发展史、技术演进史的佐证的范式。二是本书的史观选择。全球史观带来的是对单一民族国家视角的突破,转向跨国、跨地区、跨族群的大规模流动现象的审视与检阅。《世界电影史》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对话空间,让读者在时间的向度中观照空间的维度,在观念、事件、思潮中穿梭游走。

        平等与多元:整体观再思考

        世界电影史的叙述和研究历来存在不完整和失衡的问题,亚洲、非洲、拉美和中东的电影常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随着电影的史料发掘和研究深入,曾被遮蔽和低估的电影逐渐显现,呼唤世界电影史的体系重建。《世界电影史》作为全球电影史的骨架,体现了整体观的再塑造。其以大洲为架构,以中国学者的视角将区域性电影史进行组装,衡量不同地区电影在世界历史和现代社会转型中的角色和能量,呈现出平等和多元的世界电影图景,更新了世界电影史的认知和研究结构。

        本书从概述亚洲电影史开始,展示了中国电影史研究者的创新思维。书中以建设性、包容性、开放性的姿态将中国、韩国、日本、印度、伊朗等国的电影史详细论述,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除了一霸独强的美国电影,本书还涉及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的电影发展史。作者在客观说明美国电影的同时,也均衡表述了美洲其他国家的重要电影现象、美学思潮和代表人物,纳入了21世纪全球电影发展的新貌,契合了美国电影文化在美洲及世界范围内的移动和旅行,提升了学术品性,开拓了电影史研究的新格局。

        联系与发展:世界视角

        这是一部涵盖“电影的历史”和“历史中的电影”的权威著作。不同国家的电影展现出电影与国家文化的高度重合,电影史在更广义的历史语境中往往为时代发展、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注脚。本书以世界视角观察和理解不同地区的电影语言及其文化背景,强调历史观念和电影理论的和谐统一。

        电影从来都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见证者、记录者和承载者。例如欧洲电影在复杂的国际关系、社会变化、史学网络和思想轨迹中展现出不同的电影样貌。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同经历,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电影历史分期方式。如果说全球重大事件、文化思潮、经济变革等的发生和传播,像是“波”在各大陆间跨国流动,那么以国别方式写作今天的电影史,就是其嵌入到具体民族国家的语境中构建“树”的最新枝桠。作者在以国别为单位进行电影史叙事的同时,适当减轻了共时性的对历史的横截面的比较,而从空间角度看待不同国家电影的差异性。全球重大事件、文化思潮、经济变革等的跨国流动影响着各国电影史的发展。书中包括英国“遗产电影”与撒切尔主义文化政策相关,电影在对“过去”的文化映射中建立英国民族认同;土耳其-德国电影反映了土耳其裔劳工移民德国的独特现象;波兰电影人才在世界范围内开花结果,显示出其国内经济的影响;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电影则展示了移民群体和多元文化的丰富面貌。本书通过对重要电影现象的陈列,让电影进入历史话题,在历史中追索电影的痕迹。

        独立与崛起:亚洲电影

        《世界电影史》这本书在弥补亚洲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之间的鸿沟。传统电影史写作者通常强调电影“制作”的历史,而亚洲电影过去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关注,因此其在电影史中的地位和叙述分量常被削弱。作者关注亚洲电影的主体性与独特性,从民族文化视角纠正了“西方取向”和“文化偏见”。本书在世界电影史的写作中重新构建亚洲版图,提供多角度了解亚洲国家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作者重点关注亚洲电影的焦点议题和经典研究内容,如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和“新主流电影”、印度的“新宝莱坞电影”、日本的“辩士传统”和韩国的“银幕配额制”等,肯定了亚洲电影在跨国合拍、电影节全球影响力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所展现的生机。本书还深入具体国家,综合其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翔实观察其电影发展。电影史研究具有回溯性,原始资料可分为胶片、书面、口述三种类型。本书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本维度解释历史,用方式和原因探析电影历史的复杂性与多义性。作者运用具体电影作为参考系勾勒其历史变迁的过程,强调其“地缘”和“文化”特征。书中不仅将这些影片视为历史的见证,还通过对其主题思想、叙事题材、人物设定、镜头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展示了电影史的变化与发展。作者通过总结亚洲电影的历史经验,照应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对亚洲电影的发展进行展望。

        重构与交流:各国文明互鉴

        当前世界电影史正在经历新一轮变革,新一代创作者和观众不断改写电影的本体概念。《世界电影史》将电影置于一个复杂的地域和历史网络中进行考察与思辨,强调电影与时代、社会、文化的关联性,不仅是经济与技术条件下的工业形式,也是各国现代性的文化标志。

        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例,这两个曾经的英国殖民地在电影中表达了对民族身份的探索和确认。新西兰电影如《钢琴课》展示了毛利文化与欧洲移民文化的碰撞,体现了文化交融的真实面貌。澳大利亚电影如《登陆蛮荒岛》和《悬崖上的野餐》探讨了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问题,展现了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和历史纠葛。美洲电影吸纳了全球各地的文明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电影艺术。电影记录了非洲、亚洲、欧洲移民的故事,描绘了不同种族的生活景象和文化碰撞。例如,《一个国家的诞生》虽因种族主义内容备受争议,但促进了历史观点的反思。《阿凡达》通过视觉效果和对环境保护、文化多样性、土著权利的关注,呼吁全球文化间的尊重与包容。《辛德勒名单》通过黑白影像彰显人道主义精神,跨越文化隔阂让观众感同身受。《黑豹》探讨了非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展示了美洲电影在全球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电影技术的进步也对世界电影影响深远。本书重视技术对电影史的影响,结合跨学科研究,呼唤电影创新意识。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CGI)丰富了电影视觉语言,如《阿凡达》利用先进技术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美国电影公司通过资本运营和企业兼并,巩固和发展电影产业结构。网络平台如Netflix、Disney+等拓宽了电影播映渠道。电影在全球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不同地区观众的文化背景差异使电影主题或元素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接受度各异。然而,电影技术的进步为市场扩大提供了更多可能。AI、VR、AR等数字科技的发展将使电影更具潜力,跨越文化障碍,吸引全球观众。

        结语

        《世界电影史》作为研究电影史的重要基准,以国际化视野、跨学科方法和现代性立场,将各个大洲的电影史进行梳理和呈现,超越个别历史现象,着重于历史的深层蕴涵的发现与总结。书中各部分国家的电影史代表大洲成为主调,从而构成了“世界电影史”的宏大叙述。总之,这不仅是一部全面详实的电影史著作,更展示了电影作为文化载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其建设性态度和批判性思维,为探索电影史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全新的中国表达范式,形成了书写世界电影史的中国话语体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