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携新书《未完的五四》最近来到上海图书馆与读者进行分享,并与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展开对谈。
《未完的五四》与其前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一起,构成了陈平原的“五四”研究三部曲。三部书分别从直接面对、往前追溯和往后延伸三个角度来关注“五四”。书名中,“未完”是指“五四”具有未完成、未完美、未完结和未完待续等特点。
陈平原以“为何以及如何与五四对话”为题做了演讲。陈平原没有详细谈大家耳熟能详的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物的故事,而是以林纾、“两位不幸的北大学生”(张厚载、冯省三),以及“闯进瓷器店的大象”(张竞生)为例,谈论“五四”的正面、侧面和背面。他说,“五四”新文化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论争对手,因为这些对手即使在论战中处于下风,也没有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所有参与新文化运动对话的人,无论立场如何,都值得称道,都有特定历史地位。陈平原认为,以孔夫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伟大的传统;以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也是一个伟大的传统。某种意义上,对于后一个传统的接纳、反思、批评、拓展,更是当务之急,因其更为切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安身立命。他个人的立场是尊重古典中国的精神遗产,同时更迷恋“五四”新文化,将其视为砥砺思想与学问的“磨刀石”。
陈思和提出,一个传统,一定是在跟对立面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没有对立面就没有“五四”,通过双方的辩论、批驳,“五四”的精神才能阐释出来。陈子善认为陈平原的研究在方法、具体操作层面都树立了一个典范,陈平原提出的如何处理孔夫子的传统与“五四”的传统的关系问题,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