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宇
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的意义与价值,是当代学界的共识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明本身的多样性推动了交流的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助推了以交流达成互鉴、以互鉴推动发展的研究路径,儿童文学界也不例外。舒伟教授的《守望童年·中外儿童文学的对话与互鉴》正是这样一部以对话与互鉴助益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打开国际视野、深化本土认知的儿童文学著作。
《守望童年·中外儿童文学的对话与互鉴》是舒伟教授近年来儿童文学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全书三十余万字,分《童年人生和童年叙事:儿童文学的基本诗学命题》《宏观视野:守望与探索》《云林探幽:评论与阐释》三部分。论及本书,首先要论及舒伟教授的学术积淀与研究专长。舒伟主要从事外国儿童文学、中外童话文学、中外儿童文学比较研究。舒伟的学术基点,始于交叉学科的学养积淀,国内英语文学硕士、文学博士,还曾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西部贫困家庭女孩救助项目《春蕾行动》全部文件的翻译(汉译英)工作;2001年担任“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欧洲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同声翻译及国际讲习班翻译。舒伟教授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标志性贡献之一,便是儿童文学理论著作翻译,主要译著有童话心理学经典著作《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女性童话心理学著作《拯救王子的公主:唤醒世界的女性童话故事》,童话政治学论著《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以及《谱写“魔戒”传奇的人:托尔金评传》《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等。舒伟的儿童文学理论翻译有效弥补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域外视野的不足,也形成了他个人的儿童文学研究领域,《中西童话研究》《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鉴赏》《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英国儿童文学简史》《从工业革命到儿童文学革命:现当代英国童话小说研究》《走进童年叙事的黄金时代: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叙事研究》等,包括这部《守望童年·中外儿童文学的对话与互鉴》,都是舒伟近年来的显著成果。
新著《守望童年·中外儿童文学的对话与互鉴》建立在开阔的世界儿童文学发展视野上,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研究的基点,集中探讨了儿童文学的基本诗学命题。这些问题,包括何为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的精神价值等。这些问题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界而言,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也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更因此成为常话常新的问题。很多指向当下儿童文学相关问题的探讨,都会上溯到儿童文学的基本诗学命题。舒伟对何为“儿童文学”这一溯源式的、基础性问题做出阐释,并严谨地圈定“有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这一论述范围。他强调,“就其美学指向而言,儿童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无疑是适宜少年儿童接受的关于童年、成长和童年精神特质的文学表达。”他提炼,“童心童趣”是儿童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种类的显著特质。对于“童心”,作家也做出辩证分析,“人们一方面要永远不忘初心,尊重童心,珍视童年,守护童年天真烂漫、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味地崇拜童心主义,不能拔高现实的童年,拔高儿童的现实认知能力。”这是较为客观的童年观,既强调了对童年生命个体的高度尊重,也规避了童心主义对童年内涵的过度赋予和理想投射。
对儿童文学独特的价值层面,舒伟也做出论述,“儿童文学所追求的就是营造更高艺术层面的童年精神世界和个体成长历程的观照”,儿童文学在“更高艺术层面的叙事追求,就是具有认知和审美特征的真善美境界”,使作品在“更高的艺术层面”产生“道德诗意”和“美感力量”。对于如何去写,舒伟将之描述为“富有张力的微妙与包容”并做出深入探讨。
唯物辩证法,是舒伟展开学术思辨的核心立场。中外儿童文学的对话与互鉴,是舒伟儿童文学研究的探索路径。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强调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坚持“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该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哲学原则。世界性与民族性、整体性与多样性在文明的演进中彼此交织,在现代儿童文学发展演进中同样如此。
《守望童年·中外儿童文学的对话与互鉴》中,舒伟以开阔的史学视野和文化视野,深入探讨了世界儿童文学的发端,探讨了从清教主义的宗教训导到居高临下的教诲式,直至走向“真正意义的儿童本位的童年精神的文学表达”的儿童文学发展道路。《社会转型期的童年叙事经典: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叙事共同体》《从“爱丽丝”到“哈利·波特”:现当代英国童话小说创作主潮述略》等文章,显示了作家对西方尤其是英国儿童文学的深入研究。这样一种回溯性的儿童文学发展的史学梳理,形成探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与阶段性特征的互鉴样本。譬如有《希腊罗马神话叙事的“秘索思”和“逻各斯”》文章一篇,紧随其后一篇便是《在民族文化沃土的根基上放飞想象:中国古神话及幻想文学传统是原创童话的源头活水》,由《山海经》《列子》《淮南子》《楚辞》到《酉阳杂俎》,再到《西游记》《聊斋志异》,深入发掘和探讨了中华民族宝贵而丰赡的幻想资源。
舒伟始终站在辩证的、发展的、互鉴的立场上展开上述探讨。他敏锐地指出:“在不同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受到特定时代语境下自身认识能力的制约或影响,这又直接制约或影响特定年代的论述者的思辨方式和表达方式。”在《19世纪英语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形成与20世纪以来我内心的学科研究进程》中,舒伟尤其探讨了“当代儿童文学独立自洽的学科研究道路”这一儿童文学界思考探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舒伟确认了既有外域成果对揭示儿童文学经典性、捍卫儿童文学边界、确立儿童文学学科属性和社会价值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舒伟也敏锐、客观评价了作为先行者的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样貌,指出,“应当看到,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批评理论呈现出独特的双重性,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大发展、大繁荣的格局,另一方面是学派众多,理论繁多,而且有些理论触角显得过于精细,过于繁复,需要贯通整合,而且所有这些理论视阈对于儿童文学本体研究的适应性也需要加以考究。”
此外,在《守望童年:中外儿童文学的对话与互鉴》中,还体现出一个鲜明的行文特点:严谨客观的论述间,舒伟常以中国古典诗词起兴,显示出一位理论研究者细腻的文学表达与感知能力。这也是舒伟学术研究的另一个特征。他在深耕理论开展思辨的同时,对儿童文学创作倾注了颇多心力。一方面,舒伟致力于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另一方面,舒伟对中国幻想类儿童文学创作也有持续的追踪。论著第三部分多篇文章,是对中国当代幻想儿童文学作品的述评,有具体篇什的深度阐发,也有《拓展与提升:国内童话创作述评》此类综述性文章,建立在巨大的文本阅读量与具有学术意义的分类阐发,如关于童话“同质化”创作现象的提醒,关于“有深度的写作”的倡导,都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发展意义。
世界视野的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对话、交流与互鉴,是促进各民族儿童文学全方位发展的必由之路。诚如舒伟所论:“事实表明,世界儿童文学创作与研究成果的交流互鉴和互融促进了各民族儿童文学的创作、翻译、研究和交流互动。国内儿童文学的学科研究需要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水平,这是一种历史的担当,也是文化和文明互鉴的必经之路。要从学术思想形态层面考察世界儿童文学批评史演进的主体脉络,考察那些影响与规约世界儿童文学批评走向的重要思想和理论问题;追寻相关学术思潮的变迁和发展,以此观照世界儿童文学批评及其学术思想在现当代社会历史演进中的功能、意义乃至局限、困境及如何寻求突破,并为我国当代儿童文学批评提供重要学术和理论资源。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整合研究,阐明自觉的儿童文学的实质发生、内在关联、时代特征和当代意义,这对于我们构建中外儿童文学的多层性和互动性的文化和文学共同体,无疑具有积极的文化认知价值和文学批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