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21日 星期三

    本期导读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21日   01 版)

        莫砺锋:为何让娃娃读古诗

        童年是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一个人的道德取向,行为习惯,以及审美眼光,价值判断,大多在童年奠定根基。山谷指斥的“俗”,包括价值观的鄙俗,审美观的俚俗,以及行为举止的粗俗,人格境界的庸俗。无可讳言,整个社会环境是很难脱俗的。一旦娃娃沾染了不少俗气,长大后也就“不可医”了。怎样才能保护娃娃,不让他们沾染俗气呢? 阅读优美高尚的古典诗词肯定是其中最易操作、最能见效的一招。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详见3版)

        一生与汉学结下不解之缘

        ——缅怀汉学家德博

        德博教授离开我们快20年了,却把一大笔精神遗产留给了我们。他翻译的中华诗词和《道德经》是不可多得的译坛瑰宝;他的学术贡献彪炳德国文学史、汉学史和翻译史。中国人民缅怀他对中华文化的深情厚意,感谢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汉学和中德文化交流。    (详见7版)

        亦庄亦谐梁遇春

        梁遇春弱冠未几便遽然早逝,生命短促固然不幸,然诚如其悼徐志摩文中所景仰的那位吻火者,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率性的蹈火者形象,永远“吻着人生的火,歌唱出人生的神奇”。故尔,与梁遇春同时代的文学家对其不乏中肯评价。乃师叶公超认为,梁遇春“是个生气蓬勃的青年,他所要求于自己的只是一个有理解的生存,所以他处处才感觉矛盾,这感觉似乎就是他的生力所在”。(详见14版)

        赋究竟是何种文体?

        ——以《剑桥中国文学史》的阐述为例

        也许正是这种试图突破文类框架的努力,《剑桥中国文学史》难免在具体撰写、全书统稿和整体梳理上,忽略或疏忽了文学史上曾经出现的某些文类概念定义的准确判定与表述,缺乏有意识的统一和规范,令读者略有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从世界文学史高度看,有学者曾指出,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几乎很难发现有像中国赋这样非诗非文、亦诗亦文、半诗半文、韵散兼及的特殊文体,它的确是中国古代文坛的一个独创。     (详见15版)

        专访刘勇:读书的魅力在于感悟历史的启迪

        2023年国家社科指南推荐条目中“文学”被移到了“综合类”。这种迹象对研究文学的人是严重的警示,文学研究者应当有危机感。文学是全人类最具个性化的门类;文学如果有规律,最大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没有规律就是文学的规律;文学不能一直按旧有的学科思路走下去,这是迟早要遇到的问题,最终需要妥善地解决。  (详见17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