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21日 星期三

    南腔北调(205)

    从富人和中产研究美国的贫困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21日   16 版)

        《制造贫困:一个美国问题》,[美]马修·德斯蒙德,董孟渝译,中信出 版集团2024年5月第一版,79.00元

        特约主持江晓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中华读书报 

        合办 

        ■江晓原 刘兵

        江:

        美国人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多年来一直研究美国的贫困问题。2016年出版了《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主要研究美国城市中穷人的居住问题。他2023年的新著《制造贫困:一个美国问题》(Poverty, by America),延续了同样的研究风格。

        德斯蒙德是从贫困中奋斗出来的美国人,现在当然中产了。近年美国出现了不少揭露社会不公、同情下层苦难的作品,比如《下沉年代》(The Unwinding: An Inner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2013)、《压裂的底层》(Amity and Prosperity,2018)等,近来最出名、也最有代表性的,当然得数《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2016),作者万斯(J. D. Vance)不久前因被特朗普选为副总统候选人而名声大噪。

        德斯蒙德在本书中说,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贫困问题却比任何其他发达民主国家都要严重”,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他自己终于从贫困的泥潭里爬了出来,受了大学教育,这才能够写一本书并得到出版——那些在吸毒、卖淫、失学……中长大的贫困者,连高中都毕不了业,当然没有能力来写书。

        刘:

        这次你提议的这本书,还挺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贫困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不过在看了书之后,发现贫困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居然也还有些关系,这我们可以以后再讨论。我读此书时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对于贫困的定义和理解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讲的美国的贫困问题,还是在美国的特定环境下一个相对贫困的问题。我想,这似乎也就是说,相对贫困,更多的是一个阶层的贫富差异问题。与我们过去经常讲的贫困概念还是有些不同的。例如,在许多许多年前,还在流行“忆苦思甜”时,那时人们说贫困,更多地是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乃至面对冻饿至死威胁的状态。而德斯蒙德所谈论的美国的贫困,显然还不是指的这样的状态,而是在社会阶层的差异下,因收入差别所导致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更是涉及财富分配的公正性的问题。

        另外我还想到一点,此书作者虽然出身于贫困的底层,但还是因接受过大学教育,实现了阶层跨越而至少是成为中产吧,以这样的身份来研究贫困问题,是否会对其研究带来某些影响呢?

        江:

        本书作者交代了贫困的标准问题。本书所使用的贫困定义,据作者说是一个叫奥珊斯基的人在1965年提出的——最基本的食物支出占到家庭预算的三分之一,就被认定为贫困。作者说:“直到今天,官方贫困衡量标准仍然是基于奥珊斯基的计算制定的,并且每年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

        作者在本书“前言”中说:“美国有近1/9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有超过3800万人买不起基本生活必需品”。

        你的第二个问题,开始接触到我在本书中关注的重点。我为这次对谈起的标题,重点不是本书作者自己的身份,而是他的着眼点。作者说他对以往讨论美国贫困问题的作品不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往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穷人来书写的”,例如描述穷人的生活,展现贫困生活的悲惨等等。这些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是作者认为仅仅这样做并不足以揭示出美国贫困的内在原因。

        作者强调,“要理解贫困产生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盯着穷人本身”。作者以某种忏悔的姿态说:“我们这些拥有特权、过着丰裕生活的人……生活安稳、有保险、有住房、受过大学教育、受到保护、幸运的人,是否与他人遭受的这种毫无必要的痛苦之间有着联系?”而本书的重点,就是揭示这种联系。

        刘:

        你讲的贫困标准或者贫困定义,是一个具体的、技术性的定义。而我前面讲的相对贫困或社会阶层差异,是一种对贫困的更高层面的理解。因为简单化地给出一个单一的技术性定义,面对社会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多样性,总会带来诸多问题,更是会涉及地域因素和消费及物价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人们对贫困的感受,应该是理解贫困的重要的方面。例如,在几十年前,当中国的住房还没有商品化时,人们用于购买最基本的食物的支出,在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显然远高于在当下天价住房环境下的食物支出。但从人们对贫困的感受来说,在这两种情况下是否会有很大的差别?

        我觉得此书正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将富人的所作所为与穷人的贫困相联系。当然,这里面又涉及伦理的问题。而且,在面对社会阶层分层从来就是现实存在的前提下,从相对贫困的视角来看,如何能够解决作者所说的贫困问题,这更是一个挑战,似乎作者也还没给出什么理想的答案。

        江:

        我和你的感觉有所不同。我认为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是揭示了这样一个我们通常并不注意的机制——富人们可以利用穷人的贫困赚钱,而且这样赚到的钱并不能从富人身上同样赚到。本书取名《制造贫困》,确实直接指出了问题的实质——贫困被“制造”出来,是因为有人可以持续地从中获利。

        首先是作者研究有素的住房问题。他指出,在很多情况下,穷人支付了更高的房租。同样的房子,富人租住或按揭购买,只需付更少的钱。为什么会有如此荒谬的情况呢?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两幢相同或类似的房子,穷人无法租住位于富人区的那幢,因为社区不欢迎他,他在这个社区中生活也不方便(比如没有适合他购物的商店)。如果穷人打算按揭购买位于穷人区的那幢呢?他又会面临银行拒绝向他贷款的问题(富人贷款当然就轻而易举了)。所以穷人只能支付更高的房租,租住位于穷人区的房子。例如作者指出,纽约市的所谓“廉租屋”,租金比城区条件更好的公寓还要贵30%。

        住房是一个在技术上比较特殊的例子,还有一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方面。例如“吃福利”,作者在本书中花费较大的篇幅来阐述这个问题。他认为美国的穷人和富人都在吃政府提供的福利,但吃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作者指出,许多政府向穷人提供的福利,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最终没能到达穷人手里,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利用政策漏洞的腐败——这是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但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原因,作者称之为“福利规避”,即许多穷人家庭没有申领他们本可领到的福利,包括临时援助、食品券、医疗保险、所得税抵免、失业救济等等,都有20%~48%未被申领。

        作者没有深入阐述出现“福利规避”现象的具体原因,但是他指出,政府向富人提供了更多的福利。政府提供的“福利的最大受益者是富裕家庭”,他认为“美国政府给最不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了最多的

        帮助”,而富人因为具有更多的知识或雇得起财务顾问,申领福利就积极多了。这让我想起著名影片《肖申 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s Redemption,1994)里对这一点的生动描写。

        刘:

        你说“富人们可以利用穷人的贫困赚钱”这一观点是此书最有价值的内容,这我同意,作者也在其论述中以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富人和穷人其实在起跑线上就已经不处于公平竞争了。但我更关心的问题是,在各国的历史上,以及在当下的现实中,由贫富拉开的社会分层毕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种现实下,导致美国的富人可以利用穷人的贫困赚钱的社会机制又是怎样形成的,是美国所独有的,还是普遍存在(那恐怕还要做将美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吧)?是否有打破这种机制的可能?

        此外,作者还认为,“在贫富二元结构之下,科技水平进步也好,生活水平提升也罢,并不能改变美国社会的贫困,因为贫困和资源的投入多寡无关,只和资源如何利用、管理有关”。我们也可以理解,在特定的社会运行机制下,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在分配上对于穷人和富人仍然是不平等的,甚至可能会更大程度地拉开其差距。

        江:

        我想作者并未试图断言,这些让富人能够利用穷人的贫困赚钱的机制,是美国所独有的。从常识来推想,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应该都有着类似的机制。

        至于技术进步对于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非常乐观。比如,进入21世纪以来,要说技术进步,恐怕莫过于互联网了,特别是当它日 益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时候。但正如本书作者指出的那样,美国的贫富分化是更为严重了。

        而要消除美国社会的贫困,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听起来十分有道理的方法,比较清楚的有如下四条:一,改造“严重偏向上层阶级的福利体系”;二,将那些面向穷人的福利申领条款搞得简单明确,方便穷人申领;三,向偷漏税的跨国公司和富豪开刀,因为“据国税局估计,美国每年因未缴税款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四,“拆掉(富人区的)高墙”,让富人区和别的社区“融合”起来。

        在我看来,第一条过于抽象,第二条从操作上来说比较容易,第三条针对的是难以解决的老问题,第四条则只是难以实施的理想主义呼唤而已。即使立即落实了作者主张的第二条,对于解决美国的贫困问题来说,也只是隔靴搔痒。

        刘:

        就你在限定下得出的判断而言,我想是成立的。换言之,针对此书所关心的美国的贫困问题,要解决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此外,你推测就让富人能够利用穷人的贫困赚钱的机制来说,并非是美国所独有的。“从常识来推想,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应该都有着类似的机制。”那么,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问题又是否与美国有什么不同呢? 关于技术进步对于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的影响,此书倒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认为技术进步甚至会加剧贫富分化,至少对于美国是这样。那这样的答案对美国以外的国家是否也适用呢? 也许阅读此书的最有益之处,就是让人对书中所留下的疑问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