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07日 星期三

    “《红楼梦》中外国物品的故事”(9)

    扇子的故事:晴雯撕的是什么扇

    徐波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07日   15 版)

        美人遮面的是团扇

        不难想象,扇子的出现应该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需特别的“发明”,也无从追溯“发明”的时间和地点。当一个远古的人——或许还是原始人,拿起一片树叶扇扇风、遮遮太阳,扇子也就出现了;而且这个动作恐怕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做出来。早期的扇子就地取材,或以植物叶子制成,或用鸟羽制成。后来扇子就成了人工制品,使用人工材料,也有了相对固定的形制,功能也不再只是扇风遮阳,也被当成了身份的象征和礼仪的道具。

        羽扇似更多地是用于礼仪和身份象征上。汉成帝时赵飞燕、赵合德姊妹同时擅宠后宫,飞燕当上皇后时,合德献上贺礼,其中就有“云母扇、孔雀扇、翠羽扇、九华扇、五明扇”等,前三种是就材质而言,九华扇是因其上书写“九层华文”,五明扇则是仪仗所用,或专为帝王所用。《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时的场景,就有“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第18回)。“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国演义》硬生生把周瑜的羽扇,抢过来塞到了诸葛亮手中。更有趣的是,《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在《红楼梦》中也被王夫人拿在手中:“王夫人正坐在凉榻上,摇着芭蕉扇子。见他(袭人)来了……”(第34回)。有人指出,芭蕉叶子太软,不可能制扇,所谓芭蕉扇其实是用蒲葵叶子做成的,也就是平时所说蒲扇、葵扇,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用植物叶子做的扇子。

        早期的扇子皆为平扇,或叫屏扇,这也是自然而然的。古诗文中常见的团扇就是平扇。西汉班婕妤《团扇》诗(或称《怨歌行》)以扇自况,“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唐代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只好以团扇遮蔽。在许多诗词中,团扇都成了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

        团扇可大可小。“宝钗扑蝶”一段:“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第27回)。蝴蝶再大,也大不到哪去,“大如团扇”恐怕指的就是小的团扇;而能放在袖中的扇子,有人说只能是折叠扇,但也未必不会是小的团扇。

        古时团扇通常都用绢帛之类织品为扇面,同时必须有竹木等制作的边框。显然这种扇子不是能够随意撕破的,因此晴雯所撕的不会是团扇。

        “倭扇”“高丽扇”

        中国早期的扇子多是团扇,而日本扇则以折扇为主,多由桧木、杉木等条形薄片叠合串结而成,故多称为“桧扇”。有学者研究,桧扇创制于公元8世纪日本奈良时代,很可能是从简册演化而来,木片越多,越代表身份高贵,撒开时成半规形,合拢时形似条木,是古代日本公卿朝服的必备之品,并逐渐成为仪礼佩饰,失去驱暑招风的实用功能。

        日本折扇在北宋初即已传入中国。宋初来华的日本僧人奝然,曾受到宋太宗召见。他回国以后又派弟子赴宋,向宋太宗进献诸多物品,其中就包括“金银莳绘扇筥”(竹木所制扇匣,以“莳绘”即描金画加以装饰)一合,内装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

        日本制作的莳绘、螺钿、水晶、刀剑、扇子等工艺美术品,足以夸示海外,也是宋朝人所珍爱的。日本桧扇多是绘画折扇,将折扇和山水画相结合,令中国人大开眼界。当日本扇输入中国后,因它收藏携带的便利性、倭画的独特风格、制作的精巧等,深受宋人的喜爱,视为海外珍品,一时价格高昂,非一般人所能得到的。北宋江少虞就曾写道,他年轻时游开封相国寺,见卖日本国以鸦青纸制作的折叠扇,“淡粉画平远山水,薄傅以五彩。近岸为寒芦衰蓼,鸥鹭竚立,景物如八九月间。舣小舟,渔人披蓑钓其上。天末隐隐有微云飞鸟之状。意思深远,笔势精妙,中国之善画者或不能也”。但他当时阮囊羞涩,无力购买,引为憾事。

        日本折扇传入中国后获得了多种不同称呼,如倭扇、折叠扇、摺揲扇、搊扇、腰扇、撒扇、聚骨扇、聚头扇、画折扇、绘折扇等。高丽人也被倭扇征服,大量仿制,并向中国输出,因此倭扇也被称作高丽扇。苏轼曾在登州、杭州等高丽人通航入贡的口岸城市为官,应与高丽人有较多接触,他坚决反对北宋朝廷联合高丽对抗辽国的策略。他也曾得到高丽白松扇,称其“展之广尺余,合之只两指许”,与张耒、黄庭坚等诗人还专为高丽松扇有所唱和。南宋时期,折叠扇似已有一定普及度。南宋吴自牧所著记叙临安生活的《梦粱录》中记载了几家扇子铺的名称,其中就有一家专门的“周家摺揲(折叠)扇铺”。

        折扇团扇分庭抗礼

        折扇真正在民间普及开来,并与团扇形成分庭抗礼局面是从明代开始的,这又与明代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密切相关。

        与倭刀一样,从明初开始,日本扇作为朝贡贡物或勘合贸易物品大量输入中国,并且数量猛增。正是由于从宋代以来日本扇就为中国人所珍视,所以扇的输出利润很大。日本还常将这种颇堪自矜的物品作为礼物馈赠外人。明末张燮著《东西洋考》,其中记日本物产,“扇”即为其中一项。他引用明中期一位人士的著述说:中国宋前惟用团扇,在元初时有外国使者持聚头扇,还被人讥笑。“我朝”永乐初年才有人用聚头扇。等倭人以扇充贡,朝廷收下大量折扇后遍赐群臣,而内府又予以仿制,“天下遂通用矣”。明末沈德符在其《万历野获编》一书中,也说“今聚骨扇,一名折叠扇,一名聚头扇,京师人谓之撒扇”,据说是从永乐年间外国入贡,方才有之,日本国乌木柄、泥金面折扇颇为精丽,是其对中国的贡物之一。当时朝鲜也向中国进贡折扇,但“朝鲜所贡,不及日本远甚,且价较倭扇亦十之一”。

        出口明朝的倭扇,不仅制作精美,扇面还施以日本风景。如“富士、牧狩、九州岛箱崎之松原、志贺唐崎之一本松”等等,这些地方今天还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倭扇传入后各地竞相仿制生产,杭州、四川、南京、苏州、徽州等地都有倭扇的厂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倭寇肆虐中国时,倭刀之外,镜子、扇子等皆成其作战的帮凶。戚继光等人描述,倭兵临阵,“盔上饰以金银牛角之状,五色长丝,类如鬼神,以骇士气;多持明镜,善磨刀枪,日中闪闪,以夺士目”;“临阵时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明军士兵)仓皇仰首,(倭兵)则从下砍来”。镜子以晃耀对手眼目,扇子则充作指挥之物。推测起来,这种扇子也应是折扇。

        如前所述,折扇一开始就是以纸(鸦青纸)制作扇面的。折扇须有扇骨,早期所说的杉扇、竹扇、松扇等都是指制作扇骨的材料而言。其后扇骨也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用材也更加多元化甚至极尽奢华。《红楼梦》中石呆子家里的二十把旧扇子,显然都是折扇,“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第48回),扇面扇骨都是珍品,被贾雨村诬陷抄没,送给贾赦,本人则不知死活。

        晴雯所撕,就是折扇。能装在“扇袋”里的扇子也是折扇。众小厮们“一个个都上来解荷包、解扇袋,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第17回),袭人对宝玉说“我见你带的扇套,还是那年东府里蓉大奶奶的事情上做的”(第64回),可见宝玉日常带着的也是折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