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8月07日 星期三

    回到音乐与唐诗的创作现场

    朱怡雯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8月07日   15 版)

        从“音乐文化”这一视角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滥觞于乐府诗研究,后又扩展至其他诗歌研究。代表性成果如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刘怀荣和宋亚莉《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及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等。从音乐文化视角研究唐代诗歌,首倡者是任中敏。后经王小盾和吴相洲等学者不断地细化与深入,研究涉及音乐乐种、音乐机构、音乐制度以及乐人活动等对唐诗的影响,拓展了音乐文化与唐诗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既有研究为音乐文化与唐诗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使唐诗研究不再局限于诗歌文本的静态考察,而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诗歌的动态发展。

        依循前人的脚步,后来者亦有新的见解与开拓。扬州大学柏红秀教授深耕音乐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领域多年,《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诗歌创作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书是其继《音乐文化与盛唐诗歌研究》《音乐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后的又一力作。全书考证细致、剖断详明,在文学研究方法上亦有新的尝试与突破,将音乐与诗歌的关系研究推向一个新层面,为读者深度还原历史情境下音乐与中唐诗歌发展的真实情况。

        一、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中唐诗歌创作

        “雅俗问题”一直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中唐诗歌又是唐代诗歌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从音乐文化来考察中唐诗歌,不仅是对中唐诗歌的深入研究,还可以探索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和经验,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民族特点。该著作将二者进行交叉研究,以唐代音乐的雅俗消长为动态背景考察中唐诗歌的新变。这需要梳理清楚雅乐与俗乐的内涵,充分收集并且深入研读唐代音乐文化资料,并且在掌握学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实现研究的创新。因此追溯“雅乐”与“俗乐”的源头,对音乐建制进行详细梳理,可以更清晰地描述音乐雅俗流变的演进过程,从而对诗歌进行相应阐释。

        《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诗歌创作研究》以音乐“雅俗流变”为主要脉络,首先对唐前、中唐两个时期雅乐与俗乐的发展情况做出考察,其次探讨中唐的音乐活动、音乐空间、创作队伍,最后从音乐雅俗流变下的“宴乐之风”分别讨论中唐的器乐诗、乐舞诗、乐歌诗以及乐人诗。雅、俗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流变”表现为,第一个时期为初唐及盛唐前期,此时雅乐得到重视和建设,处于主导地位,俗乐则在压制的状况下发展;第二个时期为盛唐后期及中唐,此时俗乐开始从宫廷繁荣起来,接着又波及民间,随着南方音乐的兴盛,民间音乐全面超越了宫廷音乐。因此,全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全面描述唐代音乐的雅俗流变历程,将之进行具体分期进而揭示流变历程,展现中唐诗歌发展的动态轨迹。

        二、展现音乐雅俗流变的动态轨迹

        音乐雅俗问题自先秦时代就引发人们的关注,到汉代又出现雅乐建制和乐府黄门昌盛并存的现象。这表明“音乐雅俗流变”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意义,以及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柏红秀教授的创见在于首次从音乐雅俗的历史演进角度对先秦至中唐的音乐雅俗问题进行梳理。全书论列了唐前、初盛唐时期雅俗乐的发展情况,将音乐雅俗建制发展过程清晰且全面地描述,从而带领读者回到音乐与唐诗的创作现场。著作紧扣“流变”一词,对先秦至中唐时期雅、俗乐的发展情况作了详细梳理。从历史分期的视角揭示音乐雅俗流变的历程,理清雅乐与俗乐的具体内涵。

        柏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的雅乐和俗乐是在动态中发展。周代礼乐制度的繁盛带动了雅乐发展。到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则表现为俗乐兴盛而雅乐衰落。而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则表现为雅、俗乐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到了唐代,帝王对音乐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柏教授将唐代音乐文化雅俗流变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为初唐至盛唐前期,此时雅乐得到重视和建设,处于主导地位,俗乐则在压制的状况下发展;第二为盛唐后期至中唐,此时雅乐建制工作要么被忽略要么被表面重视,俗乐开始从宫廷繁荣起来,接着又波及民间,随着南方音乐的兴盛,民间音乐全面超越了宫廷音乐,此时宫廷音乐的封闭发展局面被打破,民间音乐成为它的乐人和乐曲来源;第三时期雅乐全面衰落,朝廷不再关注它的建制,而俗乐则表现为长盛不衰,城市和乡村俗乐全面繁荣,成为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

        考察雅乐和俗乐的流变历程,包括它们各自发展状况及终唐一代彼此消长的具体历程,目的在了解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态势,进而为中唐诗歌创作研究奠定良好基础。柏教授从音乐“雅俗”问题切入,首先考虑到“雅俗问题”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核心问题,其次关注到中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研究领域讨论的热点。以“史”为脉对雅俗问题进行讨论,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先秦至中唐音乐雅俗发展的概况,还能展现历史演进过程中雅乐与俗乐的动态变化。从而进一步讨论音乐雅俗问题对中唐诗歌创作的具体影响。

        三、激活史料回到唐诗创作现场

        受任中敏先生“涸泽而渔”治学理念的启发,柏红秀教授坚持“多闻阙疑”的研究态度,坚持收集材料时做到全面和客观。在研究方法上,该著作使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全面收集相关资料建立音乐雅俗流变的资料库,并且使用文本分析法来研读音乐雅俗流变及中唐诗歌相关的文献及诗歌作品。同时还会涉及音乐学、文化学、文学、文艺学及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

        在内容创新层面,该书以音乐雅俗互动串联起音乐与唐诗创作的具象场景,呈现出特定时间与空间中音乐与唐诗的密切关联。具体而言:一是提出宴乐之风对唐诗创作队伍和作品内容的影响;二是重点考察中唐宴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并认为音乐表演、作诗和唱诗、吟诗是中唐士人宴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三是对音乐活动类型与场景的密切关注,著作将中唐音乐诗分为乐器诗、乐舞诗、乐歌诗、乐人诗四类,这种分类法全面展现了中唐士人的音乐活动。乐器涉及钟、磬、鼓、琴、笛、箫、笙、竽簧、羯鼓、筝、箜篌、觱篥、芦管以及琵琶等。乐舞涉及宫廷乐舞、民间南方乐舞、胡地乐舞、《柘枝》乐舞等。乐歌涉及劳歌、田歌、钓歌、渔歌等。对于音乐活动人群、作品、空间的层层探讨旨在将史料激活,串联起音乐与唐诗创作的互动场景。上述观点均是基于文献资料条分缕析、实事求是地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为音乐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诗歌创作研究》一书激活音乐相关文献,关注中唐诗歌创作现场关联的音乐背景和历史传统,这种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唐诗歌的文本意蕴,同时为解读中唐诗歌提供了不同的意义和指向。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深刻影响古代文化制度与文学发展,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既展现了中国古人的生活日常,又拓展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诗歌创作研究》从音乐雅俗流变来考察中唐诗歌的创作发展,既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细致考察,又源自对当下我国文化建设和世界传播的切实关注。将唐代音乐文化与中唐诗歌创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领读者进入“音乐”与“唐诗”交织的互动场景,展现了文本的流动之美,体现出柏红秀教授对待音乐与唐代文学研究一以贯之的初心与热情,这份学术价值对中国古代音乐研究抑或唐诗研究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