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卫民
中国出版近现代人物的文集已有很多,但全集相当少。科学家的全集,据我所知,此前只出版过《李四光全集》《竺可桢全集》《顾毓琇全集》等寥寥数种。2023年,《胡先骕全集》也得以出版。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文化盛事,对于弘扬科学精神、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均有重要意义。
新文化群贤中的明星
胡先骕确实足够重要。他不但是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奠基人之一,还属于其中的领袖人物,在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现代化转型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现代国家是建立在科学、民主、法治基础之上的国家,现代文化是建立在科学、民主、法治基础之上的文化。建立在实验和数学基础之上的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是舶来品,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而留学生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自晚清以来,中国也出现过徐寿、李善兰、詹天佑这样的现代科技人才,但他们是零星出现的,没构成什么势力,所造成的影响虽然深远,但规模并不算大。1915年前后,丁文江、翁文灏、胡适、胡先骕、竺可桢、秉志、任鸿隽等人成群结队地从海外留学归来。他们成立社团,办起杂志,建立现代的科研教育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呼应,相互支持,才造就时势,形成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虽然还没达到令整个民族的文化升级换代的目标,但至少把科学文化给引入了进来,并开始在民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批试图重塑文化、再造文明的先贤中,胡先骕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知识面广、能力强、精力充沛、热心公共事务,做出了很多业绩,在众多领域赢得了显赫名声。人文方面,他善写文章,善写古体诗,擅长做历史总结,言行稳健,持保守主义立场,是学衡派的主将,跟主张文学革命的“新青年”论战,产生很大影响,和胡适是“反对的朋友”,一度并称“南北二胡”。在自然科学上,他不但做出了发现“活化石”水杉这种轰动世界的成果,还发表了众多植物种属以及被子植物的新分类系统,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声望最高的植物学家,被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在个人研究之外,他还开创了很多的事业。在经费短缺、动荡战乱的环境中,他游刃于各路人物之间,办系、办研究所、办植物园、办高校、办期刊、办杂志,建专业学会,建超专业的社团,乃至建立评论时政的社团,成就了很多事业,造就了大量人才,体现出了很强的组织、行政能力,是群贤中脱颖而出的领袖人物,在青壮年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如雷贯耳的盛名。
极力推动国家的科学化
虽然我早就读过胡先骕的传记、年谱,对他的事迹和思想可以说是比较熟悉,阅读这套《全集》时,依然收获了很多惊喜。
原来,胡先骕写过这么多有科学史价值的文章。他在不同年份写过大量诸如《中国近年植物学进步之概况》《中国科学家对于自然科学之贡献》《三十年来中国科学之进展》《北京的科学运动与科学家》之类文章。从建研究机构、建学会、开学术会议到取得学术成果,貌似但凡中国科学有可喜进展他就要撰文予以肯定。他还对中国科学的总体水平给出过高度的褒扬:“在战前中国之科学研究颇有成绩,地质学、生物学、生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气象学,皆有甚大之成就。虽在量的方面不及欧美,然在质的方面则较欧美国家殊无愧色。”(《全集》第14卷第280页)这些文章不仅涉及他专长的植物学领域,还经常囊括整个自然科学,有时甚至还会写到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既介绍机构、成果又介绍个人。不是眼界高远、交游广泛、博闻强识、理解力超群之学界领袖,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这种工作,更不可能做到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这种事发当时的记录,对后世的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而言当然非常宝贵,但我觉得他的用意并不在此。正如杨振宁等人曾体会到的一样,近代中国接连不断的失败令众多国人一度失去了自信心,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认为中国人天生不擅长科学研究,进而不愿意朝这个方向努力,也不怎么愿意对这方面的工作提供资助。胡先骕在自己潜心做出好的科学研究之余,还热情地向公众介绍学界同仁所取得的业绩,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改变这种心态,增强国人在科学上的自信心。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科学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经费严重短缺。为此,胡先骕发表了众多宣扬科学的价值、讨论该如何发展科学的文章,以敦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出资支持科学研究。他专长植物分类学这种基础研究,却写了众多介绍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之应用价值的文章,还安排不少学生从事应用植物学的研究。他认为,“日本朝野上下此种重视科学之精神,至为可佩,此日本所以能由一落后之国家,一跃而为世界之一等强国也”(《全集》第14卷第279-280页);“德国所以能在短短数年之内,重整军备,所向无敌者,以其科学过人故也”(《全集》第14卷第215页);而军备废弛的英美两国之所以能急起直追,抵御住法西斯的庞大作战机构,“亦以其科学过人故也”(《全集》第14卷第215页);他尤其惊讶于科学在苏联的发展,还写了一些文章来比较苏联和中国。苏联原本落后,可由于其政府以国家总预算的百分之一来支持科学研究,在短短的一二十年内,其科学遂有显著发展,其国力遂有极大提升。而中国则是对科学的支持口惠而实不至,抗战期间,科学家更是连最低水准之生活都难以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有科学的繁荣、实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呢? 他于1946年开出的发展科学的方案是:
第一,政府应有以全力发展科学研究之决心,必须在一般教育经费之外,每年在国家总岁出预算中规定一百分比(在目前状况下宜为百分之三)之巨额专款。以一由科学家所组成之国立科学最高会议,详细拟定全国科学研究方针,支配此款,以充实或创建公私科学研究机关,优奖本国科学家,使之享有相当优裕之生活,并聘任国外之著名科学家使之协助并指导科学研究。购买分配巨额之仪器图书设备,审查评论科学研究之成绩,协助政府以拟定教育建设与国防之方略。第二,则国内之富豪宜仿效欧美之资本家捐集巨资,补助或创建各种科学研究机关,以谋解决生产事业上种种实用问题。必如此,我国之科学建设,方有急速进步之希望。而科学的国防可以建立,生产事业可以发达,国家亦可以获得真正之独立与 自由。(《胡先骕全集》第14卷第257页)
虽百折而不挠
可惜的是,国家很快就陷入严重的内战之中,胡先骕的方案并未能被采纳。对于国家如何发展,尤其是国家如何科学化,胡先骕还提过很多好建议,也大多没能被采纳。在发展科学方面,他并没能从政府那里借到多少力。他成事所依赖的,主要还是个人的能力和一些社会力量。而且,在做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时,他还经历过采集的标本因机构失火被大量烧毁、所写的书(包括英译书稿170poems of Su Tung-po《苏东坡诗170首》等)在投稿途中佚失之类重大损失。
遇到挫折、损失怎么办? 垂头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从他做过的工作和《全集》中的文章来看,胡先骕并没有如此。他好像对这些东西不太走心,甚至还表现得有些天真,总觉得明天会更好,总是在睡了一觉之后,又信心百倍、元气满满继续高效做事。待做的事情很多,待克服的困难很多,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感伤、自怜。这种乐观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当下的我们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肯定也会遇到不易克服的困难,也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和不如意又怎么能跟胡先骕当年所遇到的相比。
《全集》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有些以前从未出版过,譬如胡先骕192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写的博士论文、1938年英译的戏剧《长生殿》、1952年在思想改造运动重压下写的三封检讨、1958年在交心运动中吐露的心扉,以及他和中外友人的通信、他不同时期写的诗词等。它们或有科学价值,或有文学价值,或有历史价值,都是重要的文献,都值得有心人研读。
读《胡先骕全集》时,我为里面的文章所深深吸引。言之有物,用简洁的话语把事情说得很清楚,把道理说得很明白,这就是好文章该有的样子啊!我希望以后编写的语文教材、教辅,能少收点讲究辞藻、重在表达情绪,甚至有些矫揉造作的文章,而多收点胡先骕、任鸿隽等学者、科学家、事业家的文章。在后一类文章的熏陶下,国人才能更加讲科学、讲逻辑、讲道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