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7月24日 星期三

    主题文学创作为乡村巨变鼓与呼

    刘庆邦长篇小说《花灯调》研讨会在京举办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24日   01 版)

        本报讯 7月17日,刘庆邦长篇小说《花灯调》研讨会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此次研讨会是文学京彩季——北京作家2024精品研推工程第一期,由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作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作家出版社承办。“这是一部真正胸怀‘国之大者’的文学作品,是一部用心用情用功之作,具有鲜明文学特色。作家采用朴实的写作手法,展现生活的丰富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让时代、生活和人物本身呈现力量。”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在会上指出,这部作品是中国作协“新山乡巨变计划”的重要收获,为乡村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花灯调》是著名作家刘庆邦最新长篇力作,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向家明的下乡“探险”历程,她与广大村民齐心协力,从“走新路”到“闯新路”再到“致富路”,共同书写了高远村脱贫攻坚的华丽“变形记”。作品取材于遵义地区真实事件,小说原型用7年多的时间、2700个日夜的坚守,与父老乡亲共同见证了乡村旧貌换新颜的蜕变。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陈宁认为,当前主题创作要重点解决主题先行、缺乏文学性的问题。“主题创作是硬的,我们要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形象、好的故事去柔化它”,这是刘庆邦对主题文学创作的理解,《花灯调》这部作品正是作家对这一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白烨认为,与其他乡村振兴题材的作品不同,《花灯调》用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致描绘了极度贫困山区脱贫脱困、走向振兴的全过程,作品中江书记、夏支书、周志刚等各色人物都塑造得很出色,尤其主人公向家明充满了党性、女性、母性的光辉,是新时代基层女性干部的典型形象。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则用“四个有”来分析《花灯调》的可贵之处,他指出,这是一部有理想、有人物、有冲突、有质感的小说,这“四个有”是当下山乡巨变题材小说所缺乏的,而在这部作品里都得到了非常艺术化、非常得体的呈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洱,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专家学者等参加会议。本次研讨会由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周敏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担任学术主持。张莉认为,这部作品非常深刻地展现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如何影响每一个人的生存。在人物塑造方面,作品塑造出一个内心脆弱、处境艰难、喜欢流泪,以情化人、用柔软方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基层女性干部,为我们这个时代贡献了新的女性形象。

        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谈到,刘庆邦用深厚的写作功底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对这片土地、对这些人物、对脱贫攻坚注入丰沛的感情,他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用文学为时代发展鼓与呼。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指出,这部作品是中国作协两大文学计划的重要成果,作品没有刻意铺张矛盾,没有刻意拔高人物,比较全面完整地呈现了脱贫攻坚进程,也是对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真实写照。

        《小说选刊》主编徐坤认为,刘庆邦在《花灯调》里描绘了新山乡巨变的过程,同时也贡献了新时代的一位李双双式的女性典型,一位有家国情怀、勇挑重担、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程绍武认为,“情感先行”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这部作品真实全面地写出了脱贫攻坚取得成就的现实逻辑和政治逻辑,为脱贫攻坚历史壮举留下了坚实的、独特的、留得住的文学样本。             (夏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