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书:《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
1945年,日本广岛和长崎空中的巨响,不仅改变了二战中不同阵营之间的力量格局,也从更深层次开始影响世界格局和世界发展。
在今天的国际棋盘上,和平虽是主旋律,但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何以能守护住自己的安宁与繁荣,专注自己的发展?
在当下,通过图书这一媒介带领青年读者全面地、深刻地理解这背后的历史和逻辑尤为必要。《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从策划之初就带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希望通过本书的传播使得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成功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这段历史,正确认识这段历史,加强青年一代对我们国家制度、民族身份的认同,建立民族自信。
我们为什么要铸盾? 全书共六章,作者用了两章的篇幅讲述了为国铸盾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环境以及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决策过程。可见本书对讲清楚“为什么”的重视,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第一章的章名“风起太平洋”明示了第一章的任务:从原子弹的诞生和用于实战讲起。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第一个大背景就是二战中原子弹的威力初显。二战之后,各国开始高度重视原子弹的研制,一方面是已拥有核技术国家对核技术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尚不拥有核武器国家在核技术道路上的探索。
第二章的章名“决断中南海”气氛感十足。促成中国研制原子弹的一个重要国际背景是朝鲜战争,第一节“核战阴云”即是对这一历史背景的介绍。为了避免引起歧义和争议,作者通过调研各种档案资料,用了最克制、最客观的语言进行描述,虽然多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客观叙述,但读来丝毫感受不到啰嗦和罗列,相反,感受到了被步步紧逼的核压迫。这也为之后的“战略决策”一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党中央、毛主席不断地权衡国际环境、国内情况,坚决做出建设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决策,这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个历史性决策!
谁在为祖国铸盾? 历史上,载入史册的伟大的决策必定出自伟大的政治家,此事亦然。在第一章中,作者用一两节的篇幅描述了国民政府尝试研制原子弹的努力,国民政府曾幻想依靠美国拥有核技术,因此把重点放在派遣科学家赴美考察核学习,但科学家们四处碰壁,曾试图建立的近代物理研究所也被蒋介石否决。这和后文所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把各领域科学家当老师,悉心听取大家的分析,审时度势决策研制原子弹,并组织力量持续不断攻关形成鲜明对比。
科学家是此项事业成功的中流砥柱,全书处处是科学家一片丹心向祖国的感人画面:20世纪四十年代,赵忠尧在美国抓紧时间完成静电加速器的设计,想尽办法采购核物理实验器材,五十年代回国路上被联邦调查局借故关押;1951年,杨承宗为了购买物理研究所需仪器设备,自己额外垫付了很多资金,回国后,他没有找组织报销,而是把心爱的蔡司相机和欧米伽手表变卖了偿还欠款……书中有很多科学家们创造条件、顶住压力、无私奉献搞科研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洗礼着每一位翻开这本书的读者。
随着这本书的徐徐翻开,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指战员、工人,各行各业,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携手铸盾的画面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