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叫醒文物里神兽更叫醒中国历史

    潘飞 《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7月17日   15 版)

        自人类初民社会以来,动物就进入人类祖先的生活圈中,彼此缔结牢固且亲密的关系:从野生到驯养,从猪、牛到鸡、羊,动物是人类抗寒的皮草、充饥的食物、代步的车辇、耕种的犁耙,更是闲时的玩伴、心灵的寄托。可以这么说,动物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成为人类技术史、服饰史、交通工具史、农业技术史、文化史等重要的见证者、书写者和推动者。

        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越发需要动物、喜爱动物,把它们铸成各种器物,或立于庙宇,或嵌入华服,甚至把它们带进墓穴,企图一起转世投胎,来生再见。于是,我们后人们才通过各种文物得见先人们托付其上的对动物的诸多感情——我们可以从以马、猪等动物为原型的十二生肖发明中看见崇拜,也可以从“人面兽心”“衣冠禽兽”“蛇蝎心肠”“人头畜鸣”等词语中,看见人类常常以兽自喻、以兽为鉴的五味杂陈。

        同样,《动物不凶猛:叫醒文物里的神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作者欢颜也持有这份独特的感情。无论在清华大学念博士,还是在复旦大学念博士后期间,她虽专研新闻传播专业,但她出于热爱,选择选修课、去北大和复旦考古系、文博系旁听,在清华美院学习陶瓷、佛教造像等,周末和假期去北京各个博物馆参观……对文博已展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通过各种途径,开启她人生中的“文博之旅”,两部手机里留存有十余万张资料图片。欢颜整理笔记、查资料、看论文,做线上线下的“走进博物馆”系列公益讲座,坚持了六年多,留下了一百多本手写的笔记和二百多场讲座,终于淬炼成一本《动物不凶猛:叫醒文物里的神兽》。

        既是“淬炼”,自然有浓缩的精妙。从字里行间,欢颜的十八般武艺可见一斑——她凭着扎实的知识积淀,轻巧地穿透千年风云,剖析出与这些文物有关的历史典故和学科知识。由一方东汉的盘龙石砚,发散性地谈到了竹简、纸张、墨粒、书刀等文房四宝的发明史,放大藏在此一方寸小物里的大千世界。她还带着历史的纵深感加以评述:“那不是书写最好的时代,却是砚台最美的时光。”她看到了唐龙代表的开放包容、昂扬向上,让人血脉偾张的王朝气象,但笔锋一转,又评述入宋后,像是川剧的变脸,威武雄壮的唐龙瞬间蜕化成了弱不禁风的宋龙,气势全无。在欢颜的笔下,这些附着在文物上的“神兽”,也有了饱满而显性的时代精气神。饶有趣味的是,除此之外,欢颜还捕捉到了文化地域差异性,除了盘龙、团龙、行龙、飞龙……还有东北肃慎族系开创的坐龙,经她风趣的笔之描述,让人读后不禁哑然失笑,感叹作者的幽默和奇思。

        同时,欢颜还有一双慧眼,洞察秋毫地把这些“神兽”的七情六欲看个通透——比如,成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徽的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上,凤的回眸与龙的凝视,形成深情对望,她认为是爱情最美的样子;而在中国目前所见最大的铜铺首上,凤威严,龙灵动,呈现一副王者气概,它们共同守卫燕国宫殿大门,她认为在烽烟四起的战国时代,这种搭配会让每一个燕人都平添些许豪气,也让每一个觊觎燕国的对手生出些许寒意。在她的妙笔下,这些神兽,被赋予了或沉吟或嚣张的性格,生发出鲜活的人性甚至神性。欢颜总结说:古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些有温度的物件,保有对生活的警醒与热爱。

        欢颜从这些动物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人们用简单几笔,就在石头上勾勒出老虎身上的斑纹与爪子,一头伏虎的形象就出来了,这种“巧雕”手法用的是中国石雕艺术中重要的原则“因形施艺”。欢颜用她的笔,在历史和现今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她说汉代的马车就像是今人的“宝马”车,驾车出行,古人与今人心心相印,做法如出一辙——今人在朋友圈晒自己开车旅行的照片,古人也会把自己坐车出行的“出巡图”印在墓室壁砖上,并且,流传千古。读罢这样的文字,再站在带有汉代马车的石像前,会产生时空交错之感,被今人和古人的心意相通所震撼、感动,仿佛今世仍是昨日。

        欢颜选择了龙、豹、牛、马、熊、鱼、象、鸡、虎、雁、鸟、猪、狗、骆驼等十四种常见的动物,带着我们开始了一场奇妙的“博物馆奇妙夜”探险之旅——她以瑰丽的想象作翼,以恣肆的才情为蹄,游龙戏凤,纵情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些文物既是物化的,也是人化的,既带“兽性”,也有“人格”。叫醒文物里的神兽,更叫醒我们自己! 寻找以青铜器、玉器、石器等形式存在的一切动物的身影,以及关于它们的前世今生,把它们从沉睡的历史中唤起来,也是让我们以兽为镜,在崇拜和敬畏的目光中,读懂包括政治、工艺、民心以及想象在内的中国历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