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晋瑜
█1949年7月15日,以印行毛泽东主席《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标志,工人出版社开启了75年的不平凡历程,著名作家赵树理担任首任社长。赵树理时年43岁,刚刚从天津来到北平。这位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的革命作家,因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两篇小说,声名响亮。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之后,工人出版社推出的第二本书便是赵树理的《天下工人是一家》。
位于工人出版社办公楼四楼的社史展,像是一座活的中国工会出版发展的博物馆,浓缩了中国工人出版社建社75年来的不凡历程,彰显着一代代工会出版人矢志“传承文明、服务三工”的文化坚守。展室一角,为社庆准备的“口述史”影像采集正在进行中,曾推出草明《神州儿女》等畅销书的老编辑叶梅珂正在回忆40年前的时光。
作为中国工会唯一的综合性出版机构,1949年7月15日成立的中国工人出版社,始终与共和国同行。75年间,工人出版社的历史足迹写满了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艰苦奋斗。近年来,尽管业内图书市场一直处于波动发展状态,工人出版社却逆势上扬,保持稳速前进,不断探索新的出版路径,拓宽竞速赛道。2023年,全社利润首次突破5000万元,员工平均薪酬首次突破32万元,均创历史新高。
工人出版社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的发展,将给出版界带来哪些可供借鉴的启示? 近日,中华读书报记者专访中国工人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董宽。
从“知识明灯”到“百花齐放”
1949年7月15日,以印行毛泽东主席《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标志,工人出版社开启了75年的不平凡历程,著名作家赵树理担任首任社长。赵树理时年43岁,刚刚从天津来到北平。这位出生在山西省沁水县贫苦农民家庭的革命作家,因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两篇小说,声名响亮。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之后,工人出版社推出的第二本书便是赵树理的《天下工人是一家》。
为满足新中国工人文化启蒙和思想教育需求,工人出版社创立初期出版了大量工人识字课本、文化知识普及读物,如《工人识字课本》等职工通俗启蒙读物、《马恩列斯论工会》等工会理论译作,印制了最早一批《中国工会会员证》。1949年至1957年,出版社共出版各类图书1062种,发行量超过6400万册。
那个火热的年代,工会出版事业是影响了成千上万劳动大众的“知识明灯”。1952年底,全国总工会为集中力量办好工人出版社,将上海劳动出版社、东北工人出版社、中南工人出版社等各地工人出版社合并到北京的工人出版社。
这一时期的中国工人出版社开红色经典出版先河,《我的一家》发行超过440万册,《狱中纪实》发行超过215万册,《老共青团员》发行接近140万册。《中国工人运动文献汇编》的出版,更为中国工会保留了工人运动的珍贵史料。1953年7月,工人阶级的代表、人民英雄吴运铎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出版,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
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出版社逐步恢复建制,开启新时期工会出版新探索。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社勇立时代潮头,引进西学,出版了《外国著名思想家译丛》等,开风气之先;不忘本源,阐释中国文化,《新解新注唐宋八大家书系》受到关注;从《人人丛书》《朋友译丛》《星星丛书》《世界著名文学奖获得者文库》《艺术哲学译丛》到《生命哲学译丛》,社科人文类丛书品类丰富,加上《自学》《开拓》等文化和文学类杂志,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化出版生态。
进入新世纪,出版社确立以服务“三工”(工人、工厂、工会)为出版宗旨,弘扬劳模精神,关心农民工群体,推动工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创新。这一时期,出版了尉健行同志《工会的基本职责》,阐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丛书、《中国劳模——时代领跑者》两种图书,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00年9月,《编辑人的世界》引进出版,这部书成为编辑职业极具人文和实用价值的工作指导用书,在出版界享有盛誉。2009年,《包身工》《把一切献给党》《党费》《我的一家》入选“新中国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
历经艰难,苦求发展
与经历时代变革的多数出版社一样,工人出版社也曾经历低谷。从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不仅把工人社推向了市场,也让全社员工彻底认识到除学会市场生存之外别无选择。
许多年后,董宽依然记得来到出版社工作第一天的情景。
当时已是晚上6点多钟,时任工人出版社社长的李庆堂带着新上任的副总编辑董宽“巡游”五楼。老式日光灯的灯光从房门里洒落出来,就像低矮狭窄楼道两侧的窗口。窗口一扇接一扇,几乎每一间办公室都没有关门,都有编辑、发行人员在埋头忙碌。
这是2011年12月的第一天,“转企”刚刚进行了5个月,年底的成绩单远不明朗。懂管理、富人脉的老同志按照政策集中内退,骤然年轻化的队伍充满了稚嫩和不确定性。
“楼,还是那座楼。面临的艰难问题却仿佛一下子增加了很多。”董宽回忆说。这一年,最新成立的职工教育分社更是在窘境中徘徊。时间还剩一个月,距离责任状上的年度经营目标却仍有四分之三的距离,全年亏损更是已成定局。社委会决定,12月原则上不再召开各种会议,集中力量抓好生产。每一位社领导都要盯牢分管的部门,促回款、盯指标,一定要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历经艰难,工人出版社先后完成了分社制、组织岗位绩效薪酬等改革,不断健全现代出版企业运行管理机制,迎来了快速发展、多元发展、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抓住机遇,“弯道超车”
“工人出版社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四亿职工、三亿工会会员成为数字时代出版服务的庞大市场。尽管这一市场面对整个出版行业全面开放,但是作为全国总工会唯一的国家级出版单位,工人社常年沉浸其中形成的战略判断,让我们抓住了互联网时代提供的弯道追赶的机遇。”董宽历数工人出版社近些年的发展变化。
2018年起,工人社陆续启动牛津版《技术史》(八卷全译本)和“大国工匠工作法丛书”等重点出版项目,每年均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图书出版跃上了一个新的水平。
与此同时,工人出版社坚持把数智化为标志的线上知识服务,作为全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克服工会资产属性导致无法申请国家支持出版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的困难,持续自行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坚持做到“纸数融合,数字优先”。
2019年,中慧智工(北京)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立足打造工人社的技术资质、技术能力和技术团队。
2020年,上线运营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平台,全方位提供职工技术技能的数字学习服务,很快与全国总工会其他的同类学习平台完成整合,打造出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这一品牌。
2021年,上线运营学习强会平台,为全国工会干部和工会组织提供数字知识服务。
2022年,工人出版社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研发上线沉浸式3D数字展馆,让工人社的数智化服务进入了“产品+服务”的全新领域。
2023年,工人出版社正式承接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网的运营,进入为中国工会提供全域全系统知识服务的新时期。
2024年,全面启动全国工会内容数字资源库建设,成为全国工会建设人工智能应用系统的重要语料底座。
梳理以上时间线,不难发现,创新始终是工人社转型发展的关键基础,服务始终为工人社的生产经营助力赋能。2023年和2018年相比,工人社的员工人数仅仅增长了7%,总收入却增长了70%,利润更是增长了700%,清晰地显示出“创新”和“服务”的核心拉动作用。
就这样,在面临持续成长的压力中,工人出版社破局而出。
“工”字特色出版
面对职工群众发展变化形成的新需求,工会出版必须顺应时代,确立自己新的目标和方位。
中国工人出版社是全国工会系统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出版机构,董宽将其理解为:既是责任,那就必须把“中工出版”这一品牌做大做响;又是优势,那就是把“工”字特色知识生产和服务做成差异化竞争。
为此,工人出版社坚持以主题出版为基础,让图书产品呈现时代特色、思想深度和文化品位。工人出版社把“三工概念”作为主题出版发力点,修订工会干部教材和工会工作品牌丛书,推出中国工运史料文集,启动优秀技术工人“百工百法”丛书项目,积极拓展“工”字特色出版,推出《中国劳动研究》集刊,《把一切献给党》仅一年累计29次印刷,发行35万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50问》1个月时间仅图书就销售8.7万册。2023年,全社连续第六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连续第三年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项目。与此同时,工人出版社的社科图书品质全面提高,“万川”“尺寸”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历时4年精心校译的牛津版《技术史》(全译本)正式出版;“中国改革开放史料丛书”等也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在注重图书出版主业的基础上,工人出版社立足知识服务,以信息数据系统集成助力工会履职、职工成长。以“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和“学习强会——全国工会知识服务平台”和电子职工书屋三大平台为依托,着眼服务4亿职工成长和800多万工会干部履职,推动传统图书出版向数字资源的转化,努力建设工会系统最具实力的互联网知识服务企业。同时,经过16年的持续建设,全国各地已经建设职工书屋16万余家,覆盖6000余万职工和农民工。
以重大出版工程带动图书出版品质提升,带动“工”字出版做出高度、深度、力度,大众出版做出广度、温度、厚度,数字出版做出速度、精度、黏度。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工人出版社构建阅读生态,以新理念新技术赋能职工书屋“智慧阅读”,拓展职工书屋在工会服务职工场景中的应用呈现,优化升级电子职工书屋阅读系统,运用大数据助力阅读模式和推广服务创新,以共建多元化阅读场景为抓手,将职工书屋打造成融媒体、智慧型的全国工会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努力走出一条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全生态的构建职工阅读生态之路,实现覆盖面、影响力、品牌价值全面的实质性提升。
董宽表示,之所以能有这些成绩,在宏观层面,主要得益于中央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大环境,得益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处的重视支持,得益于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承文明、服务‘三工’”的出版宗旨。在微观层面,离不开全社干部职工的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尤其是顺应出版业发展趋势,大胆改革创新,为出版社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持续巩固优势长板
歌手王菲的一首《出路》让人印象颇深,其中一句歌词尤其适合今天的出版业——“这让我担心/真让人担心/我想找条出路/到底有没有出路……我试图接近幸福/可什么是幸福/我概念模糊”。
“这几句歌词流露着无从把控的情绪,这种情绪像极了今天的出版业,一切都在躁动,在颠覆,在嬗变。所以,对于工人社而言,清醒认知并持续巩固自己的优势长板才是最重要的。”董宽认为,在严峻的出版背景中,把握优势才能占领高地。
其中,“系统”是工人社的第一个优势,这个“系统”指的是聚拢四亿职工的工会组织。只要工人社的发展能够真正融入“系统”,生命力就会随着系统的存在而存在,随着系统的发展而发展。
“需求”是第二个优势,这个“需求”指的是四亿职工和近千万专兼职工会工作者所需要的知识服务。无论它是以纸质图书的传统范式所呈现,还是以数智化的智能方式所呈现,最终都需要“被满足”,这就为工人社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立足点。
“内容”是第三个优势,这个“内容”指的是努力与公共语料隔离的数据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工运历史、工会实务和劳动者的创新创造成果。在人工智能应用袭来时,它们最有可能成为各种应用工具生成环节不可逾越的关口,进而能够成为工人社保持存在价值的根基。
“渠道”是第四个优势,这个“渠道”指的是把整个“系统”的“需求”通过“内容”实现满足的无形之网。中国工会为四亿职工打造的“职工之家App”即将上线,工人社作为唯一的整体运营者,需要继续坚持“创新为基,服务赋能”,激活庞大的用户群体,最终实现富有价值的新业态产品供给和全领域服务供给。
“今天的出版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震荡,唯一的确定性就是我们必然要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董宽说,图书的娱乐与休闲功能越来越让位于短视频和算法的“霸权”,那些销售出去的图书也被流量和渠道攫取走原本已经有限的利润。一直被出版业视为转型成功模式的数字化知识服务,还在立足未稳的阶段就遭遇到人工智能的颠覆冲击,包括大模型在内的AI工具应用更有可能形成“赢者通吃”,出版业却远远不具备产生数智化领域“独角兽”的先天基础。工人社的未来图景,应该在系统、需求、内容和渠道中寻求更广阔的发展。
向“智”而行,逐“质”而进
坚持以创新转型为基础,让工会出版主动拥抱数字时代的挑战,是董宽一贯秉持的理念。如今,职工电子书屋覆盖人群4000万,技能强国用户超过500万。
“数据要素+实体要素+技术要素,是推动工人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董宽认为,在数字时代,出版工作者必须提升互联网思维,其关键要点是用户中心、敏捷响应、数据驱动、跨界融合、简约戒冗、快速迭代、协作共享、保持警觉、持续学习和价值创造。
近些年来,工人出版社坚持创新的主导作用,摆脱传统出版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聚焦新业态,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加快从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转化。通过立足知识服务,技术更新和思维变革同步,最终构建形成了特色清晰、内容互通、用户共享、技术归一的知识服务模式。面向未来,充满变量的工人社正在向“智”而行,逐“质”而进。
“这里的‘智’,指的是‘数智化’的发展路径;这里的‘质’,指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我们将根植内容优势禀赋,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内容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推动新技术与传统出版业态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内容多种形态、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立体化格局,打造优质出版内容数据知识服务新模式。”董宽进一步解释说。
实现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发展的目标,工人社必须优化生产力三要素,在劳动者方面要增加纸数融合员工,在劳动对象方面要聚焦数据资源、数字内容、专业语料库、垂类大模型等,在劳动资料方面要用好人工智能应用工具,进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董宽说:“简而言之,我们的手段是人工智能,目标是效能提升,核心是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提升新质生产力。再现工人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辉煌,是今天的工会出版工作者聚力向前的目标。”